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中文)
首页
Portal
开通VIP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搜索
搜索
要闻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纵横
文学资讯
文学杂谈
民间传说
文学
匾牌文化
报告文学
民俗风情
电影剧本
笑话故事
心情日记
特色
西部传奇
西部旅游
西部美食
西部书画
乡村振兴
三言两语
站务
新人报道
文学期刊
作家风采
官方公告
站务处理
活动中心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西部文学
»
论坛
›
西部文学
›
小说纵横
›
长篇纪实小说《热血》第三章——烽火燃情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长篇纪实小说《热血》第三章——烽火燃情
[复制链接]
756
|
1
|
2016-9-6 10: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980年从西安陆军学院毕业时,我24岁,家里开始张罗给我介绍对象。山东青岛老家,有一户人是父母的世交,女儿出落,恰好在21军所属61师当女兵。双方父母都认为:这样的巧遇简直是天作之合。于是,没有征求当事人意见,就把我俩往一块撮合。
那时我在陕西宝鸡21军军部警卫连,女孩在甘肃天水61师师部文艺宣传队;我是干部,她是士兵;按照当时我军“三部条令”的纪律要求,士兵是不允许谈恋爱的。为防止“意外伤害”对方,为不影响对方“进步”,我在与对方最初的通信中,写得非常隐晦,以至于晦涩难懂。其实,哪个少年不钟情?碰到一个漂亮女孩,既是“山东老乡”,又是“天作之合”,哪有不动心思的?但我写给她的许多信,却都是云里雾里,既非杂文、又非散文、也非随笔,根本就没敢写过一句明白话,连“擦边球”都没敢打过。后来得知:她看到我的信,始终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不但从来没“来过电”,甚至拿我的信向要好的其她女兵去询问,帮她分析我到底在说些什么?
而我此时却感觉良好,自认为:只要保持通信,就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总有走到延安的那一天!我的心里回荡起调到天水61师去,尽量靠她近些的激情,却苦于找不到名正言顺的机会和理由。
无巧不成书。一天,我正在打篮球,原军政治部干部处干事、已经下到61师担任干部科科长的樊玉泉,来军部办事,经过篮球场时看到了我,笑眯眯地问道:
“伟功,愿不愿意到61师去工作?”
我一听,乐了!连忙回道:“愿意,愿意,太愿意了!”
樊玉泉科长也很高兴。他让我做通军直属队“放人”的工作,他负责从61师方面下调令。
为了调动一举成功,思来想去,我又一次找了自己警卫过的老首长、军政委费龙山。费政委耐心地听完了我的诉求。我的理由是下到基层部队去成长,发挥在军校学到的大量知识;当然丝毫不会涉及是为了女朋友而去的真实想法。他思索着,从办公桌后面走出来,到我跟前,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头,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我说:
“据我所知,你们警卫连马上要换指导员,你是主要预设人选,报告已经拟出来了。我看,你先当指导员锻炼锻炼,再下部队不迟。”
“不行,我现在就要去!”我忽然来了倔劲,态度极为坚决。
费龙山政委皱了皱眉头,表示不屑。这我不怕,在他面前我是孩子,他是长辈,跟他久了,我敢在他面前撒点小孩子气。他见我不为所动、毫不示弱,叹了口气,连说了三句:“孺子不可教!孺子不可教!孺子不可教!”然后转身大步走回办公桌后,往椅子上一坐,朝我甩了甩手,吼道:“去吧去吧,你想去哪就去哪,我不管了!”
