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散文】感悟西安碑林

[复制链接]
查看997 | 回复6 | 2016-11-10 23:04: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_20161106_083819.jpg

登上西安南城墙上的魁星楼西北俯瞰,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其翘檐朱门、古槐虬枝、亭台楼阁、绿荫如盖的气象很是令人神往。一问才知,原来竟是大名鼎鼎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西安孔庙!不由心动,暗说:真该去看看!

去西安碑林那天是个周末,天气很好,这在今秋多雨的西安很是难得。太阳很亮,天空很蓝,一大清早就让人感到很温暖,很舒畅。

上午八点左右,我陪着北京林公、扬州蒋弟,步行穿城墙南门而入,沿着城墙根东行,很快便来到了碑林南门口——塞门。虽曰塞门,其实是一道长约10余米、高约6米、青砖砌成的影壁,影壁中央有砖雕“孔庙”两个描金大字,壁上没有开门主要表示尊孔敬孔之意。

西安孔庙坐北朝南,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沿中轴线上一字排开。塞门东西两侧有入口,各有碧瓦红墙门楼一座,门楣正上方悬挂郭沫若书“西安碑林博物馆”刻字横额,红底金字,宽阔巍峨。东面门曰义路,西门曰礼门。沿义路入东门,我们摇身一变,立即成了刚通过院试的新秀才,第一次得幸进入孔庙行祭祀之礼也!

有趣的是,昔日的巍峨的大成殿早已在在1959年灰飞烟灭,只留下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迎接我们的来访。看来,“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儒学理想,没能保住大成殿的千年不朽,却让西安碑林这颗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以如此神奇的方式,演变成游客们顶礼膜拜的文化圣殿了。这是一种天意,还是中华文化的天然文脉的某种必然?



就象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横空出世,身高620厘米的石台孝经碑正威严神勇地耸立在碑林孔庙中轴线的聚焦点上!
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伫立在此,好不威风。亭子上悬一匾额,上书两个黑底金字楷书大字——“碑林”,方正俊朗,传说为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被贬伊犁途经西安时 所题。“碑”字右偏旁的“卑”字少了一撇,传为顶戴花翎被摘之意,另说则为力求字体结构对称而为。既然碑林圣地要于万千书家之中独选林则徐的书法做题额,想必一定有它的理由。窃认为,还是人们敬重林则徐的人品高洁所致吧!

碑亭下的石台孝经呈长方形柱体,四面刻字,每个面宽120厘米,碑头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底部三层石台四周刻饰有瑞兽、蔓草等图案。碑文为开元圣主唐玄宗用隶书写成的《孝经》以及行书批注:“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额题为太子李亨(后为唐肃宗)用篆书所写:大唐开元天宝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碑上玄宗的书法精美绝伦,其隶书丰腴华丽,结构庄严恢弘,一笔一划无不凸现出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但让人感慨的是,正是这个唐玄宗,竟为儿媳杨玉环的美色所惑,想方设法掠为己有后又封她为杨贵妃。

想当年玄宗与贵妃娘娘恩爱缠绵、芙蓉帐暖度春宵的每一夜,皇子李瑁会不会睡得很安稳?为尽孝宁可献妻于父,真的就是孝经所倡导的精神吗?

待到安史之乱决战在即,“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生离死别之时,儿子的孝心在哪里?此时的李亨早已称帝,将那个“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老子生生顶成了太上皇!

看着这通碑石,让人一下子思绪飞扬,一瞬间便触摸到历史最反讽时刻的一种沧桑感。看来孝心还是敌不过贪欲啊!

