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圈出粪(十四) 下乡所干的农活中,经常听到队长喊道:“今出圈,到后湾上窰去出圈,张老汉带知青娃们去”。我们今天的活就是“出圈”,就是将牛圈里的粪担出来,挑到地里去堆成一个个小粪堆,这种活一要看圈里牛粪积累的多少,二是要看地里的庄稼需要施肥的紧缺程度,一般情况,半个月就要出圈一次了。这出圈的牛粪可是山区贫脊土地最好的有机肥,那年月山区很少使用化肥,农民也没有钱买化肥,牛粪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肥料。
牛在窑洞的圈里饲养,不停地吃着草料,牛的嘴一天到晚都在咀嚼着,吃的多,拉的、尿的也多,平时只有饲养员程老汉一个人看管,他时不时的往圈里填土,把牛的屎尿盖住,牛又拉屎尿后,再填土盖上,久而久之,牛圈内让牛踩踏出一尺多厚的牛粪土,这也是最好的有机肥料,每次窑门口担来的一大堆土,没几天就铺撒完了,出圈也就是要把整个窑的地平面挖掉一尺多深,而且是混杂着牛屎、牛尿湿乎乎的牛粪土,七八个小伙不停歇地担粪土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干完。
来到牛圈里,牛的屎尿味扑鼻而来,知青们没一个受得了这种过浓的气味,但程老汉和农民在牛圈里干活跟没事一样,这让我们感到奇怪。其实,他们也不是味觉失灵,而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只能与其抗争,没别的办法,我们有的女知青还想戴着口罩干活,但面对坦然的农民们,很快地把口罩装了起来。也奇怪,在牛圈里干一会活,觉得那味道也不太呛人了,可能习惯了吧!看来习惯的力量真能改变和转折人的生命轨迹。
在牛圈内起圈,是用铁锨把牛粪铲起,装到筐内,再由挑担的把牛粪担到指定的地里,两筐牛粪由于湿度很大,非常沉重,我们那山区又全是上下坡路,几趟担下来,这稚嫩的肩膀就受不了了,我的母亲在西安时知道我要下乡劳动,早早地就给我缝制了一个肩垫,一个圆形的粗布垫子,中间是个孔,头套进去,两头绳子一系,又不脱落,它的确能够减轻肩膀的压力,挑担换肩时有垫肩更加自如和轻松。如没有垫肩,尤其在劳动出汗时,汗水湿透了衣服,担个担子换肩,扁担撕扯着肩膀,先红肿后脱皮,我这肩膀不知脱了多少层皮,但母亲制做的垫肩给我以温暖,给我以战胜艰苦劳动的勇气。那时有许多农村的宣传画中,还可以看见劳动者身上带着垫肩,显得英姿飒爽。
有时候,农民也和知青开开玩笑,故意给知青的粪筐里装的满满的,还要拿脚或铁锨压实,这一担要比一般的重了一倍,而我往往能咬牙担起,步履艰难地走向地里,挑担的是累活,装筐的是轻活,干一阵子,挑的和装的互相换换,当我被换下来装筐时,待在又臭又骚的牛圈里反而感到是一种轻松和休息,看来臭味的影响是随着人们的艰苦程度而改变的,原先连牛圈都不想进的我们,真正在艰苦劳作的时候,待在里面干装粪的活居然能成为一种难得的、轻松的享受。
有时候牛粪挖下去,下面居然是一片白花花的蛆蛹,胆小的女同学吓的尖叫,农民把这根本不当回事,可我不同,赶快收集起来,我要拿回去喂我养的鸡群,我知道这种蛆是高蛋白的,小时候我就挖蛆、挖蚯蚓喂过鸡,后来农民们都知道平娃拿蛆喂鸡,鸡下蛋又多又大,这让农民们很羡慕。我有时甚至把鸡群唤到地里去吃粪堆上的蛆虫,让农民夸我真细法、真会过日子。
牛粪送到地里,地方随着牛粪堆积而变换,就这样不停地挖着粪,装着筐,挑着担,换着干,从早上干到晌午,人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我们的“家”就在牛圈的坡下,很近,我们开始做饭,我们三男四女已学会了做饭,不是擀面,就是蒸馍,缺油少菜的饭,吃的再多也填不饱永远饥饿的肚子,何况,也没有什么多的东西给我们吃,吃饭要说吃饱是不可能的,只能吃个半饱,不错的是,我们的菜里还有我们自己养的鸡下的蛋,哪时候,在所有耀县101位下乡知青中,我们吃自家养的鸡下的蛋也是件新鲜的事了。以至后来女同学在别的生产队女生面前,以我们队能吃上自己养鸡下 的蛋而自豪。
牛粪已出了大半圈了,这时候,减少了几位担粪的劳力,改做担土,出完的牛圈还要垫厚厚一层土,用来掺合牛的粪便。我和几位农民去担土了,转过后窑就是土崖,长期挖土已形成一个半圆的土崖,我们从土崖上取土,农民很有经验,并不像我们那样随便挖,而是在土崖的下部齐溜溜掏空一个长沟,这时,只见两三人同时高喊着用镢头向土崖上部挖去,由于下部已掏空,这一下,哗啦下来一大片土,谁跑的慢了还可能被土层埋了脚,这种方法取土,省时省力效率高,挖出的土方量也大,我们以后掏窑、挖洞基本上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有时,我们还专门和农民比试比试,看谁一镢头挖下来的大,这时,打赌干赢的获得了一根烟的奖赏和那痛快的开怀大笑,有些劳累和苦痛也会随着爽朗的笑声飘远去了。
在农村有许许多多看似简单的劳动和农活,你没经历过是干不好的,农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技巧,我们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在城市里是见不到的东西,当时就想,也许这就是我们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部分内容吧!
