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飞论文】词律学基本知识

[复制链接]
查看1463 | 回复4 | 2016-5-22 22: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浩飞 于 2016-5-22 22:50 编辑

               词律学基本知识

                                 ---浩飞                                                               

    一.词的定义

    1.古代有“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之说。但从文学氛围上来看,词和曲都算是广义上的诗。

    2.最早的词是被称之为曲的。其被称之为词是后来的事。最早的词是配乐演唱的,这是词在当初之所以被叫做曲的原因。有的词直接以曲为名,例如《金缕曲》。把词叫做曲是一段历史过程,这种称谓与后来的元曲不是一个概念。

    3.词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地和音乐脱离开来,成为了只有阅读功能的文学样式,词的称谓也就由此固定了下来。

    4.前有学者把词的特征归纳为三点,这就是:第一,字数固定。第二,长短句并存。第三,平仄入律。由此给词下的定义是:一种有固定字数的,长短句并存的,平仄入律的诗。

    5.但是,长短句的词并非句句都平仄入律。很多长短句的词中夹杂有不入律的拗句。所谓入律,就是一个句子中的平仄音步交替出现。倘若没有做到这一点就叫做不入律,由此而形成的句子就叫做拗句。

    6.带有拗句的词不在少数。例如《水调歌头》的上阕第三句和下阕第四句都是“平平仄仄平仄”的句式。也如《念奴娇》的下阕首句是“仄仄仄仄平平”的句式。再如《满庭芳》的下阕第八句是“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句式。

    7.词中的拗句,大约是首创者为了迎合曲调的要求而故意为之的,无理可讲。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应该把词的定义重新整理一下,这就是:一种有固定字数的,长短句并存的,平仄入律的,并夹杂有拗句的诗。

    二.词的起源

    8.如果说词是“被诸管弦”的,词就与古乐府有关。如果说词是讲究入律的,词就与格律诗有关。古乐府不讲究平仄入律,但其配乐能唱的性质恰是后来词的特点。格律诗讲究平仄入律,这又是后来词的特点。据此我们可以说,词之配乐能唱的性质起源于古乐府,词之句式入律的性质起源于格律诗。

    9.在长短句的词出现之前,人们是直接把格律诗拿来配乐演唱的,于是这格律诗便成了词。但脱开音乐,这词其实就是一首律绝或律诗,也就是唱起来是词,读起来是诗。例如《浪淘沙》,《杨柳枝》,《清平调》等,本来就是七言律绝。

    10.但真正的词并不是配乐能唱的格律诗,而是长短句。相传最早的长短句的词是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11.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有多首,我们各举一首来看。《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人怀疑这两种体制的词不是李白所创,但又不能证明是他人所创。而后人,则是宁信其是,不信其非的。

    三.词的长短

    12.从字数上看,最短的词是《竹枝词》,只有14个字。最长的词是《莺啼序》,共有240个字。

    13.从段落上看,最短的词只有一段,最长的词达到四段。

    14.一段的词叫做单调,两段的词叫做双调,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的词叫做四叠。在古代的词中,双调者最多见,单调者次之,三叠和四叠者最罕见。其中四叠的词只有《莺啼序》一谱。

    15.古有学者把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分法是:58字以内者为小令,59字至90字者为中调,91字以上者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有些机械,但对我们辨别词的长短能够提供一个参考。

    四.词的各种名称

    16.人们称谓某一首词时常会用到“一调”或“一谱”的字眼。除此之外,词还有令,引,近,慢等名称。这些名称与词的字数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是绝对地按字数来定的。

    17.令。令是所有词的通称。也就是说,加了“令”字的词是令,没有加“令”字的词也是令。有的词直接有“令”字,例如《十六字令》,《南楼令》。有的词其别名有“令”字,例如《清商怨》又名《关河令》,《念奴娇》又名《百字令》。

    18.引。有的学者说引是原调的引申,这是误判。实际的情况是,有的引比原调多字,有的引比原调少字,有的引就根本没有原调做基础,首创即标名为引。根据“曲有九引”之说,可知引就是曲,而曲就是唐代的词。

    19.近。近又叫做近拍。与引一样,近也不一定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增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凡被称为近的词都没有短调。我们应该把近看作是长调的词并包括一部分中调的词的名称。

    20.慢。慢就是字数增多。有些慢与原调有关,有些慢与原调无关,更有些慢在首创时就名之为慢。此外,还有一些慢是原调的改称,例如《声声慢》原名《声声令》。慢也是长调的词并包括一部分中调的词的名称。

