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许庙,在蓝田及周边渭南、商洛邻近的地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庙会更是辐射方圆几十公里,绝对是蓝田境内数一数二的大会,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老家蓝田的东川地区,人们把赶集称作“上会”也叫“逛会”,许庙也因会的缘故而声名鹊起,更成为了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的代称。邻近的九间房镇、厚镇及撤并给普化镇前的马楼乡东部地区的人们都习惯称自己为许庙人。但凡以上区域在西安或者周边县市甚至外省工作的人们,被问及老家时,脱口而出的就是蓝田许庙。而许庙作为玉山镇的行政中心,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其知名度已经超出了“玉山”这个自北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一千余年的名字,这不得不说是许庙会的功劳。
每逢农历四、七、十日便是许庙会,老家人称“遇会”。在乡下,会对于老百姓而言既是物资交易的重要途径,又起着娱乐休闲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更不可或缺的。
每到遇会,一大早,街道两旁的商铺主人就早早把简易货摊摆在了各自门前。之所以说是简易货摊,其实就是由两条长凳加一张床板组合而成的。没有“设备”的铺子干脆就在门口临街的位置铺上一张塑料纸或者彩条布即可摆货开张。当然,这类摊子一般都是卖鞋袜、小商品和针头线脑的居多。如果是卖服装,一般都不会摆在外面,但门口临街的位置也一定不会闲置,要么用类似于晾衣服的架子挂上一些光鲜亮丽的样品供顾客挑选,要么就把门口的黄金地段留给他人使用,但绝不是免费的。还有一些既没有门面,也不摆摊的街面人专门做租赁“设备”的生意,他们遇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给一些不在街道居住的远路撵会的摊主提前摆好货摊,以便他们到会后尽可能早点铺货开张,不至于让准备工作耽误太多时间而影响收入。
乡下的会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各种商品都按区域进行划分设市,不同的区域所经营的商品类别也会不一样,正所谓物以类聚,货比三家。这样既容易让人按区域对商品类别对号入座,又节省了逛会人购买时为了择优挑选而来回奔波的麻烦,许庙会自然也不例外。
印象中,许庙会最早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的供销社附近,最负盛名的就是供销社旁丁字路口的老食堂了,据说老食堂是当年许庙街乃至东川地区唯一的国营食堂。提起老食堂,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葱花饼,这绝对算是老食堂所有吃食里的第一招牌了。时过境迁,老食堂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装修时尚的商铺。尽管周边饭店开了不少,但再也难觅老食堂里那一口油酥香脆的葱花饼的滋味了。
老食堂丁字路口往北二三十米路西,一条东西走向的百米老街便是许庙街最早的菜市场了,至今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人们也习惯直呼其“菜市场”。一条幽深的窄巷子,各种蔬菜“席地而卧”,让本就不太宽裕的街道更显拥挤。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夹杂着菜贩子的吆喝和买卖双方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声,好不热闹!这就是关于菜市场最早的记忆了。如今,“菜市场”已向西延伸至蓝渭路,长度翻了整整一番,街市面貌也早已旧貌换新颜好多年了。遗憾的是,近二十年来我从菜市场街口路过的次数不计其数,竟然没有再涉足菜市场一步。看来,我得尽快回去看看了。
老食堂所在的街道就是许庙东街。狭义的东街是从老食堂丁字路口向南一直到杜家桥的。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集市也在不断地扩张,东街的范围也被自然而然地沿着被废除了的蓝渭路贯穿许庙村延伸到了翟家村的钟坡下。只是老食堂往北集市开拓的力度有限,成就了大约百八十米的繁华之后戛然而止了。
老食堂丁字路口向南便是东街的繁华所在。每逢遇会,老食堂斜对面供销社东排门面房临街的东街北口西侧便被各种锄头、䦆头、镰刀、铁锨、犁铧等铁制农具摊占领。各种或轻或重,或轻巧或笨拙的铁制农具是农人们竞相挑选的对象。他们大多都是利用农闲时候购置各种农具,以便到了夏秋两季能够从容应对繁重的农业生产,而不至于让老旧的生产工具降低了生产效率而懊恼,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农具摊前驻足停留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年岁的农人,正如我们的父辈。而年轻人从不会在此逗留。对于土地,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也有着不同的感情依归。
东街北口的东侧,许庙村委会所在的位置便是原许庙初中的旧址了。听老人们讲,这里最早是一座庙,因为在许家村,所以乡人们称之为“许家庙”,这也正是“许庙”这个名称的发源地。后来,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庙被改成了学校。再后来,因为发展的需要,学校被搬到了紧邻的清峪河对面的三千亩了。整洁的校园,全新的校舍,配套齐全的设施,无不彰显着这个时代的优越性。
