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随笔】真心诚意禅让王位的燕王哙 史载,燕王哙,前320—前312年在位。公元前318年,燕王哙仰慕圣贤成痴,痴迷于尧舜等先贤的禅让之道,将渴望效仿先贤禅让的心情表现得异常明显,国相子之便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派人劝说燕王禅让。不管他是被蒙蔽的,还是其他原因,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还是把王位让给了这个素质不是很高的子之,自己甘心为臣侍奉。子之治国三年,燕国大乱。随后,内部燕太子平叛乱,战争导致十室九空;外部齐国入侵,50天内全国被占,哙死子之被砍成肉酱,国家几乎被灭。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燕昭王继位,励精图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三十年后,终于一洗国耻,齐湣王出逃,后被楚将淖齿,将筋挑断,最后死于一面大鼓之中。 看到燕王哙这段历史时,让我联想到了古代的禅让(shàn ràng)。禅的意思是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的意思是指让出帝位,是专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这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都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国家能让有德者居之,而不是家族式继承,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推荐制度。 说起禅让,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认为最神圣的事情。也是因为它太罕见了,是因为人性对权力富贵贪婪的不舍,是因为它太理想了,太高不可攀了,太容易给人们幻想,让人人都觉得权力富贵可能在不经意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所以更具有吸引和诱惑力,也更能强调自己继位的正统性。尧、舜都分别举行禅让仪式,将国家领导权让给了舜、禹,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名存实亡,从此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再后来远古的这种禅让制度也就被当成了一种政治活动中一种高不可及的神圣仪式被固定了下来,成为后世改朝换代类君王,开国仪式中必演的一出“三让王位”真人秀。如商朝开国的时候,商汤召开三千诸侯大会,会上“三让王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三让王位”。 纵观我国历史,真正愿意并彻底禅让王位的燕王哙,乃是第一人,也可能是最后一人,这也是奇葩君王中的另类奇葩。 除他之外的所谓禅让,基本上都是形式上的,如,尧对舜的考核再加上影子摄政,总计有23年之久,确实无法想像舜到底都能干些什么事情。也有可能是主动的,不过不彻底,又如,唐睿宗李旦禅位给玄宗李隆基,宋孝宗赵昚禅位给光宗赵淳,清高宗乾隆禅位给仁宗嘉。甚至于更多的是被迫的,如,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将皇位禅位给了太宗李世民,唐肃宗自行在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金兵压境,宋徽宗赵佶迫于朝野压力禅位给钦宗赵桓,宋光宗赵潡被近将皇位禅位给了吴太后支持拥立的宁宗赵扩。也有的可能是一种托辞,宋高宗赵构因厌倦帝王生涯,禅位给孝宗赵昚。其余的改朝换代,搞的所谓禅让,不过就是在武力逼迫下导演的一种不得不让的受降仪式罢了,做做样子,演演戏,不值得去细究。 当然,这种制度落实起来太不容易了,在当时的那种政治氛围和民主实践下,有很多的客观局限性,确实是一种异想天开式的创举。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古代帝王的禅让,并不是由老百姓来认定的,不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选;也不是一个利益集团,那就变成了篡位;基本上都是由帝王自己一个人决定的,想给谁给谁,这也是变相的传位;一个人甚至于一个集团都很有可能会看走眼,被受让者的讨好伪装所蒙蔽,没有有效的筛选、监督、考核、制衡,一旦大权在握,政治大清洗就开始了,政治颜色就改变了,禅让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是以闹剧收场,以悲剧结尾。 据《辞海》记载,“尧到晚年,德衰,为舜所囚,其位为舜所夺”,“舜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苍梧”。这就告诉我们,远古的禅让制度,真的可能只是一个编造出来的神话。所以,魏文帝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以后,才会得意洋洋地说:“我今天终于知道尧舜禹禅让是怎么回事了!” 不过,燕王哙的禅让绝对是真心的,不是做作的,是毫不掺假的,他真正地实现了角色转换,真正地将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拱手让给了别人,没有干涉,没有指责,更没有操纵,在自己道德虚幻的自慰中,和曾经是他的燕国一起很快的丢掉了性命。
微信公众号:木林随笔(个人)
个人简介:木林随笔,陕西蓝田人,十年从军十年警,没想富贵没变仙;闲读史书心性养,信手涂鸦莫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