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中文)
首页
Portal
开通VIP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搜索
搜索
要闻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纵横
文学资讯
文学杂谈
民间传说
文学
匾牌文化
报告文学
民俗风情
电影剧本
笑话故事
心情日记
特色
西部传奇
西部旅游
西部美食
西部书画
乡村振兴
三言两语
站务
新人报道
文学期刊
作家风采
官方公告
站务处理
活动中心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西部文学
»
论坛
›
西部文学
›
小说纵横
›
【西部文学征文】【王文汇小说】故乡传奇(二)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西部文学征文】【王文汇小说】故乡传奇(二)
[复制链接]
1275
|
1
|
2015-1-7 1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伊蕊 于 2015-1-8 20:30 编辑
二
五才子
五才子深得九先生喜爱,但他的父亲是九先生的三弟王十一。我则直属于王十一这一支,按古代辈分论起来,王十一是我的天祖,五才子则是我的伯叔高祖。
要说五才子,我们得先说说刘光贲。
刘光贲出生于1843年,卒于1903年。人们对他的称谓,更多用的是他的号:古愚。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著名的大贤,曾积极支持康有为维新变法。时人将他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康有为则称刘古愚是“海内耆儒,为时领袖”。
在维新运动之前,刘古愚在与礼泉相邻的泾阳县的味经书院教学多年。他倡导新的教学方向,把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与经、史、政、道并列。他尤其擅长数学,他对数学知识的讲授传播,比谭嗣同的“浏阳算学馆”要早十余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隐居礼泉烟霞乡,在唐太宗昭陵脚下的烟霞草堂继续讲学。
刘古愚讲学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有被毛泽东誉为“摇着鹅毛扇,到处当座上宾”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有国学大师吴宓之父吴建寅;有泾惠渠的修建者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
还有一位,就是五才子。
五才子比刘古愚小15岁左右,比于右任大20多岁。
五才子从小就名满礼泉泾阳一带。他在味经书院追随刘古愚求学时,也深得刘古愚喜爱。而五才子之所以没能象于右任张季鸾等人成就大事,则是因为他的英年早逝,他的早逝则是因为一场考试。
他25岁那年,到西安参加乡试考举人。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清代乡试三年举办一次。一旦通过乡试,就有机会参加全国的会试和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即使不参加会试,参加不了殿试,只要中举,即可候补,就列入了官的行列。所以乡试是学子们跳龙门的关键一跃,极其重要。也正因此,才有了范进五十多岁中举喜极而疯的故事。
乡试有如今天的高考生考大学。但比考大学要隆重太多,单从考试环境可见一斑。
考生考试的地方叫贡院。贡院里设置考棚,又叫号房,一人一间。里边两块木板,一个当桌一个当椅,晚间则当床。号房极其窄小,仅可容身。考生进入考棚,考官就会锁上门,吃喝拉撒睡都在里边,与外界隔绝,断绝考生作弊的机会。
这还不算,在开始考试时,一帮衙役还要在考棚外,不停高喊“有仇的报仇,有冤的伸冤”之类的话,以此惑乱考生,考察考生的定力。
五才子那次乡试,从进入考棚时,就身体不适,受凉发烧。在考棚内呆了两日,环境逼仄而又吃喝不好,病情更有些加重。到参加最后一场考试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当时开考前,一切准备就绪,试卷铺好,墨汁研好,毛笔掭好,随着考官一声令下,便开始答题。虽然发烧更甚,头脑有些发懵,但五才子强打精神提笔行文。虽不能思如泉涌,但也可以勉强应试。就在这时,外边忽然人声嘈杂,传来断断续续的“有仇报仇 有冤伸冤”的喊声。这声音越来越大,象一堆蜜蜂嗡嗡在他的脑际,让他脑袋快要崩裂。就在这时,他的考棚锁着的门倏然打开,进来一人。这个人不是考官也不是衙役,而是他的妻子。
五才子的妻子生得极其漂亮,但个性极强,气性很大。先年与五才子因为一件小事,两人发生争吵,吵架之后,竟自缢身亡。
在考试的最关键时刻,见妻子前来,五才子有些吃惊,他赶忙对妻子说:“我在这里考试呢,这考试三年才一次,好不容易考到最后一场,你进来干什么?快点出去,有什么事一会儿考完试再说。”
妻子听五才子说完,伸出手来,淡淡地对五才子说:“我出去可以,但你得在我手心写个‘出’字我才能出去。”
五才子闻言,不假思索,用毛笔在她的手心写了个“出”字。“出”字一写完,妻子瞬间不见,五才子猛然惊醒。这一惊醒不要紧,他发现自己的试卷上,竟然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个“出”字。
古时应试,试卷上都是蝇头小楷,工整划一。如果试卷上出现一个墨点,就可能整篇作废,白考一场。而五才子竟然在试卷上写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出”字,这张试卷完全作废,这场考试彻底考砸,五才子的乡试之路就此中断。
乡试考完回到牧鹿湾,五才子一直高烧不退,乡试的夭折,让他病情更为加重,而妻子的大闹科场,更成为他无法解除的心病,两个多月后,五才子竟郁郁而终。
五才子去世时不过二十五岁多,他的子女还都太小,为他料理后事的,是他的弟弟六阎王。六阎王不是别人,正是我亲亲的高祖大人。
三
六阎王
六阎王在族里排行为六,名叫王家驹,在亲兄弟排行老二:上有五才子王家骅,下有八贤王王家骥,还有个弟弟王家骧。六阎王性格耿直,脾气火爆,身心极其坚韧,用老家话说,壳子硬的很。他之所以被族人呼作六阎王,是因为他15岁时遭遇的一件事情。
当时,在北山有一小股土匪经常下山抢劫,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都遭过劫难。一天夜里他们来到牧鹿湾村,两个土匪一组,分头去抢几个人家。那天恰巧六阎王的父母带着哥哥弟弟都去外公家,晚上没赶回来。两个土匪到六阎王家时,发现只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在家,很是高兴。他们把六阎王的双手绑起来往墙角一扔,开始在家里乱翻,半天也没翻出来什么值钱东西,气急败坏的土匪过来就给六阎王两个耳光,逼问六阎王粮食在哪里藏着。六阎王被打得嘴角流血,却一声不吭。
一个土匪威胁六阎王说:“你个碎怂壳子还硬的不行,再不说我就送你去见阎王!”说着举起手里的长刀做了个砍头的动作。
没想到六阎王说了一句话,让土匪无言以对:“不用你送,我见过阎王!”
