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随笔★谝历史]车裂商鞅不废公法的秦惠文王

[复制链接]
查看697 | 回复2 | 2016-6-13 19: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林随笔谝历史]车裂商鞅不废公法的秦惠文王

说起这个秦惠文王,我感觉还是应该从电视剧《大秦帝Ⅱ》和《芈月传》说起,它们都关系到一个君王,那就是这个秦惠文王嬴驷(前354年—前311年),又称惠文君、文王、惠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强势太后秦宣太后芈月的老公,是车裂变法名人商鞅的主角,他也是那个因举鼎而丧命的秦武王的老爸。
秦孝公之前,秦国位于当时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诸侯卑秦”。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西部之强国,诸侯惧之,称为“虎狼之国”。所以说,要谈秦惠文王和他的功绩,我想我们还是先从车裂商鞅开始吧!
有人说,商鞅之死是因为性格上的偏执与缺陷造成的,司马迁也说商鞅,天资刻薄人也。这些话语可信吗?我们不妨再扯远一点,概略地看一下其他朝代的改革者,如,战国时的吴起,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基本上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而这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人治的社会,老大都换了,治国的理念和辅佐的贤人自然也要变,尤其是秦国的发展历史中,孝公与商鞅,文王与张仪,武王与甘茂,昭王与范睢……等等,就很能说明一部分问题,这是规律,谁都跳不出这个怪圈。我们中国人尊崇老的,喜欢旧的,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若有标新立异,一律视作异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千年大树,盘根错节,既得利益者,各据要津,要把他们挪动挪动,无异于要他们的命,改革者与既得利益者最终是鱼死网破。
历史的话语权向来都是掌握在有权者的手中,他们的话语就代表了民意,他们的利益就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最成功、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通过高度集权、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极大地削弱了贵族领主的利益,触动了太多权贵的利益,虽然让秦国强大了起来,但因为一意孤行的严厉再加上铁血手腕的推行,变法获得了太多的诟病,因公而与太多的人结下了私怨,此时君王的信任就成了最可宝贵的东西。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自然也不会再让别国来用。于是,商鞅的厄运来了。
在很多历史演义里面都讲,惠文王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因为犯法,他的老师替他受罚,在脸上被刺了字(所谓的黥刑),太子本人也是受到了牵连,离家出走,流落他乡多年;后来还编了一段类似于白城托孤的孝公临终让位,让商鞅成为了功高震主的权臣,成为了年轻帝王心里的一块心病。于是,猜疑产生了,诬告产生了,不臣之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反叛露出了端倪,这样那样的问题浮现了出来,好像所有的人都要商鞅死,商鞅也不得不死了。害怕的商鞅逃了,惠文王也派兵讨伐了,最终结果是,商鞅因叛国罪被车裂分尸了。于是乎,惠文王取得了国内宗室贵族的支持,国内的政治矛盾得到了缓和,改革给那些人带来的伤痛得到了复仇般的安抚,这个帝国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朝气蓬勃。
我们再接着谝秦惠文王的成就。商鞅死了,聪明、孝顺、明智的惠文王,少年继位后,就表现不俗,出手果决,通过采取裂商鞅、杀氏族、防复辟……等一系列手段,稳定了国内形势,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在内政方面,他勤于政事,任用贤能,在国内广泛开展学习中原文化活动,史书记载其为初腊,主要是以打猎的形式,用捕获的飞禽走兽祭祀祖先。他不因个人私仇而废公法,推行法制,亲自主持秦国的大局,继续执行商鞅制定的法令制度,一方面坚持军功授爵制,继续执行“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原则,仍然坚持并完善了以客为卿的用人制度(客是无官之人,客卿就是有官之人)。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可以政论而授官职,是秦较早突破宗法制的茧缚,举用外人的传统特点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秦统治者不断总结仕进经验教训,纠正军功取仕弊端的必然结果,对秦国以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惠文王周围聚集了大批谋臣良将,魏人张仪、公孙衍、魏章、司马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政治上,他比较成熟也很实际,对周边国际形势和秦国的发展趋势把握的比较准确,头脑冷静,不重虚名,对于劝他称帝的苏秦,以“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为由予以拒绝,并能够适时转移战略重点,由对内变法图强转变为东向战略取势。秦国国君在秦孝公之前(包括秦孝公)都称“公”,公元前324年,秦惠文君(秦孝公的儿子)改称“王”,自此以后直到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才改称“皇帝”。在军事上,尤其是在拓边开疆的对外战争中,一是,迫使魏献河西之地与上郡15县;二是,击败赵、燕、韩、楚、魏五国合纵伐秦;三是,使用石牛计和美女计,灭巴、蜀两国,取得治蜀的成功;四是,平定义渠内乱,并在义渠置县,以义渠君为臣,取戎25城。可以说,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是一个大发展时期,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占据了占据了巴蜀、汉中这些粮仓之地,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占据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上游地区,打通了中原通道,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于是,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的出现,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各诸侯国战略的调整。《韩非子·五蠹》中对“合纵”与“连横”有专门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当时,国家的间形势是,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足以对秦构成重大威胁,但是联合六国之力攻打一秦,即使秦国已经很强大,仍然是无法承受的。随着秦国的迅速崛起,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秦国的强大对他们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开始用联合(合纵)的办法对付秦国,这也是秦惠文王这代君王面临和需要破解的难题。
这个时候,秦国历史中的又一个牛人出现了,他就是那个靠游说出名,有机智、有计谋、善诡辩,尤其擅长搞政治诈骗的秦相张仪。公元前329年,魏国纵横家张仪入秦,秦惠文王用张仪取代公孙衍任大良造,第二年,张仪当上了秦相。张仪根据新的形势与发展势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连横策略,对六国一一瓦解,逐个击破。他用还蒲阳、派人质的方法,取得魏国的上郡十五县(今陕北米脂、延安一带,使秦国把北段国界也推到了黄河一线。公元前323年,张仪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使齐、楚、秦三国交好。公元前318年,秦国打败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随后又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迫使楚国割地求和。张仪又使计谋,化解了六国的合纵之谋与军事行动,瓦解了齐楚联盟,挑起了山东六国之间无休止地生死相斗,使秦不再是六大诸侯国共同对付的目标,此举不仅缓解了当时的政治危机,变军事劣势为优势,而且还为以后秦灭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从公元前337年,我们这位惠文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直至公元前311年去世,在位27年,享年46岁。对于秦国的发展而言,秦惠文王的政治历史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从他之后,秦君改称秦王,秦国好像才有了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才有了持续的东进行动,才加速了对山东六国的蚕食和吞并。秦惠文王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陵墓呈覆斗形,据说是在周文王的墓穴之上,修建了他的陵墓。
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我自己也有感而发,编了几句,敬献给我们这位承上启下的秦惠文王。
车裂商君虽遭诟,报私不废公法明;
魏服蜀降六国惧,连横霸业促秦兴。

微信公众号:木林随笔(个人)

个人简介:木林随笔,陕西蓝田人,多年从军多年警,没得富贵没成仙;闲读史书心性养,信手涂鸦莫笑话。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6-6-13 20: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孝公之前,秦国位于当时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诸侯卑秦”。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西部之强国,诸侯惧之,称为“虎狼之国”。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木林随笔 | 2016-6-13 2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6-13 20:08
秦孝公之前,秦国位于当时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诸侯卑秦”。商鞅变法 ...

如有不妥,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