本帖最后由 丹水情韵 于 2016-5-13 12:51 编辑
前些年,我卖掉了在“丹水河”畔的三层小楼房,在宜昌市买了百来平米的住房。搬家那天,我无意中从老房子屋内的角落里,翻出一个上面覆盖着,厚厚一层尘土的家伙。 那是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喇叭筒,当年在我们老家“丹水河”畔的人俗称"土广播"。筒身上的把手依然结实,元宝状的话嘴依然完好。这玩艺已经好久没看见了,差不多快从家乡人记忆中消声灭迹了。 望着这陈旧的“家伙”,往事又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翻腾起来,眼前又浮现出那次难忘的经历。 为了使家乡人们的思想,能迅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组织部分要求进步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骨干,成立起“丹水河”‘星火’广播站,当时也叫它——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宣传站。 每天的清晨或者除夕,我将宣传站内的人员,进行大致的划分,临时指定好负责人,并与各负责人一起,上山考察,选定好宣传站的具体位置。 这,宣传站位置,必须是地势险要,能居高临下,能众览“丹水河”沿河两岸三个生产队,近一百七十多户人家。这样用“土话筒”宣讲,才能取得宣传的最佳效果。 这天,我带着寿生、三木、桂香、锦亭……几位负责人,上山去选址。我们来到山巅,四下张望。只见山巅,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毡帽,黑绿丛中,岩壁里蹦窜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整个道道山梁、沟沟坎坎,茫茫的田野,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及散去的雾气像淡雅的丝绸,一缕缕的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露珠,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晨辉下的波光粼粼的“丹水河”,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 “我看‘橡梓树包’那个地方是个好地方。”寿生用手指着前面一座小山包,对我们大家说。 所有的人都顺着寿生手指的方向望去,相互议论着,都众口一词,连声说: “好!好!这里确实是个宣传的好地方。” 这样,我们选好了一个宣传点。 “可一个太少了呀,至少要有三个这样的点,才能覆盖‘丹水河’南北两岸所有的农户。”我说。 “那我们只有再去满山爬着找,我想一定会找到的。”三木说。 “对呀!光说不行,我们一起去找呗。”锦亭就像有些着急。 我们一起顺着“大石板”的一条横路,继续往上攀爬,山间的小路,弯弯曲曲,路窄而且一不留神,就会有危险,我反复嘱咐大家走路要小心在意。 最后,我们爬到了“椿天炮”,经过反复考证,在这里选定好了另外两处绝好的地段。我们站在选好的地方,放眼望去,那真是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得感觉。 从那以后,无论是黎明的清晨,还是在万家灯火的夜晚。从这山巅的三个不同地方,丹水沿河两岸的人们耳闻的是 “沿河两岸的社员同志们,大家好!“丹水河”‘星火’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今天广播的内容是:一、人民日报社论,题目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二、最新收到的一部分好人好事稿卷,三、毛泽东同志写的《为人民服务》……” 特别是夜晚进行广播宣传,就更有一番趣味。 每当夜幕降临,“丹水河”沿岸的北侧,,在连绵起伏的山头止分别点燃起煤油小马灯.每个灯前,围着一群人,手拿纸糊的土喇叭,开始了嘹亮的宣传鼓动活动。 这样的宣传活动一直持续了好多年,那熟悉的身影,那洪亮的声音,那充满鼓动性甜润的声响,至今时不时在我耳畔、脑海回旋。 像和熙的春风,吹绿了山头,也暖了人们的心田。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