村委会南围墙外有一条小巷子通往清峪河,当年学校的教学楼就位于南围墙内。每每遇会,街道上总会传来对面铁皮铺制桶时发出的“嗵嗵嗵”的声音,心也随着喧闹的人流飞出了窗外。
最有趣的莫过于课间爬到窗口捉弄那些随地小便的逛会人了。
当年的许庙街,公共设施远不如现在发达,公厕数量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学校南围墙外通往清峪河的小巷子隐藏于闹市之侧,正好给内急的逛会人提供了方便之所。我们的教室位于教学楼二楼靠近东街的第二间,站在窗口,墙外小巷子所发生的一切尽收眼底。课间时分,几个捣蛋的男同学总会爬到窗口观望,每当有行色匆匆之人步入小巷,立即就有好几双眼睛目不转睛地跟随着。正当对方酣畅淋漓之际,他们突然厉声喝道:“干啥呢!”惊得楼下方便之人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更有甚者,裤子都来不及提,撒腿就跑。捣蛋鬼们望着对方狼狈的背影,笑得前仰后合。当然,也有从容淡定之人,任你如何吆喝,我自纹丝不动。捣蛋鬼们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上一句佩服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想起这些,总让人忍俊不禁,不禁感慨起岁月的无情来!
许庙村委会向南大约一百多米就是整个东街“最有油水”的地段了,当然,也是整个许庙会“最有油水”的街市了。手握利刃的摊主们正在把乡党刚刚挑好的肋条肉分割、剁碎装进包装袋内,案板上“咚咚咚”的剁肉声此起彼伏。一扇扇猪肉整齐的悬挂在旁边的肉架上,蓝色的检疫章格外醒目,这都是凌晨刚刚宰杀生猪。白里透红的五花肉、肥美的后腿肉在一顶顶红色遮阳伞的映衬下更让人垂涎欲滴了。
大肉市场所在的位置正是原玉山食品购销站的所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切都是国家供应,隶属于蓝田县食品厂的玉山食品购销站也应运而生,生猪的屠宰、销售正是其主营业务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在食品站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庙村、杜家及邻近村庄的个体屠宰户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并日益壮大。食品站完成自己的使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许庙人这一方市场,用唇齿留香的好日子讲述着老百姓的小康生活。
沿着东街再向南,一路上各种百货应有尽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收购古玩、钱币的小摊子了,每每相遇总会情不自禁的逗留、观赏。这些收集于许庙周边的各种老物件散发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气息,那么厚重,那么的让人爱不释手。仿佛每一个物件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如果能诉诸于文字,想必一定是一部关于许庙的前世与今生。怎能让人不留恋?
在东街最接地气的生意说出来恐怕有些拿不到台面上,但却是实实在在让人印象深刻的,那就是卖老鼠药。每次遇会,只要走到东街那棵老皂角树附近,嘈杂的人群中便会传出电子喇叭高亢的声音:“老鼠药,老鼠药,老鼠吃了跑不脱,大老鼠吃,小老鼠看,一下闹了一串串。”没错,就是这个调调,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变,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让人忍不住驻足多听几遍。虽然那棵老皂角树早已作古,但这段高亢的广告词却成了二十几年来心中无法抹去的印记。相信,若干年后想起许庙,一定还记得这段接地气的广告词。
东街的最南端便是著名的杜家桥了。这是一座横跨清峪河的桥梁,桥的东边连接着峒峪、山王、河东、刘家山以及清峪河上游的杨寨、闫河还有属于九间房镇的小寨、街子、漫道几个村子。早年的杜家桥是由钢拱与混凝土桥面组合而成的,人们习惯称之为铁桥。前些年借着打造玉山旅游名镇的契机,杜家桥也重新修建,如今宽阔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更紧密地连接着清峪河两岸的交通,更让一河两岸老百姓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河对岸山岗上,祖籍闫河村的著名建筑大师马清运先生建造的红酒庄园——井宇和一沟之隔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同志的故居早已成为了许庙著名的旅游景点,让人津津乐道。当然,还有位于闫河村马清运先生为父亲建造的石头房子——玉山石柴也为许庙旅游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杜家桥的重生,是一件让人拍手称快的事,也为许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东街向西大约一百米左右,与其平行的便是政府街了。政府街北起菜市场,南至杜家桥西岔路口。玉山镇政府就坐落在政府街北段,政府街也正是因此而得名。