    五.增字或减字的名称

    21.摊破。摊就是摊开,是在原调的基础上增加字数。破就是破开,是把原调中的某处一句破开为两句。例如《摊破浣溪沙》就是把原调《浣溪沙》做了改造。

    22.促拍。促拍就是在原词基础上添字。例如《促拍丑奴儿》。

    23.减字。减字就是在原词基础上减字。例如《减字木兰花》。

    24.偷声。偷声与减字是一个概念,也是在原词的基础上减字。例如《偷声木兰花》。

    六.词的平仄

    25.词的平仄是有严格规定的。除了词谱上注明的某字可平某字可仄以外,原则上每一字的平仄都是不可随意更改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格律诗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到词里就失效了。

    26.就常见的双调词其上下两阕的句式和字数而言,有些是完全相同的,有些是大同小异的,有些则是完全不同的。

    27.一首词中尤其是长短句的词中,是既有律句也有拗句的,而且又常常是律拗参半的。

    28.如果说律句是格律诗的句子,那么拗句便是古风的句子。但词中的拗句却不能像古风那样随意,而是有严格限制的。原创者所确立了的平仄排序,后来填词者是不可以随意改动的。调遵原创,这是填词的规矩。

    29.虽然说词中之句式的平仄是原创者制定的,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也略有出入。当把诸多同谱同体的词摆在一起的时候,却常常不知道哪一首为首创。于是研究者便采用比较和归纳的办法,以试图找出词的共同点并确立规范的模式。现存的一切词谱,大都是经过了后人的修订的。

    30.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最短的一字成句,最长的达到了十一个字。

    31.一字句有平声者,亦有仄声者。例如《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平声句,《钗头凤》上阕或下阕的末三字均是一字仄声句。

    32.词中常见的一字豆也是一个字。但一字豆不能一字成句。一字豆又叫做一字领,它的作用是把下面的句子引领出来,它是与其所引领的句子连在一起且不可分割的。

    33.二字句最常见的是平仄式,次见的是平平式和仄仄式。

    34.从三字句到十一字句,不仅分平脚和仄脚,而且也分律和拗。

    35.三字句常见的有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等句式,次见的有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等句式,罕见的是平平平句式。

    36.四字句。就平脚句而言,最常见的是仄仄平平,次见的是平仄平平,罕见的是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就仄脚句而言,最常见的是仄平平仄,次见的是平平平仄和平平仄仄,罕见的是仄平仄仄。其中仄平平仄与平平平仄可以通用。

    37.句子的词义排序叫做词义节奏,句子的平仄排序叫做音律节奏。当把字词单位向着平仄句式的框架上镶嵌的时候,要求词义节奏必须符合音律节奏。

    38.从五字句开始,句子的音律节奏产生了限制词义节奏的排序。

    39.五字句的词义节奏多为二三。如果是一四,,就等于是一字豆加了四字句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蘷],这两个句子就各是一加四的节奏,而其中的“过”和“尽”便可看作是一字豆。

    40.六字句的词义节奏有二二二,二四或四二等形式。倘若词义节奏是三三,那就不符合音律节奏,此时的六字句实际上已被断作两个三字句了。

    41.七字句的词义节奏是二二三或四三,倘若是上三下四,就可看作是三字句联合了四字句。

    42.从八字句到十一字句,一般被认为是二合一的句子。

    43.在词义节奏上,八字句有上三下五,上四下四,上一下七,上二下六的形式。九字句有上三下六,上五下四,上六下三,上四下五的形式。十字句罕见,能见到的是上三下七或上五下五的形式。十一字句主要有上四下七和上六下五两种形式。

    44.八字句以上的句子,有时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一两个字做豆而形成的。但这种豆不太明显,所以叫做微豆。例如“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其中的“应是”二字便可看作是微豆。至于三字豆,常是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的。

    七.词的对仗

    45.词的对仗与格律诗不同,既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平仄相反的规定。

    46.长短句的词要用对仗,其形成的条件必须是相连两句字数相同,或者是在一字豆的引领下实现对仗。

    47.只有个别的词可以有字数相同且平仄相反的对仗。例如《浣溪沙》下阕的前两句,就是既字数相同又平仄相反的对仗句。这种对仗是与格律诗的对仗没有两样的。

    48.除了像《浣溪沙》这样的规定了对仗位置的词以外,一般的长短句的词中,即便是相连两句字数相同也可不用对仗。至于一字豆引领出的两个以上的整齐句子则更是可以不用对仗的。所以说,词的对仗是没有严格要求的。

    49.词的对仗是可以同字相对的。一字豆引领出的句子尚可隔句相对。此外,还有句脚和韵脚同字相对的情形,这叫做“同字叶韵”。例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就是“同字叶韵”,它是既同字又同韵的。

