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林随笔 于 2016-10-5 15:23 编辑
[木林随笔]从孙之獬想到剃头挑子,再想到……
如果您不了解这段历史,在看到我写的这个题目时,肯定也是一头的雾水。孙之獬是谁,干什么的,不清楚!剃头挑子是个什么东西,长什么样,不清楚!不过,“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个俗语知道。那这个孙之獬和这个剃头挑子有什么关系呢?说不定还会以为我写的是一个叫孙之獬([url=]xiè[/url])的理发大师傅呢,或者是一个正在网络大红大紫的名人,或者以为剃头挑子是他发明的呢!错了,他是一个让无数人头落地的明朝降臣孙之獬。 在我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这么几个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决定着无数人的命运,除过帝王、霸主、诸侯王等领袖类人物外,我感到这几个人特别值得人们关注(仅代表一家之言,还有待继续商榷),他们是点燃重大历史事件、开创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个火药桶导火索的点火人。第一个人,向秦始皇建议废除封建制度(封建的原意是封邦建国),采取郡县制的李斯,使得后世中国千年犹行秦政治;不过,他的焚书坑儒建议给中国文化发展上带来了一次浩劫,遭受了后世文人的诟病。第二人是汉朝的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百家、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统领地位,为后世确立了以德治国的理念,让孔孟之道走进了千家万户。第三个人,曾向成吉思汗建议少杀的道教丘处机丘真人,他一言止杀建立不世奇功,赢得后人尊敬。第四个人,我认为就是这个孙之獬,一言剃发让多尔衮大开杀戒,无数人头因此落地,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时间里,让全体中国人头顶上都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辫子。 这个孙之獬,他是明朝人,天启年间的进士。这个山东人不仅是个大文人,而且还曾经是个大官,在明朝廷里给皇帝讲过故事和道理,在顺治皇帝手下还当过礼部侍郎,按理说,职位高有文化,曾经的学霸级人物,风光无限的朝中大臣,肯定是咱国人羡慕的对象,不过他可不怎么受人尊重,主要是因为他个人品德方面有比较严重的问题。 孙之獬刚做官的时候,正是魏忠贤当权的时候,他可是典型的官场马屁精,跟着阉党队伍,也享受了几年的好日子,还混到了给皇帝当侍讲的职位。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后,紧接着魏忠贤倒台了,在崇祯为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时,确实想不通这个反复无常的孙之獬为什么会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去痛哭,不知道他是为了向主子表示忠诚还是去哭自己的未来?各为其主,这时他好像还有一些骨气。不过,他的这个行为被当时的正派人看不起,也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出入,自然也就被削官去职,遣回了家乡。 以前曾看过一篇关于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汉奸的文章,大概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如:政府吏治腐败,内部派别争斗不断,导致政府对民众缺乏亲合力和号召力;部分民众对国家没有认同感,国家观念淡薄,只有一家一姓,没有国家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社会矛盾尖锐;在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面前,部分国人媚外、崇外、恐外的思想和民族自卑感有所发展,丧失抵抗信心;一些人或为钱财,或为利欲,或为怨恨,而忘却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卖国求荣,卖身投敌;日本策划和推行“以华治华”政策的需要。明朝清兴之际,对于朱家大明王朝来讲,大概也是当时的这种情况,外有满族入侵,内有农民起义,再加上王朝内部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使得这个曾经的帝国也已经千疮百孔、腐败僵化了,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外族入侵并建立统一政权这种情况以前也多次发生过,这也是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原因,同时,儒家文化的包容性使得这种被取代有了易被接受理论基础,一般人对城头不断变换的大王旗已经见怪不怪了。有时,我们可能忘了还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在冥冥之中掌控着,已经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改革,被强者取代那是必然的,这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潮流和趋势。 我们不能忘了明朝是被谁先灭亡的,崇祯皇帝是被谁逼死的?是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起义军。大顺政权建立了,不过,它没有给人们带来安全和稳定,又快速的灭亡了。南明政权随即又建立了,不过内部同样很乱,没有更新之象,也很快灭亡了。多尔衮很聪明,他有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气势,他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口号,以被他收服的许多明朝高官大将为前锋,率满族铁骑入关了。在到底谁才是正义的面前,老百姓糊涂了,那就只能盼着赶紧结束这场战乱,赶紧过上平稳的日子。清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大清一统的趋势已经形成。 有些人,虽然平时在小德方面做的不好,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可不含糊,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而有些人,虽然平时衣冠楚楚,但一到关键时候,却是让人大跌眼镜。在国家危难之时,确实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血性!如果你是个普通老百姓那就算了,但是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国家重臣,在这个朝代更换的时期,在这急需要精英人物振臂高呼的时候,史可法、郑成功等人从正面站了出来,誓死抵抗;而孙之獬等人,则从反面站了出来,卖主求荣,俯首乞降!