随后我们便依次开始了七座展室、七条碑廊和八座碑亭的神游之旅。



雨后初晴,又逢周末,这里自然游人众多,熙熙攘攘。馆内陈列碑石墓志千余种,占馆藏碑石的三分之一多。展出的每一块碑石,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时代上缘启两汉,止于民国;在内容上包举历史、宗教、文化、地理等各个方面;而在书法艺术上更是登峰造极,真、草、隶、篆众体兼备,汉魏唐宋,名家辈出,汇成了中国书法艺术波澜壮美、生生不息的长河。

给我们讲解的是一个平头方脸三十出头的小伙子,他讲解时很投入,声音洪亮,声情并茂,每到一处都会吸引来一大群人听他讲解。我们倒经常被挤到人群后面。每与这种情况,林公、蒋弟和我总会相视一笑,听之任之罢了。

馆中最瑰丽的当数唐代书法名碑。唐代书法名家负有盛誉的作品,几乎在这里都可以找见。象欧阳询的《皇甫诞碑》,禇遂良的《同州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怀素的《千字文》,张旭的《肚痛帖》等等,称得上是名碑荟萃了。

但最让我崇敬还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人品书品绝佳的人格境界。颜真卿的壮怀激烈让人肃然起敬,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书法心得很让人倾慕不已。难怪当时颜真卿的字会遍及宇内,柳公权的书法会成为公卿大臣们碑石和墓志的首选,这也许是他们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太大的缘故。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令我们震惊不已,让人体会到“精诚若至,金石为开”的不易与神奇。它由怀仁和尚聚24年精力集王羲之字勒石而成。生动的气韵、万千的气象,老让人误以为王羲之为玄奘法师17年西天取经的壮举感动,起死回生,欣然挥毫题写的碑文。碑石上有唐太宗亲自为玄奘和尚翻译的印度佛经撰写的“三藏圣教”的序文、太子李治述记、玄奘法师的谢表以及献给太宗的《心经》,从而使太宗碑文和王羲之的书法珠联壁合,经久传世。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我在想,人的一生究竟能有几个24年?支撑一个人穷24载光阴殚精竭虑为几百个文字奔波,没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精神是无法想象的,我心悦诚服的同时周身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圣洁感。后来的神游,使我的思绪越来越游离于书法之外,隐藏在碑石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更让我牵肠挂肚!



作为今存最重最大的一部石刻图书,刊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的《开成石经》堪称西安碑林之魂。在历史上其余五种刻经基本毁失殆尽的情况下,它仍近乎完美地保存到了今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穿行在那分成四列、并肩林立、挤满诺大一个展室的一通通高大的碑石中间,我们熟悉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及《孝经》、《论语》、《雅尔》等十二部儒家经典都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碑刻文字横陈在我们眼前,是那样平实,那样真切!导游告诉我们,《开成石经》由114通2米多高的石碑组成,双面刻字,共计160卷,65万多字。在明代关中大地震时曾有40多石倒塌、断裂,这让当时西安府学的莘莘学子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们奔走呼号,出钱出力,在余震未消的危难时刻,坚定地携起手来,扶起倾倒的石碑,尽力将残断的碑石补缀上去,将残缺的文字补刻在小石并另立碑旁。仅这次补刻的文字就有96石113面,53000多字。正是由于他们的壮举,《开成石经》雍容华贵的身躯至今仍牢固地雄踞在古城西安,与远在北京国子监的《乾隆石经》遥相呼应,焕发出穿越古今的光芒。



与鸿篇巨制《开成石经》相比,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的《熹平石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组石经刻成的第二年便爆发了黄巾起义,七年后又遇董卓之乱,遭遇飞来横祸,仅存三块残石于世。碑林中所存的残石,一面高31厘米,宽66厘米,另一面高33厘米,宽61厘米,为残石中最大的一块。它两面刻字,碑文为隶书《易经》残片,据传为蔡邕等人所书,属标准的汉代官方书法,方正严谨,结构上如“八”字一样对称整齐,后人称之为“八分”字。我最感动的还是这块石的来历,他是于右任先生重金从民间购置的,据说当时于先生看见这块残石时情不自禁老泪纵横,被残石拥有者看中了心思。人家要价4000大洋,但于先生和副官身倾囊而出只凑了2000大洋。人家也没有客气,当即用巨锤将残石一分为二。并告诉于先生说,等再送来2000大洋时方可取回另一半。于先生回西安后当即将这块残石无偿地赠给了西安碑林,另外那块重购后转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背后的故事令我们震惊不已,让人真切体会到“精诚若至,金石为开”的不易与神奇。