就这样,我顺利调到了61师。
此后,很少能与费龙山政委见面了。但回顾我20余年军旅生涯,费龙山政委却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引导者。他培养了我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观念,奠定了我认真、严格、忠实、实干的人品精神;他调动起了我读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我从一个徒有虚名的初中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他帮我打造了人生的奠基石,为我以后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费龙山从21军政委职位离休后,住进了西安市小寨兴善寺21军干休所。老人很快适应了“落差”,心态平和,平易近人,与干休所邻里关系相处十分融洽。我们从部队出差、转业、复员下来的战友们,只要到西安,都要去看望他。我转业后分配在陕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负责经营工作。有几年,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我相当于处在最靠近市场经济漩涡的中心地带。每次去看他时,他都要循循善诱,不容置疑地告诫我:一定要坚守住清廉,坚持住党性,不要随波逐流,不能腐败!此后多年间,我所在的单位,陆续有多人被省纪委请去“喝茶”,有些人甚至走向了毁灭。我由衷地感激费龙山老人,他的警示和戒律,成为我人生的先导,更成为我防腐的强心剂,他是我一生的恩师。
1980年底,我满腔热望,终于调到了甘肃天水61师,总算靠近了梦中的她!然而,对方的极度冷漠,却使我的心立时凉了半截。开始,我以为是她在严格恪守“三部条令”,俩人越靠近,越要做出冰封雪冻的姿态。但不久,我就得知了真相:我那些毫无表白的信件,使她最终丧失了男女青年应有的感觉,她已经把我重新归类,当成了一个“文友”而已。恰好,与她同在师文艺宣传队的一位小伙子,敞开心扉,苦苦追求她,终于获得了她的芳心。
我愕然!自己舍弃了原有的环境基础,费劲拔力地调到她身边,不想,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场尚未开始的恋爱,却已成明日黄花。这大概就是有缘而无分吧!
一段时间,我陷入了苦闷之中,很久很久,难以自拔。
调到61师后,我分在师政治部组织科任干事。部队的组织部门与地方上的组织部门不太相同,它不分管干部的提拔和任命,那是干部科的工作。组织科是我军“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直接执行者、操盘手,它负责的是军队中党团组织的建设:党委、支部的配备调整和建设,青年工作、英模典型、立功受奖、纪律检查等等。组织科囊括的事项十分繁杂,面对全师数十个各级党委、130多个连队党支部,经常要下基层去蹲点,工作非常忙。
初到机关工作的我,有了比连队多得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凡事充满了新鲜感和热情。每到休息日,就跑到天水市新华书店挑书、买书,然后在小店里吃一碗牛肉拉面,并且很神气地对店老板说:
“加两块钱牛肉!”
牛肉一打到碗面上,香喷喷的,哎哟,吃在嘴里,乐在心里,这就算周末生活大改善啦!
61师不但是21军的主力师,也是兰州军区乃至全军的一支主力师,和平年代,担负着战备执勤任务。为了战备值班这个师不休日常的星期日,而是每周三休息;年节假日也从不放假,还要收拢归队、齐装满员,待全国人民上班一周以后才放假。
我非常庆幸到61师没多久,就赶上了这个师一系列重大活动:经过大量调查、申报,兰州军区认定了61师为红军师,181团、182团为红军团,师医院为红军医院;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以及王震、王任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以及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陆陆续续来到61师视察工作、检阅部队;胡耀邦带着他年轻的工作班子,在师部一住十来天,对天水地方工作,尤其是农村实际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1983年,181团建团50周年庆典;1985年,61师建师50周年庆典……
我非常珍惜留在机关的工作机会,很快适应并熟悉了组织科的工作流程和特征。当时的组织科长陆平中,是我在军文艺宣传队时的创作员,他是“文革”以前的大学生,知识底子扎实,手把手给了我许多帮助,使我很快能够独当一面下部队去完成任务。我也认识并磨合了一批批同事,相处融洽,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工作经验。此外,我还与宣传科干事苏伟、张启明,文化科干事刘大卫,成了莫逆之交,几乎无话不谈。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弥合我失恋的痛楚。可能真的是我过于投入了,其实只能算是一次“单恋”,我却久久难以释怀。到后来,我恋中的那个她,随同在师文艺宣传队结识的男友,一起复员返回家乡建立家庭去了。我却仍在饱受着感情的痛苦煎熬……
但是,那毕竟是国家从多年政治动乱中醒来的年代,青年人都在拼命弥补耽误的青春,争相读书,蔚成风气。——爱情失去了,我不能再把读书上学的机会也失去,毕竟年龄不饶人啊。
1983年,天水市唯一的一所大专院校——天水师范专科学校,与61师结成了“军民共建”单位,双方商定,由61师提供场地,天水师专派出师资,开办一个编外大专班。首届学员挑选副团职以下、副连职以上、40名干部入学,而且是带职、脱产读书两年。
我恰好符合条件。得到这个消息,我兴奋异常!如今的人们,几乎无法理解当时那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迫切心情。
我赶紧找到师政治部主任骆永立,要求去上学。骆主任一听,不肯。——你这小子,政治部工作还缺人手呢,尤其是组织科。想走,没门!这时,一辆212吉普车开过来,他提着个公文包走到车前,伸手拉开车门,准备上车。我眼疾手快,抢前一把握住车门把手,“啪”的一下就把车门关住了。骆主任一愣怔,我毫不客气,说:
“我还非去不可,你要不同意,也别去开会了!”