他们不仅没有为原来的国家鞠躬尽力,反而是积极的叛国投敌,不知道他从传统文化经典中学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都跑到那去了?孙之獬就像五代十国时的官场不倒翁冯道那样,很快就攀上了他的新主子,继而当上了清朝的礼部侍郎,为他祸害汉族人创造了机会。 根据满州旧例,投降的汉族人必须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当时满族人男人的头发样式名为“金钱鼠尾式”,据清人《榕城纪闻》中记载:“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式。”也就是说,最标准的剃法就是除只在头顶留一铜钱大的头发打辫子外,其余头发要全部剃光,这可跟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清宫戏中的发式不一样,这种发型是清代后期才出现的发式。清初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嘉庆以前为金钱鼠尾,嘉庆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1631年,皇太极在进行扩张战争时,就一再强调推行剃发政策。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时,也曾下过剃发令,不过因为当时局势未稳,没有强行在普通民众中推行。孙之獬看到了拥护“剃发令”的潜在官机,带头剃发并穿满族服装。不想,他的这一行为,在朝堂之上受到了汉族降官的鄙视和满族官员的耻笑。生气了的孙之獬,一怒之下,满怀激愤地给多尔衮上了一道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族人剃发的奏章。一个泄愤的恶念,引发了蝴蝶效应,继而害死了无数的性命。 理个头,能害死什么人?这在今天可能都已经变成了笑话,不过,在清朝以前,那可真是有可能。那时官府给你理发是在执行一种髡(kūn)刑(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几千年来汉人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是不剃发的,“衣冠束发”成为汉人的外在标志。曹操的割发代首,那不是演戏,否则凭什么让手下人信服?剃发,本是流行于满族的习俗,让汉族人学满族人的剃发,不仅是对汉族人的外在形象进行改变,更是对汉族传统文化的颠覆,打破了汉族人心里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时,大清军事上的优势已经形成,政治统一已经形成,剩下来的就是文化和形式上的统一。中原文化原本要比满族文化先进,所以只能进行融合再改造,软的不行,那就罗织“文字狱”进行强制改造,通过铁血手段彻底摧毁了汉族的民族精神,保障满族统治地位。形式上的统一就是改风易俗,通过实行易服剃发,来达到形式上的降服。多尔衮终于等到了汉族人代表自己提出要求易服剃发,趁势再次颁发了“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 留头还是留发问题,已经上升成了一种革命还是反革命的问题。清朝廷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很坚决,执行口号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只能选一样。从1645年6月起,清政府又开始强硬的推行剃发命令,中原大地上因此而引起了一场血雨腥风。从抵制到反抗,再到被镇压,之后迎来了杀戮,江阴二屠,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那种惨烈和血腥,今天我们是难以想象的!在清军的屠刀面前,人们只能选择剃发易服! 在执行这个剃发政策时,很有特色的一种剃发装备“剃头挑子”被发明出来了。它的形状是:一副挑子,一头是个小火炉,上有铜盆,温着热水;另一头是一个小柜子,抽屉里放着理发工具。沿着小柜子后板正中,在实行剃发令的时候,竖着的是一个十字架样的木架,十字架横杆的用处是为了便于修理而用来搭头发的,十字架出头的地方最初却是用来挂人头的,想起来都挺恐怖的。后来十字架演变成了丁字架,只用于搭毛巾之类。挑担子的扁担那也是上红、下青、缠有皮条,当时也是打人的刑杖,总体颜色跟以前执法衙役拿的水火棍差不多。一种很有特色的职业名称“剃匠”出现了,现在叫理发师傅,当时那可都是头戴红缨帽的旗兵,通常一组三四人,那可都是正式的官家执法人员,进行强制免费剃头,反抗的后果也很严重,要么享受剃头,要么接受砍头。其中一个掌剃头刀,另外两三个人,抱着鬼头刀。接受剃发的用剃头刀,并能享受到诸如热水、手巾的待遇;抗拒剃发的,就只享受一样,冷森森的鬼头刀,最后把脑袋挂在那个十字架的竖杆上,“剃匠”们又继续“游行于市”了。从剃头挑子这套装置,不难想像当年为推行“剃发令”而出现的惨烈景象。不过,它也让大清帝国真正地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人人头顶留着的都是样式统一的标准发型,身上穿是统一的长袍马褂。 就这样,辫子被在中国人头上迫留了二百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人们不再留辫子。再后来,剃头挑子成了一种用于谋生的服务行业,变成了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走村窜户揽生意挣钱的这种行业,到现在也基本消失了。 投机取巧的人,在英明君主的面前,迟早会露出马脚,再次被贬那也是情理中的事。1645年,孙之獬因为“久任无功,市恩沽誉”,也有说是因为收受贿赂,被革职为民,遣回老家淄川。1647年秋,以谢迁为首的抗清农民武装攻破淄川,孙之獬一家老小被斩杀精光。孙之獬本人也被五花大绑了十几天,受尽了折磨。为了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起义军在他的头上戮满细洞,在用猪毛给他重新复发后,将其肢解处死。这个刑罚也被称为磔形,又名凌迟,俗名千刀万剐,和袁崇焕受的是一个刑。这个以出卖祖宗和灵魂为代价来换取好日的恶棍,他被杀死的消息传出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后来,清朝政府也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旌表和抚恤。 不光是好人应该被后人们记住,恶人同样也应该被后人们记住! 记住他们,是为了更好的警示后人,希望人们能引以为戒。因为,在今天,在很多场合,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与孙之獬有类似行为的所谓专家、教授、学者、政客们,在自己没有搞懂的问题面前,在为了一已之私利面前,甚至是为了实现某种险恶用心面前,依然在信口雌黄的胡说着,乱建议着,高谈阔论着,推波助澜着……如果他们还不注意收敛,不知道还会再引起什么样的血雨腥风,给国家、民族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个人微信公众号:木林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