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雪儿 于 2016-7-6 23:31 编辑
你童年玩过花手绢吗?你的梦里有过花手绢的故事吗?你唱过“丢手绢”的儿歌吗? 小时候,白鹿原上的村子里没人用手绢,我只是在电影里看到穿西装的人上衣口袋插有白色的花,就问爸爸,爸爸说,那是手绢,是装饰品。那时,看秦腔戏,戏里面的女子袅袅娜娜,娇娇滴滴,右手拿个手绢,一会儿掩口笑,一会儿掩面泣,咿咿呀呀,悲悲戚戚,我当时认为,手绢就是戏里用的。那时的小朋友有了鼻涕,习惯性地用袖头一揩,一到冬天,孩子们的袖头又黑又亮。 有一天,村里一位大学毕业留外地工作的小伙子领回一个媳妇,媳妇的头发长长的、黑亮亮的,上面扎了一个白色的蝴蝶结,她一走路,蝴蝶结一动一动的,像要飞起来一样。我们这些孩子奇怪地围着她转悠,看她头上的蝴蝶,生怕一眨眼,蝴蝶就飞走了;那些大点的姑娘则趴在门上、窗户上望着她,想必也是被她的头发,被她的蝴蝶结迷住了;中年的大婶扯着嗓子问:“你媳妇的头上的花哪儿买的,真好看?”那个媳妇忙取下蝴蝶,让我们看,原来是个白色的绣花手绢,香香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的手绢,回家来缠着母亲要,我哭了几天后,姑姑拿块白涤凉布,给边上绣一朵玉兰,小小的、淡淡的兰花活灵活现,好像都能闻到香味,我把它拿到小朋友那炫耀,害得一个村的妈妈都骂我姑姑。听说村里一小伙,竟然进城给媳妇买了手绢,让媳妇学着那个媳妇扎头发,媳妇不但没扎,还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是不是嫌我不好看,看上人家大洋马,你去和大洋马睡去。”从此后,漂亮媳妇就有了“大洋马”这个外号。那个小伙子也有了被人打趣的噱头。 但是,从那以后,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的头上悄无声息地多了扎头的手帕,虽然没有特别好的材质、特别精美的花色,但是,明显比以前好看多了。孩子们也有手绢,但是,我们不用它来擦嘴,擦鼻,多用来满足虚荣心:比谁的漂亮、谁的干净、谁的香,谁用它来叠的小老鼠可爱,谁能变着法地叠出新玩具。那时的我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手绢变香,就把花瓣折了好多包在手绢里,揣进怀里,谁知当我给小朋友炫耀时,好好的白手绢被染成大花脸,惹得小朋友好一阵奚落。记忆最深的是一个知青的女儿教给我们“丢手绢”的游戏:十几个小朋友围成圈,面向里,集体唱“丢手绢,丢手绢,手绢儿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打电话,千万不要告诉他”。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手绢,沿着大家围成的圈在外跑着,乘机把手绢丢到任何一个小朋友的后面,只要他蹲下来时,那个小朋友还没发现,那个小朋友就要被罚出节目,还要接着他的工作;如果蹲下时被发现了,那他就要继续跑。这时大家警惕性很高,沿着圈跑的那个小朋友也有心眼,他把手绢卷得特别小,而且故意放慢脚步,挥手扬臂,大家不时看后面,生怕他们扔给自己,几圈下来,有人就放松警惕了,他乘机扔出,迅速蹲下,得意洋洋;有的小朋友一开始就虚虚实实,跑跑走走,东张西望,很快就成功扔出,还有的好多圈都不能成功扔出。这是一个集体游戏,比心智,比耐性,有规则,有秩序,男孩女孩都可以参加,大家一起玩,非常开心。 后来,手绢几乎普及了,当时村里最多的是淡蓝色方块形手绢,四周有两根距离一厘米的深蓝色线条交错成的图案,妇们最爱把它顶在头上,把后边两只角绑在一起,与其说是挡土,不如说是装饰;大姑娘则是用白色的手绢绣上花变着法地绑出各种头式,那时候相亲,男孩妈妈就看姑娘头上的手绢,她们说从手绢可以看到一个姑娘是否能干,是否心灵手巧,是否讲究;老太太则把手绢当钱包,把一两块钱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起来,孩子想买糖吃时,都会眼巴巴地看着老奶奶用手摸摸索索地掏手绢,再一层层地展开,这是一种最美好的期待;三岁以下的孩子呢,母亲把一块手绢对折两下,叠成8厘米宽的长方形,然后用别针别在左面的肩头,用来擦鼻涕,方便,不易丢失,这块手绢最能展示妈妈是否干净、勤快,勤快妈妈天天洗,懒妈妈会让孩子的手绢被鼻涕糊成硬纸样;我们则用手绢当装饰品,盖在书上、小物件上,或作为信物赠送给朋友,至今还记得,初中毕业,徒步不吃不喝跑三十里路到县城买手绢送同学,而我也接到朋友送的印着大熊猫图案的手绢,至今还珍藏着。而那时劳动或割草时,男孩子要是擦破了皮,女孩子就用手绢包扎,最后伤好了,男孩子洗干净手绢,借着还的名义,其实另送一块,女孩子不反对就定下了情缘。这在当时比较闭塞的农村生活中也算大胆的举动。 如今,手绢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纸巾、湿巾触手可及。可是,如今的孩子在纸巾里绝不能体会到那种期待、那种珍惜、那种自创的手绢玩具带来的自豪,那种集体游戏带来的乐趣,也不会经历手绢演绎的那些故事。我常常幻想,全民取消纸巾,回归用手绢,既环保,又能通过清洗手绢锻炼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动手能力,在挑选手绢中锻炼审美能力,甚至可以锻炼自己绘制,绣制手绢的本事。 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我却常常做同一个梦,梦里手绢翻飞,像满天的风筝,飘在白云间,飘在蓝色的天空……
作者简介:南小玲,网名:霁月,蓝田县城关中学语文教师. 喜欢光风霁月的纯明之境,喜欢文字的那种温暖,能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尤其善于写游记,指导创办校园文学社《梧桐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喜欢文学,做一个中华文明的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