骆永立主任头一扭,不屑地再次拉开了车门。我呢,真是铁了心肠,伸手一按,也再次把车门给关住,还堵在车门前,不撒手了。这下,他来了气,转过身,仰了头,本来他身材不算高,又略胖,此时生起气来,全身都在颤抖。见我仍不退让,他圆圆的脸憋得通红通红,猛然大手一挥,连声嚷道:
“好好好,你去,你去,让你去!不过事先跟你说好啊,这个大专班可没有正式文凭,算不算正式学历还两说着呢。还会耽误职务提升。到时候,你可别埋怨!”
原来,骆主任是怕耽误了我的前程,我心里涌起一丝暖流。但我当时读书心切,哪管什么前程,咬定青山不回头!他见我如此坚决,便从军装上兜中掏出钢笔,我赶紧把报告递过去,他迅即批了两个字:
同意。
1983年到1985年,我与师司令部作训科参谋王学义,师组织科葛晋阳,181团营教导员杨忠敏等战友一道,全脱产读了两年天水师专中文系大专班。这期间,我渐渐走出了失恋的阴影。加上我在西安陆军学院上学一年半,我累计读了三年半大学。1985年,我毕业回到师政治部,仍在组织科任职。就在此时,61师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要去轮战打仗了。
那时,我已经二十八九岁。打仗的消息一传出,家里急了,战友也急了,都争着给我介绍对象。
曾经在军文艺宣传队的老战友、几位分在军直属28医院(原60野战医院)的女兵大姐,张罗着介绍了一个女兵与我见面。我去了,在其中一位大姐家等候,不巧那女兵的母亲突然病了,来不了,一番歉意,我也就没再当回事。
眼看离轮战出发越来越近,机关对能准假的适度放宽了标准。于是,我也请了短假,回到西安看望父母家人。其间,我抽空到21军小寨干休所去看望了战友苏伟的父母。苏伟曾经是61师宣传科干事,我们同在一个政治部共事过,和他很投缘。他的父母曾经都是21军老干部,德高望重。我到了干休所他们家中,苏伟的母亲曹阿姨是一位热情洋溢的山东人,问我:
“伟功,有对象吗?”
“没有。”我说。
曹阿姨立刻兴奋地说:“好!我给你找一个!”
她跑到院子里,隔着不高的院墙,放开嗓门,向临院喊道:“筱玲,筱玲,过来!快过来!”
隔院那家的一个女兵,飞速跑了过来。
乍一看,端庄、礼貌、大方、豪爽,非常大家闺秀。不用开口,她也立刻明白了叫她来的目的。从她看我的目光中,分明流露出了好感。这一眼对上了路子,我们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战友、老熟人一般,滔滔不绝起来。
仅仅几分钟,我们就把共同认识的战友、朋友、熟人,痛痛快快数了一个遍,我俩的距离竟然如此之近,颇有相见恨晚之感。等再说到对方姓名等等细节,更惊人的情况出现了——原来,她就是前不久在战友大姐家未能等到的,那个临时照顾母亲生病的女兵——张筱玲!
这才是真正的天作之合、地作之合、人作之合!
既有缘,又有分!
此前,她身边的人全向她介绍的是我,我身边的人全向我介绍的是她,只是都没有揭示对方姓名。在我们共同的熟人那里,其实早已取得了高度共识:我俩命中注定,天生一对。仅仅是阴错阳差,未曾见过面!
