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独自走在大街小巷,看那人们肩上的竹背篓,不免使我回忆起那竹背篓与我们成长的相关联的故事。 小时候,常听离我家不远的黄婆婆,讲起我小时候的故事。 黄婆婆,本不姓黄,是由于其丈夫姓黄,故我们寨子里,所有大人小孩都这样称呼她。 黄婆婆,本姓覃,全名叫覃发春。是一位慈祥的奶奶,有一双慈爱的眼睛,长着银丝白发,戴着一副老花镜,总是经常笑眯眯看着我们。我们仨是在她背上长大的。 那时,正值激情四射的岁月。互助组已经过渡到人民公社。也叫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成年的男女都被派往“火烧坪”大办钢铁。满街到处都能听到:“15年内要赶上英国,中国人民有信心”的歌。这是毛主席提出的,谁敢不听。全面赶上谈何易。挑一项或许可以。于是:“钢铁元帅升大帐”的口号直冲云霄。当年英国的钢产量是1080吨。必须超过这个资本主义国家。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拉开续幕。锅砸烂,文物也在劫难逃。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齐上阵。那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可是全县的壮劳力都在“火烧坪”背矿,建土高炉。办头等大事去了,钢产量1200吨,终于超过了英国。又取的了一次伟大的胜利。 在家的都是妇幼老乳,同年又兴起了大办人民公社食堂。我爸爸远在陕西西安工作,妈妈在家任公社食堂会计,成天都在大食堂忙碌奔波。 我们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就只有安排上了岁数的爷爷、奶奶照护。 这不,我们同年出生的仨小孩,就由覃发春奶奶看护。一个人照护仨孩子,那是很不容易的。 一个大三斗背篓,里面放着我们仨孩童。覃婆婆走呀走,我们仨在背篓里晃呀晃,我们就在这摇摇晃晃中笑着、跳着,然后又沉沉的睡去。 春去冬来,寒暑易节。我们在覃奶奶肩上,直到能跑会跳了,才下地。怪不得覃奶奶后来一看到我们仨,就很自豪的说: “你们仨孩子是在我背上,背篓里长大的哦!” 起初,我们听覃奶奶这样说,心里就觉得有些怪怪的、酸酸的,明明是在爸爸、妈妈怀抱里长大的,怎么覃奶奶说成是在她背上背篓里长大的?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耳闻目睹爸爸、妈妈对往事的追忆,后来我们才逐渐认可了覃奶奶的说法,那是事实,不是杜撰,更不是空穴来风。 使我们更加对覃奶奶的感激和敬佩。就是后来参加工作了,每到覃奶奶生日,我们都要前去为她老人家祝寿。 虽然那个时候,在我们“丹水河”畔一带,还没有兴起吃蛋糕、唱生日歌。但是,在覃奶奶近八十岁盛大的寿宴中,我们仨举起酒杯。 祝覃奶奶寿比南山、万寿无疆! 覃奶奶她脸上就像一朵展开的秋菊花,那么妩媚。 覃奶奶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手举酒杯祝福我们仨健康成长! 那一动人的情节,感人的画面已经成了我们仨永久的美好记忆。我在心底油然而生情愫,感谢有您——覃奶奶!是您的陪伴,让我们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 现在我们都已成人、成材。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才,在祖国的天南海北,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奉献出了我们的青春才华。 覃奶奶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了我们仨小孩,背篓是覃奶奶一道移动的风景线,是背篓里背出了我们的一生。 竹背篓背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儿女,背篓里的我们长大了,我们又还可以用当年覃奶奶背我们的背篓背自己的后代,一代一代的延续。 可以说背篓是刻在我们土家族人们脊椎与血液中的符号。我们用灵巧的双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背篓,也设计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回顾过去,在大山深处长大的孩子,几乎都在背篓中度过自己的童年。;放眼现在,背篓仍然活跃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展望未来,土家族与背篓的故事仍将延续,也许有一天它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那一抹和背篓有关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