    八.词的押韵

    50.当今填词提倡用《新韵》,因为《新韵》符合现代人的发音习惯。倘用旧韵填词,又是自然地要以《词林正韵》为首选,因为《词林正韵》比其他旧韵韵部宽。假如有人偏要用古代的诗韵如《平水韵》或《唐韵》去填词,那也只能随其个人的兴趣了。

    51.当词韵还没有与诗韵脱离而自成一系的时候,词人填词是以诗韵为准的。这就是所谓的“诗词同源”和“诗词同韵”。填词使用诗韵的情况,自唐五代一直到宋以后都是多见的。

    52.现存的古代的词也不乏有出韵者,这是韵书不统一或方言干扰所造成的。然而今人却没有理由去苛求古人。当我们发现古人的词有出韵的情况时,则只须把词的意境作为理解和鉴赏的重点就对了,而不能在押韵上去做过多的计较。

    53.押仄声韵的词可以上去两声通押。词的上去两声通押与仄韵古风的上去两声通押极为相似。造成上去两声通押的第一个原因是在古代的四声中,上声韵字和去声韵字最少,押韵时单用上声或单用去声韵字不够用。第二个原因是有些字本来就上去两读,极易造成上去通押。

    54.除了上去通押,还有平仄互叶。平仄互叶与上去通押不同。平仄互叶位置固定,当用平处必须用平,当用仄处必须用仄,不可随意。而上去通押则是上去两声韵字随意可用,无位置固定之规。平仄互叶又与平仄转调不同。平仄互叶是在同一韵部中进行的平仄韵转换。而平仄转调则是在两个韵部间进行的平仄韵转换[转调后偶能碰巧还是原韵部,但不是叶韵的概念]。平仄互叶的词和平仄转调的词很常见。例如《西江月》是平仄互叶,《减字木兰花》是平仄转调。

    55.词韵有疏有密。有的词是两句一韵,有的词是三四句一韵,还有的词是五六句一韵。一般来说,韵密的词多是短调,韵疏的词多是长调。

    56.词有平韵词,仄韵词以及平仄两韵词之分。其中平仄两韵的词就是平仄转调,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也有同一词牌而兼有平仄韵两谱者,但那是平仄韵两体,不能算是同一首词。

    九.词谱和词牌

    57.填词所用的规范格式叫做词谱,词谱的名称叫做词牌。

    58.每一个词牌所代表的词谱都有字数和句数以及平仄,对仗与押韵上的规定。

    59.词在早期是用于演唱的,所以有词谱便有与其相应的乐谱。在创作上,是可以先有乐曲然后再写词的,但也可以是先写好了词然后再配乐的。当词谱和乐谱被固定下来以后,词人们便照着样子去写,于是也就有了今天的“填词”一说。

    60.随着时间的延展,同一词谱的作品越来越多,词谱便与乐谱渐行渐远,而最终使词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只有阅读功能的文学体制。同时,那些曾经与词相伴的古乐曲也就不知去向了。

    61.据有学者统计,现存的词谱共有825调,1670余体[调与体的不相等,是因为很多词是一调多体]。词调虽多,但使用率最多的或者说是最常见的只有100调左右。

                                              2015年8月13日至16日于耘墨书斋

作 者 简 介:


      浩飞,诗人,散文作家。1969年参军,197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及西安市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及西安市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西安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长诗《太华新歌》获1984年全军文艺调演优秀创作奖,歌词《大漠风》获1989年全国西部杯歌词大赛第一名,歌词《噢,丝绸之路》被选入1990年版《中国当代歌词选》。有著作《浩飞词选》、《浩飞诗词选集》、《格律诗三要素》等。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长风个人认证 企业认证 | 2016-6-4 09: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犹如黑夜之明灯,沙漠之甘泉,互相学习,交流,切磋,互相进步。谢谢浩飞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浩飞 | 2016-6-5 20: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嫣然 发表于 2016-6-3 18:31
建议首页推荐,让大家学习。

多谢李嫣然关注!我最近忙没上网,才发现,致歉!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浩飞 | 2016-6-5 20: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 发表于 2016-6-4 09:31
好文章,犹如黑夜之明灯,沙漠之甘泉,互相学习,交流,切磋,互相进步。谢谢浩飞老师

多谢长风!很多年前我就计划写一部《词律学大纲》,写了一部分,因事多撂下了。这里发的是根据提纲整理的,也附在了《格律诗三要素》第二版的附录里。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收顿 | 2016-10-26 11: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渊博,佩服欣赏学习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