遇会时,临街商铺门前被各种摊位所占据,让原本就不太宽阔的街道更显拥挤,却也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许庙会强有力的号召力。如今,在政府街南端的三岔路口,由外地人经营的大型超市就有好几个,文体百货、日用商品一应俱全,丝毫不亚于蓝田县城的大超市。沿着政府街由南向北一路走来,临街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时髦的服装以及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让人目不暇接。前几年,在政府街中段,由老学校改造成的商业街,据听说临街的商铺已经卖到了68万元,大多数都被外地人购买。一个新时代的许庙在政府街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政府街北段,镇政府南邻便是玉山电影院的旧址了。还记得小学时学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观影活动的情景,《闪闪的红星》、《奇袭》、《狼牙山五壮士》、《大决战》、《甲午风云》等都是必看影片。在那个年代,四年级往上的学生都会被组织观看的,而且每每观影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被要求写观后感,让大家又爱又恨。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影开始前八一电影制片厂那个光芒四射的军徽伴着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片段,只要该片段一出来,大家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因为这是打仗片的标志,是一部“好”电影。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时代,进影院看免费电影的机会是非常少的,看一场“好”电影更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在小伙伴心里,好电影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打或者不打,打仗片毋庸置疑绝对是“好”电影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个片段叫做片头,就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直到今天,看到这个片头我还是感到非常亲切。
上初三时,由于初中进行合并改造,位于东街的校舍因无法满足合并后的教学需求,便在上级的主导下和位于政府街的玉山镇中心小学进行了互换,我们被搬到了政府街,校门正对着的便是玉山电影院。
每逢遇会,邻近中午放学时,电影院的大功率音响里就会传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撩得同学们按捺不住即将放学的激动心情,思想也随着音乐跑到了九霄云外。当然,这种情况在背日子是没有的,背日子电影院是不营业的。没有了音乐的参照,大家也对放学时间没了概念,反倒容易集中注意力。
九十年代末期,由于影碟机的普及,看电影不再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电影院几乎处于停业状态。这时候,从城市到农村又兴起了跳舞热,电影院也顺应时代的潮流被改造成了舞厅,舞池就位于电影院的舞台上。上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下到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都成了舞厅的常客。每天晚上吃过晚饭,舞厅便成了整个许庙街唯一的夜生活场所,节奏明快的舞曲通过设置在舞厅外的大功率音响刺破整个夜空,三三两两的人们陆陆续续地奔着电影院的方向游走在寂清的街道上,很快舞厅就爆满了。遇会的时候,舞厅昼夜营业,几乎人满为患。每逢过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全部都回来了,舞厅更是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火爆的巅峰时段。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约三、四年,随着跳舞的热度逐渐退去,电影院又恢复了冷清的状态。前几年,为了打造玉山旅游名镇,电影院被列为了危房,后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服务许庙人民几十年的玉山电影院被拆除。至此,玉山电影院完成了历史使命,终于尘封在了乡人们的记忆里。
政府街向西,起始于车站,一直向北,和东街交汇于钟坡下的便是蓝渭路了。从地图上看,东街、蓝渭路以及蓝渭路至杜家桥连线构成了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东街、蓝渭路正好是两个腰。而蓝渭路正是为了让穿镇而过的老路绕开许庙街这个“肠梗阻”而修建的。当年的蓝渭路从312国道前程段设起点,经玉山、贯许庙,过翟家、上钟坡,串腰祝、绕官道,穿厚镇、出蓝田,终于渭南市。筑路之初,社会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路上车辆来往甚疏,蓝渭路基本上发挥着乡村道路的作用。许庙、厚镇以及沿途渭南境内的大王等几个集市对交通完全造不成困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蓝渭路交通量日益增长,沿路集市遇会时对交通的阻塞日趋严重,尤以许庙为甚。每逢许庙会,蓝渭路交通就几乎瘫痪,要穿过许庙去渭南、蓝田或商州的车辆不得不等到下会后才能通行,沿途司机无不叫苦连天。后来,为了解决这一困扰交通的难题,在政府的主导下,于许庙集市的西侧修筑了一条新路,绕开了整个集市区,问题才得以基本解决。再后来,随着集市的扩张,这条新路再一次“沦陷”于许庙会,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蓝渭路。如今的蓝渭路已经大有追赶东街和政府街的趋势,宽阔的街道,遍布于两侧的商铺让蓝渭路日益繁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许庙街市的版图又将重新洗牌。