“ 见过阎王你娃还能活着?”
六阎王斜眼看着土匪说道:“阎王爷说我也是阎王,所以就把我放回来了。”
两个土匪一听来了劲儿:“这么说咱弟兄两今晚是见着阎王了?”
“你可当?(老家方言,意思是反问:你以为呢?)”六阎王说这话时眼里透着杀气。
两个土匪不由分说又是几个耳光扇在了六阎王脸上,然后把刀往他脖子上一架:“你家粮食在哪里?”
就在他的刀一使劲时,六阎王嘴里蹦出几个字:“在红芋窖里。”
红芋窖是盛放红芋的地窖,故乡家家院子里都有,一般深2米左右,冬天把吃不完的红芋把放在里边,因为地下温度恒定,比寒冷的地面温度高,红芋放在里边不会坏。窖口一般会用废旧的磨盘盖上,以防人不慎掉下去。
两个土匪把六阎王带到红芋窖旁,把绑他的绳子解开:“你,挪开磨盘,下去!”
六阎王:“你就不怕我从窖里拿个枪上来,把你两个给蹦了?”
土匪一听又是一个耳光,然后又把六阎王的手绑上。他们一个人下窖,一个拿根绳子站在窖口,准备往上吊粮食。第一个土匪下到窖里,往上喊:“底下有一袋麦!”
窖口的土匪赶紧把绳子往下放,就在这时,旁边的六阎王从他身后飞起一脚,把拿绳子的土匪踹到了窖里。然后他把旁边的磨盘用被绑着的双手慢慢推过去盖上了窖口。天亮后,六阎王叫来村人,把两个土匪从红芋窖里弄出来,交给了官府。
高祖从此得名六阎王。
六阎王一生做过两件事情,一件让村人对他心存感激,一件让村人对他咬牙切齿。
头一件事,是在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前后,他带着村人和邻村争斗,保住了村上的几十亩地。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生命,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牧鹿湾的土地顺着泾河边延伸,大部分都在自己村边,但有几十亩地是在邻村的边上。邻村人近水楼台,就一点一点想将家门口的土地蚕食为己有,村上有十几家的土地都面临着改姓易主。最开始是单家对邻村侵占自家土地的那家吵架,后来六阎王出面,把大家组织一起,带着几十号人,拿着工具一起,排着长队,声势浩大地冲向邻村。邻村听说六阎王带人操家伙地杀过来,是真心害怕。谁都知道六阎王的脾气和为人,拿刀的土匪都被他一脚踹进地窖,要是和他冲突起来还能有好?邻村派出代表和六阎王谈判,答应六阎王的一切条件,只希望他们千万别动手伤人。六阎王皱着眉头拉着脸听对方讲完,然后哈哈大笑:“你们以为我带人操家伙是和你们来拼命的?我们扛镢头掂锨是来立界石的。”瞬间一场干戈化为玉帛,其实六阎王从没想着和乡里乡亲兵戎相见,他只是以大兵压境之势,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有理有力地解决问题。随后他带人到地头立好界石,从那以后,两村人秋毫无犯。
六阎王做的第二件事,是在1912年前后。
辛亥革命之后,全国掀起了剪辫子的热潮,但辫子并不那么好剪。
清朝初年,汉人把留辫子看作是奇耻大辱,一些有志之士,宁愿杀头不留辫子。但随着岁月流逝,人们从反抗到接受,最后不仅留起了辫子,还以其为美,为贵,为时尚,为命中不可或缺。尤其经过200多年之后,要剪掉脑后的辫子,对于人们来说,倒无异于杀头。全国各地,被剪掉辫子的,无不是哭天跄地,要么觉得对不起先人,要么觉得魂被勾走。
牧鹿湾的百姓听说上边来人要剪辫子,家家都把门关得严严实实,生怕没了辫子,就没了尊严,羞了先人,没了灵魂。
唯有五十多岁的六阎王却一把剪刀,自己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六阎王是个地道农民,并没有政治意识。但是他哥五才子可是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二十多年前,五才子追随刘古愚时,就表示了对太平天国剪辫子的认同。这多少就对他有所影响,加上作为农民,劳动时脑袋后边甩个辫子总是不方便,六阎王潜意识里早就觉得辫子累赘。所以在别人唧唧歪歪时,他自己率先剪掉了辫子。
村人见六阎王剪掉辫子,都将他视作怪物。但上边派来负责剪辫子的官员对六阎王却另眼相看。他们找到六阎王,让他说服全村200多口人一起剪掉辫子。