今天,曹阿姨哗啦一声,意外为我俩打开了历史性的大门!
人生,有时巧得简直像故事片电影里的情节。
我俩迅速升温。双方的家庭也迅速升温。虽然,我家是文的,举家都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她家是武的,满门都是忠烈军人,但随着我俩的结合,一文一武,成了亦文亦武、文武双全,最终成为了亲家。战争——使我们迅速走到一起!
1985年10月,距轮战出发更近了,我在师作战尖子兵集训大队任指导员,整天泡在参战前的紧张氛围之中,心弦越绷越紧。
一天,在军直属28医院工作、原军文艺宣传队的焦兰君大姐,特意带着张筱玲,从宝鸡军部到天水61师来看我,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和安慰。
此时,我心中却平添了几分矛盾:即将奔赴前线,炮火连天,指不定谁就会牺牲。你今天越甜蜜,将来她可能就越痛苦。你把痛苦全都留给对方一人承受,况且是留给你最心爱的人,于心何忍啊?
虽然这么想,但毕竟最心爱的人,在此时此刻来看你,表明她具有相应的承受力,起码她不回避牺牲、死亡和痛苦。我那个高兴劲呀,就甭提了!焦兰君大姐寒暄几句之后,就借故离开了,把时间、空间都留给我俩。当天,我俩在一起待到晚上11点还难舍难分。
那是我俩终生难忘的一个夜晚。我和张筱玲一语定终身。我和她相约:等我从战场一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举办婚礼!
尽管表示得很坚决,但我话出口后,心里又在打鼓:我这样提前承诺她,是不是有点缺德啊?一旦在前线光荣牺牲,倒也就算了,毕竟没有既成事实。但万一自己负伤挂彩,缺了胳膊断了腿,不就成了人家的终身负担?令人家弃之不忍,留之沉重。这样想着,我又有几分后悔,是不是答应她太匆忙,太唐突了……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也不可能再多想、多虑,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月亮——老圆老圆的,挂在窗外树梢上,发出淡淡的晕黄色光芒,投洒在师部大院里。整个大院一片安宁,这里的夜晚静悄悄。
那夜,师部大院里,很多干部、战士的家人都来看望即将出征的儿子、丈夫、恋人。师警卫连的食堂大厅里,拉起一道道铁丝,上面挂个被单,便分隔成一个一个临时的小家。家家都在绵绵细语,间或传出尽力压抑的笑声,间或又传出低声的啜泣,彻夜不断……
就在那蒙蒙的月光之下,我和筱玲也沉浸在古诗般的意境之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想想似乎有点悲老之气,却又一时想不出更恰当的词句,就它吧。诗情画意,卿卿我我。人说三十而立,我却是三十恋爱。我背负着战争,背负着死亡,背负着危险,面对自己最心爱的恋人,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圣洁的爱,是大多数人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的爱!每想到此,我都要深深地感叹一声:
“爱情两个字,——好甜蜜!”
毕竟了解时间太短,我完全低估了张筱玲的心理素质。筱玲的父亲是上甘岭著名战斗英雄,她从小在军营长大,13岁就当了空降兵,比我入伍还要小一岁。筱玲自身是一名优秀的伞兵,她非常懂得军人,非常理解军人的职责。因此,心甘情愿地对一名即将参战的军人托付终身。那一晚,她柔情似水,缠绵悱恻,因为在她心灵深处,有着钢铁般坚韧的意志,这种意志只属于——军人,只属于一腔热血的军人!
尽管我俩难舍难分,但不巧的是,那晚,我手头还有一份非常重要的《总结报告》没完成,第二天一早师首长出席的大会上要宣讲。无奈,只得依依不舍与她分手。我回到宿舍继续挑灯鏖战,待《总结报告》完成,天已放亮……
一年之后——1986年10月,我对老山轮战环境已经非常熟悉,虽然历经风险,但我还活着。其间,频繁的书信往来,使我与筱玲的心越贴越近!“10·19”拔点作战前夕,我们商定:不再等到战后,提前结婚,在云南老山战区结婚!