粪担的越来越远,牛圈里剩余的牛粪也越来越少,到尾声时候,张老汉喊了起来:“早干完,早收工”。大家心里也明白,这活是今天非干完不可,但这已压红肿甚至压出血、压烂的稚嫩肩膀,让这后程的担子又沉重了许多,这时只有一条路,咬着牙,挺着干,“偷懒耍滑”在农村是被人看不起的,农民中有着最朴实的做人原则,那就是踏踏实实的干活,农村人瞧不起那些耍嘴皮子的人,总是说,“狗掀门帘子,嘴上的功夫”,而对老老实实认真干活的人则另眼看待,知青虽说年龄小,但干活不偷懒,还经常用毛主席语录鼓励自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的,有时思想上连“死“都不怕了,劳累这点苦又算是什么呢!我咬着牙,挑着担,一路小跑,农民有时也真心疼我们这些城里娃,看着不同的人给装粪筐,有时专门给我装的少点,我还要求多装点,农民就说:“娃唉,省点力气,活还多着呢,”可能是农民已观察到我的肩膀已压坏了,给我装粪总是少装点,我要求多装也不给,我只能默默地挑起,心存感激地飞奔而去。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困难中一个小小的关照和帮助让你的内心感到温暖,也产生出战胜困难的勇气。
牛圈终于出完了,我们又把运来的土填入牛圈,厚厚的一层土,牛圈显得干净、干燥,我想等牛回来时一定会对它的“新家”感到满意,果真,随着老牛一个个进圈,“哞哞”地欢快的叫着,好像对我说:“谢谢啦,小伙子们。”堆在地里的粪堆,像一座座小山包,只需三两天的风吹日晒,我们就把它抛撒在地里。
三天过后,我们两三个人又去扬粪,就是把每一堆牛粪摊开拍碎,然后用铁锨四围抛撒,这个活很轻松,但需要把牛粪土拍碎,均匀地抛撒在周边地里,让每一片土地都要施上肥,尽管我们很用心地去做了,还是产生了土肥不均匀的情况,以至后来让我产生一些感悟。
当地里麦子成长后,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麦地里形成一个个圆圈状的,麦子在圆圈状内就长的特别好,与旁边的麦子显然不一样,我仔细一辨认,这一圈圈的不就是我们的粪堆吗?这堆了几天的粪堆,肥气已被土壤吸收了许多,以至粪堆圈内麦子比旁边的麦子长的都好。
多年以后,我从报刊上看到英国、加拿大的麦圈图案,声称这个是个谜,或是外星人所为,我就感到好笑,给我一块地,我也能让它长出图案来,想要什么图案都行,只需画好线条,把有机肥顺着线条施过去,长出来的麦子就是什么图案,这种所谓的世界之谜,中国的知青40多年前就知道了。
李建平 河北,湖北人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老三届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并创建陕西建筑能源专业委员会,担任学会主任,并曾任《陕西建筑设计》、《建筑能源》内部刊物总编,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并编写有《浮云朵朵》、《思念妈妈》等,工作之余写作散文、诗歌、随笔、评论等,文章见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法制周报》等刊物,对历史的追忆,对灵魂的注解,让老知青又用文章诠释演绎一曲悲壮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