六阎王对当官的说,让大家剪掉辫子没有问题,但有个条件,要200斤白面,50斤油。当官儿的说,国之初定,大家连饭都吃不饱,你却狮子大张口,要当吃货?六阎王说你要牛犁地你还不想给牛吃草,再说这面不是给我要的,是给我们父老乡亲要的。朝廷,现在你们叫政府,给我们老百姓的救济粮食,你们当官少贪一点,就能让我们香香地吃一顿,你还能完成剪辫子的任务,有啥不行的?再者其他地方听说为剪掉辫子都弄出了人命,丢了官,你不想让我们村也死个把人吧?当官的一听,瞪了六阎王一眼说,好了,我想办法,给你弄100斤麦面,20斤油,剪不掉辫子,我要你的老命!六阎王嘿嘿一笑,我的命阎王爷都不要,你娃更别想要。
过了没两天,当官的把油和面给了六阎王。六阎王找了几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先做他们的工作,只要他们听话,一人分两斤白面。然后六阎王找了个晴朗的好日子,让几个小伙子在祠堂的院子里,支起油锅,和好面,准备炸油饼。
油锅一热,香味即刻飘满全村,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那一股油香味,人们只一闻到,就痴醉着迷。然后六阎王让一个小伙子提个铜锣,在村子游走,边走边喊:“吃油饼了,新政府惠民福利,一人一个热油饼,赶紧到祠堂院子去,迟了就没了——”
于是人们排队到祠堂,兴奋地等着进去吃油饼。六阎王让人把好门,他喊一声,放进来一个,进来的人先到油锅旁领油饼,然后拿到院子里边坐在石墩上吃,正自全神贯注狼吞虎咽时,六阎王在其身后操起剪刀,“噌”地一下,辫子就被剪掉。等一转头看见辫子不见时,满嘴正吃着油饼,哭也哭不出声,只有眼泪在眼眶打转,六阎王便让人把他拉进祠堂,以免外边人发现。然后他再接着喊下一个。大半天的功夫,村上辫子全被剪完。
村上的人吃完油饼走出祠堂,便都骂起了六阎王。六阎王追出来把大家拦住,对着他们喊道:我问你们,油饼香不?人们看着六阎王咂着嘴,回味还来不及,谁还敢说油饼不香?只是脑袋后边没了辫子,觉得煞是委屈。六阎王继续说,河对岸的村子,逮住人就剪辫子,不剪就几个人架着扇个耳光再剪。大家伙今儿不但没受一点罪剪了辫子,还美美地吃了顿油饼,你们还有啥不高兴的?还骂我,你们回去慢慢想想,是不是要谢我呢?
村人本来就惧六阎王,听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大家虽然一下子还不能适应没有辫子的脑袋,但要说对六阎王有多大仇恨,也不可能。 只是人群中有人斗胆喊了一句:
“你侄子王一万为什么可以不剪掉辫子?”
(未完 请您继续看下一个帖子)
打赏鼓励一下!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水菱
|
2015-1-9 0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打赏鼓励一下!
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王文汇
38
主题
125
帖子
730
积分
VIP会员组
VIP会员组, 积分 7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0 积分
VIP会员组, 积分 7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0 积分
积分
730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纵横
匾牌文化
报告文学
心情日记
民俗风情
电影剧本
打赏公示
图文推荐
西部文学首批百名金牌写手重磅新鲜出炉
2022-01-17
西部文学关于缴纳网络维护费的通知
2022-11-18
【重磅提醒】西部文学作者发布文学作品十不准
2022-01-23
【新年贺词】一元复始,西部文学再出发
2022-01-31
西部文学最优秀作者荣誉证书下载处
2023-01-14
热门排行
1
一起来!选出你心中的2022年年度“最佳优秀作者”
2
【洛沙随笔】斯人已逝,英才永驻
3
西部文学关于缴纳网络维护费的通知
4
西部文学最优秀作者荣誉证书下载处
5
【龙竹武诗词】快乐退休
6
西部文学首批百名金牌写手重磅新鲜出炉
7
【新年贺词】一元复始,西部文学再出发
8
【重磅提醒】西部文学作者发布文学作品十不准
9
【洛沙情理散文】耄耋的父亲
10
西部文学以“戏曲抗战”为题书写,弘扬西安易俗社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