这通石碑由唐太宗时代的怀仁和尚聚24年精力集王羲之字勒石而成。生动的气韵、万千的气象,老让人误以为王羲之为玄奘法师17年西天取经的壮举所感动而起死回生,欣然挥毫题写的碑文。

碑石上有唐太宗亲自为玄奘和尚翻译的印度佛经撰写的“三藏圣教”的序文、太子李治述记、玄奘法师的谢表以及献给太宗的《心经》,从而使太宗碑文和王羲之的书法珠联壁合,经久传世。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

我在想,人的一生究竟能有几个24年?支撑一个人穷24载光阴殚精竭虑为几百个文字奔波,没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精神是无法想象的,我心悦诚服的同时周身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圣洁感。后来的神游,使我的思绪越来越游离于书法之外,隐藏在碑石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更让我牵肠挂肚!

讲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分明看见讲解员的眼睛有些湿润,我的心也被一种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高尚情操所感动。




下午一时许,在我们原路返回的路上,再次聊起游历碑林的所见所闻。

扬州蒋弟说,大学时喜欢书法,曾苦练过《曹全碑》,在想象中以为西安碑林应该建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大大小小的石碑整整齐齐排成无数排,喜好书法的人慕名而来,尽兴而去。困了躺在草坪歇息,歇够了起来继续观摩。到了晚上还可以借着月光或手举火把抚碑研摩。来到这里才知道,想象的东西毕竟太浪漫,真实的碑林更有一种“道冠古今”的酣畅淋漓。这里有儒文化的风韵,更有一种穿越历史时的敬畏感。

而我却情不自禁地夸赞起给我们导游地那个小伙子,我说他讲的太好了,竟然让冷冰冰的石头变得那样鲜活生动、光彩照人并周身焕发出余音绕梁的人文之光。听他的解说,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渴望真善美的洗礼!

北京林公说:“西安碑林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他的魅力是恒久的。刚才导游的话为什么让人感动?那是他的灵魂被碑石所蕴涵的文化气息长期浸润并彻底征服的结果。不断接触中的潜移默化加上高档次的游客的启蒙点化,让他的思想升华了。讲解成了他热爱生活、寻美寻真以及体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无形中,碑林文化深深的熔铸到他的骨髓里,成为他的精神源动力。所以,他讲得越动人说明碑石本身的文化底蕴越丰厚!”

是啊!从某种程度上讲,碑林本身就是巍巍中华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每一块碑石都是一个传奇,每一块碑石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块碑石都在传承一种精神。可以说,这里林立的一块块石碑和上面林林总总的文字,无不浸透着华夏民族丰厚的文化因子和雄浑博大的历史足迹。哪怕是一丁点不起眼的一处雕饰,也会让人阐发出一种人生况味来。

碑林的博大深厚是需要去咀嚼和反思的,尤其在你游遍西安古迹的时候。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6-11-11 08: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早上问好,祝创作愉快!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远鸿时有声 | 2016-11-11 08:4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11-11 08:12
欣赏佳作,早上问好,祝创作愉快!

谢谢邓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观文长知识,写景状物之外,缀以史实,在写实之余,又浮想联翩,感慨系之,文如泉涌,一气呵成,好文佳作,值得推荐,拜读并学习了!
打赏鼓励一下!
一弯钓钩沧水间,蓑衣瑟瑟冰铁寒;烟渚茫茫无他地,雨打飘舟任尔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6-11-11 13: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0000.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远鸿时有声 | 2016-11-11 22:10: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蓑烟雨 发表于 2016-11-11 09:59
观文长知识,写景状物之外,缀以史实,在写实之余,又浮想联翩,感慨系之,文如泉涌,一气呵成,好文佳作, ...

谢谢你的鼓励,感觉到你有一颗敏感炽热的文心!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远鸿时有声 | 2016-11-13 16:54: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蓑烟雨 发表于 2016-11-11 09:59
观文长知识,写景状物之外,缀以史实,在写实之余,又浮想联翩,感慨系之,文如泉涌,一气呵成,好文佳作, ...

谢谢烟雨老师鼓励!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