我从师政治部开了结婚证明,跑到战区所在的麻栗坡县武装部去领结婚证,武装部工作人员看了证明,问道:
“怎么就你一个人来?她——张筱玲呢?”
我只好谎称:“前线战事很紧,师医院伤员多,她忙得下不来!”
工作人员说:“不行。哪有领结婚证只来一个人的,而且你们还没有结婚照片!”
我恳求道:“帮帮忙,给办了吧!你知道的,前线情况特殊,她请不下假,脱不开身,特事特办吧!”
工作人员见我执意坚持,又确有几分在理,笑了,说:“好吧,特事特办!”他取出两张空白结婚证书,——咔嚓、咔嚓,分别盖上了两个钢印。当时战区的地方政府,真是给予了轮战部队最大的支持。
我们在战事频仍期间,领到了中国最南部一个边境县办的两本《结婚证书》,纪念意义非同凡响。然而,有趣的是,事隔多年之后,这份《结婚证书》不再得到官方认可,竟然变成了“收藏品”。为此,我又在公证处专门为这份《结婚证书》办理了《公证书》;使用时要共同携带,相互印证,才能有效。此为后话。
那年国庆节过后,张筱玲请假来到云南老山前线。我抽出陪送地方慰问团返回内地的工作间隙,与筱玲,以及我在政治部的战友马雷和李明星,四个人一起,在昆明市的一个饭馆里,隆重地各吃了一碗正宗的“过桥米线”,算是举办了婚礼。马雷和李明星,既做了我们的证婚人,也是我们婚礼上的唯一嘉宾,他们两位兴致勃勃地见证了我们这一对战争情人——喜结良缘!
张筱玲和我的烽火燃情,绝非个例。在那个血还是热着的年代,数不尽的青年人,像她一样,把一腔忠贞的爱情之血,抛洒给自己珍爱的参战军人对象,抛洒给祖国的南疆边陲前线!
然而,毕竟和平得太久,毕竟多年没有过战争了,贪恋安宁、躲避危险、临战弃爱,乃至畏惧厌战等情况,也并不罕见。战友周天宏还记得不少这方面的例子。
1985年9月27日、11月19日、11月22日,61师陆续向集团军提交的《临战准备工作情况报告》中都提到:有的官兵害怕打仗,不想上前线,但又羞于启齿;而一些家属则不管不顾,公开站出来拖后腿。
182团政治处主任刘春灏,在给上级的汇报中说,有的士兵家长给孩子写信表示:你宁可当狗熊,也不要争当英雄!有个媳妇给军人丈夫写信说:你如果不现在马上复员回家来,我就上部队去,不走了,闹!逼得这位军人写回信说:我宁愿离婚,也要上战场!
181团9连指导员李卿君写道:连队有4个战士,未婚妻都来信要求“吹灯”,她们害怕战士牺牲或负伤、残废,不想背负这种责任。接到信的这4个战士中,有两个主动写信回去,同意取消婚约。类似的信件陆续来到部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极的情绪。
轮战开拔前夕,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逃兵。
早在临战动员准备阶段,部队已经对预防逃兵采取过防范措施。但有的士兵,白天参加训练,积极要求上战场;到了晚上人却不见了。有的士兵在铺位上留个纸条,写道:请不要找我,请相信我,我回家看看就回来,和大家一起上战场。
与这样的“明逃”相比,另一类“逃兵”则令人防不胜防,属于投机取巧,那就是“关系”!尤其是一些来自“上面”的“关系”,一个电话,一句口信,甚至直接下达的一个调令,使临战的各级首长即刻陷入尴尬之中。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作家李存葆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曾经愤怒谴责过这种现象。6年之后,1985年,61师及兰州军区部队轮战前夕,面临的这类情况,无减反增!