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初,为了带动秦岭北麓及关中城市群建设,在省政府的主导下,关中环线应运而生。关中环线玉山至厚镇段正好与蓝渭路部分重叠,在从公王村跨过灞河大桥绕过玉山坡后,关中环线沿着许庙街西侧岭上直通鈡坡顶,彻底解决了蓝渭路与许庙会多年来的恩恩怨怨。而今,渭玉高速也于2015年年底建成通车,这条沿着稠水河河沟北上的交通大动脉,再一次为许庙街的交通分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蓝渭路可以心无旁骛的自由生长并赶超东街和政府街了。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
在蓝渭路中段和菜市场延伸段交汇处是原来羊市的旧址。之所以羊市位于该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玉山兽医站原来就在该处。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同学耀龙因家在九间房镇南山根的山胡村,路途较远,又因其一个远房亲戚在兽医站工作的缘故,于是就投奔亲戚住在了兽医站。当然,那个年月远路住校或者在校外租住的学生是不计其数的。我和耀龙属于铁哥们关系,懒得回家了便会投奔兽医站,和耀龙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到底有多少次,自己已记不清了。
由于经常出没于兽医站附近,对羊市印象颇为深刻。每每遇会,羊市上人声夹杂着“咩咩”的羊叫声,犹如鼎沸。只见买卖双方,不动声色地撩起某一方的衣角,分别伸出右手在衣角下面着相互捏弄着。来来往往几个回合,只见买方从口袋里掏出一沓被揉得皱皱巴巴的钱,反复数两次后交给卖方,卖方也和买方一样,反复数两次,确认无误后,钱被揣进了口袋里。羊脖子上拴着的那条绳子便从卖方手里交到了买方手中,至此,买卖就算成了。买卖双方之前在衣角下捏弄的那几个回合,被乡人们成为“捏码子”。所谓“捏码子”是在乡下贩卖牲口时双方进行的一种谈价方式,就像打哑语一样,有一个额定的价格方式,什么样的指头代表什么样的价格,什么样的捏法代表什么样的出价。虽然是土方法,但是不愧为一种保险的交易手段。捏码子的方式也算是农人们智慧的结晶了。
在紧邻羊市的北边,去往庞家的路口便是许庙街的狗市了。每到遇会,狗市上一片犬吠,卖狗的、买狗的、无事闲转看热闹的围了一堆又一堆。狼狗、笨狗,大狗、小狗、黄毛狗、黑毛狗就成了市场的主角。买狗的人群里有贩狗的,有自己计划养狗看家护院的,也有买狗看果园的等等,最让人不爽的就是那些买狗杀肉的人了。好多次在狗市看热闹时都遇见过让人不忍直视的场面。买卖双方成交后,可怜的狗儿被装进蛇皮袋子,然后袋口被扎死,新主人隔着袋子摸清狗头的位置,拿着三轮蹦蹦车摇把狠狠地砸向狗头,只听一声惨叫后,狗儿蹦跶几秒钟便一命呜呼。殷红的鲜血渗过薄薄的蛇皮袋子,向着地势较低的地方流去,不一会儿,地上就是一大片,直到最后袋子不再渗血,新主人拎着袋子扬长而去。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在顷刻之间,让人无不扼腕叹息!
许庙的美食也是极负盛名的!
从前程、玉山方向前往许庙,刚过玉山医院,左手邮局旁边钢屋架搭建的南北走向的街道便是许庙有名的小吃一条街了。这里整合了许庙街几乎70%以上的小吃经营户,所有的小吃都出自最专业的行家之手。有葱花饼,有荞面饸饹,有软面麻花,有油糕,有豆腐脑,有洋芋糍粑,有凉皮,有米线……
而所有小吃里最著名的,毫无疑问,非神仙粉莫属!夏秋两季,乡人们采秦岭山中绿色无污染的糜糜稍树叶,晾干后放入盆中,加入沸腾开水,待稍凉后用力揉搓,去叶柄及杂物后,放入一干净盘中,冷后即成凝胶状,切块后加入蒜、醋、油泼辣椒等即可食用。神仙粉味苦清肝,清火明目,绝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中的佼佼者!
传说宋朝时,蓝田大地遭遇旱荒,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为救济灾民而显灵传下此仙方,告诉百姓深山中此树的叶子可以做成饭吃,百姓才渡过饥荒,没有饿死。后为纪念此恩,称此食物为“神仙粉”。这便是神仙粉的来历,真真假假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神仙粉”的的确确已经成为了许庙美食的代名词,却也当之无愧。
许庙,就是这么一个许庙,紧随时代的脉搏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今,借着打造玉山旅游名镇的东风走在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唯一不变的就是远方游子深藏于内心的那份记忆和对于家乡的思念,就像陈年老酒,愈久愈浓!
许庙,我的不了情!
2016年10月2日于西安
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