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飞鸟不落脚,蚂蚁不下蛋”的穷乡僻壤,能够享受到“湖北省歌舞剧团”来这儿演出。那可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消息不胫而走,大家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霎时间,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地儿就被全传遍了。 省歌舞剧团演出的地方,就在饮食服务部靠北的一个土垒起的戏台子上。戏台四周围是用条石砌成的,只是在后台一面的左右两边砌有两排台阶,那是演员出场或者退场的必经之路。 你还莫看不起这个只有六七十平方米台面的土台子,它可曾经是乡村无以伦比的文化圣园,有着它不可磨灭的辉煌! 记得那是家乡自发组织的一场文艺演出,演出虽然都是毛主席语录歌曲、样板戏,但也有地方上农民们自编自演的,宣传当时党的方针政策的小品、相声、三句半、踩高跷之类的节目。 至今还留存在我脑海中那精彩的一幕: 出场的是一对老夫妻学毛选,扮演妻子的是,在当地向氏家族辈分最高的“道”字辈,而扮演丈夫的是向氏家族最低的“贤”字辈,“夫妻”二人按辈分来排,相差了四、五档。但是他们相互配合默契,戏演得很投入。 先是扮演丈夫的出场,只见他额头上围着一条青色的头巾,只露出两边鬓角花白的头发,穿一件粗布毛也蓝的对襟上衣,下身套着一条过去那种左转弯的收腰裤,一条羊肚白的毛巾麻在腰间,右胁下腰带上还别着一杆旱烟弹儿,烟弹儿中间系着一个黑不溜秋的烟袋,随着他上台走场,腰间的旱烟袋一甩一甩的,他走到戏台正中,回转身高声喊着: “哎——老婆子,你快点来哦!” “哎——来啦——来啦——” 后台人还没出场,响亮的声音早就飞上了台。 一个打扮逼真的老太婆随即也与观众见面了; 灰色的确良大襟上衣,蓝色裤子,当胸还围着一个花布围腰。头戴一个过去老太婆戴的那种黑色帽子,步态蹒跚的款款走来。 “老头子——” “哎——” “老婆子——” “哎——” “咱们两人学‘毛选’,你看学那篇啦?” “我看就学这篇呢。” 精彩的表演,滑稽的动作,逗乐了台下一大片观众。有的笑得直不起腰,有的差点笑趴到地上了。 …… 如今,省歌舞剧团的演员送戏来到到我们这里,大家是做梦想都想不到的。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 曾记得开演的那天,天还没黑,土戏台周围已经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到快开演了,人群推进涌出,为了维持现场秩序,仅凭高音喇叭喊,根本都不起任何作用。 公社团委书记举着一根两丈多长的竹竿,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戏台人群前面,用一双手把竹竿儿横握在手中,使劲的把观众平推到离戏台一米左右的地方。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使现场安静下来。 紧接着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看那精神抖擞的演员,看他们一个个的装束,看那阵容庞大的伴奏队伍,令在场的所有观众振奋。 文艺演出在歌伴舞《欢悦》中拉开了序幕,在随后的节目当中,演员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让全场的观众热情高涨。特别是那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公粮》,悠扬的旋律,把在场所有的观众引入到平时生活的火热场景。随着曲调的变换,交替的运承转合。观众们也像架着马车,手拿马鞭: “得儿架——得儿架——吁——吁——!” 欢愉挂满在所有现场观众的脸上。 湖北省歌舞剧团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歌舞、传统戏曲、小品、魔术等优秀文艺节目展演,极大地丰富了老街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那一幕,刻骨铭心,至今还深藏在我、我们老街父老乡亲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