又30年过去了,我斗胆预言:无论今年、明年、后年,或哪年,一旦再次面临战争,此类状况难免更加严重!——“苟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弱爆了”的心理特征,传承在相当一些人的遗传基因之中。
1985年部队临战前,不经批准私自离队的士兵虽然不在多数,且基本又都回来了,因此不能被算做真正意义上的逃兵。但在劝导这些战士归队时,又意外引发了另一股潮流——来部队探视。
182团曾向兵员比较集中地区的乡政府发函250份,请地方政府出面,劝导私自返乡士兵归队,劝阻家长不要来部队。谁知适得其反,等于把部队即将参战的信息,透露给了所有军属家庭——你的孩子要上前线了!
这下捅了马蜂窝。战友周天宏在1985年10月11日的工作笔记中,曾经摘引181团副团长郑月龙的汇报片段,其中记载:战士家属来部队最多的一个连队,达到17家,有的一家来了三四口人;连队根本无力接待,只好把会议室和饭堂全部腾空给家属住;更不要说各班、排的宿舍了,人满为患,就像春运的火车站。刚开始,各连队还努力调整,尽量让同一家人住在同一间宿舍;到后来,不得不打乱家庭建制,按男女性别分住。
为此,一些部队也努力采取了更加人性化的措施。
181团政委李太忠多次表示:“战士没有假,回不去家乡,临战了,家属来部队看望一下,当属人之常情!”团党委作出决定:凡亲属来部队的,战士放假3天,团里统一安排到附近的著名景区——麦积山(北魏四大名窟之一)游玩一次。这个决定,极大感动了干部战士和来队亲属,一些亲属及时返回了家乡。
182团团长彭勇,亲自出面找到驻地——定西地区的地委书记,逐人商定解决随军家属的招工、转正、子女入学等问题。定西地区是联合国救济总署、国务院扶贫办公室长期救济的贫困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条件艰苦;即使如此,当地政府依然尽心竭力,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战友周天宏家属的随军报告,也是由于参战,地方公安机关突破了“必须满35周岁”的下限条件,给予特殊批准;同时,招工部门也给予照顾,破例安排招工进了著名的军工企业——天水213低压电器厂。
181团向40名无住房户军属所在单位发函,恳请解决参战将士家属的住房问题,3天内便得到8个单位的热情回复,表示尽快安排解决。
这些紧锣密鼓的工作,都为使全师指战员迅速摆脱后顾之忧,义无反顾地开赴南疆,浴血奋战。
与此同时,一幅军事准备的壮阔蓝图,也正在疾速展开。
(未完待续
)
小说
,
纪实
打赏鼓励一下!
打赏
相关帖子
•
【董怀禄小说】笨镰大叔
•
【董怀禄小说】灵怂与闷种
•
【凉州一鸣小说】报 恩
•
【袁淑香绝句小说】情变
•
【袁淑香绝句小说】奢望
•
【程社涛微小说】种树
•
【丹水情韵小说】牛角声声
•
【民间传说】初唐名将秦琼的传说
•
英雄姑娘(绝句小说)
•
【程社涛微小说】戒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妖怪山
|
2016-9-7 08: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精彩继续。
打赏鼓励一下!
打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中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海洋
59
主题
64
帖子
10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4
加好友
发消息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纵横
匾牌文化
报告文学
心情日记
民俗风情
电影剧本
打赏公示
图文推荐
西部文学首批百名金牌写手重磅新鲜出炉
2022-01-17
西部文学关于举办【战疫情、献爱心】征文活动的通知
2020-02-03
西部文学关于缴纳网络维护费的通知
2022-11-18
【洛沙随笔】斯人已逝,英才永驻
2022-02-10
【新年贺词】一元复始,西部文学再出发
2022-01-31
热门排行
1
一起来!选出你心中的2022年年度“最佳优秀作者”
2
【洛沙随笔】斯人已逝,英才永驻
3
西部文学关于缴纳网络维护费的通知
4
【龙竹武诗词】快乐退休
5
西部文学最优秀作者荣誉证书下载处
6
西部文学首批百名金牌写手重磅新鲜出炉
7
【新年贺词】一元复始,西部文学再出发
8
西部文学以“戏曲抗战”为题书写,弘扬西安易俗社抗战...
9
【重磅提醒】西部文学作者发布文学作品十不准
10
【洛沙情理散文】耄耋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