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远去的线猴戏

[复制链接]
查看1981 | 回复5 | 2014-10-13 1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合阳晓林 于 2014-10-13 13:10 编辑

                                                    离我远去的线猴戏            
                                                                    贺晓林
    磅礴的母亲河,自陕北高原冲出龙门后,便以她博大的情怀舒缓了优美的身姿,紧贴着古莘合阳这块热土的臂弯,再流经金斗潼关一个美丽的转身,便一路欢歌向东而去。
    登“奕奕梁山”向南展望,整个合阳大地尽收眼底,这是个相对独特的地理单元,属秦地关中的东北角,这里的人们憨厚朴实,共同的生活方式,分享着共同的方言话语,也信仰着共同的风俗文化,凭借老祖宗的聪明和智慧,于是就在这片热土蕴育出了古老、独特而自成一体的戏剧文化---合阳提线木偶戏。
    合阳提线木偶戏俗称小戏,也叫线猴戏,同秦腔,碗碗腔、眉户等同属黄河文化的梆子腔体系,提线木偶虽是小戏,演出则是大锣大鼓,慷慨激昂,让人热血沸腾。著名的线腔作曲家雷宏进先生认真研究过许多戏剧的史料,对合阳线戏曾是梆子腔的鼻祖做过调查,我想这是个学术问题,必须有严谨深刻、真实客观的理论去论证它根源。
    合阳线戏的历史渊源没有充分的史料记载,习惯上称“起于汉,兴于唐”,也有汉将陈平在白登山帮刘邦退兵的传说。据《合阳县志》载:“《明皇实录》中唐玄宗诗句‘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寂无事,人生好似一梦中’”但我看完了《明皇实录》却并未发现有此诗句,反倒是在《全唐诗》中有一位叫梁锽(音)的诗人在天宝年间所做,《全唐诗》收录其诗十五首,其中就有《傀儡吟》。据说因唐玄宗临死前喃喃自语地吟诵梁锽的《傀儡吟》,因此便有误传《傀儡吟》系唐玄宗所作。修志必须要真实严谨,我这里不多说,但却从中足以看到木偶戏在当年的盛行和辉煌。
    我有过二十多年的演戏经历,所以至今对合阳线戏还是常常想、常常念、也常常入梦来。这情有独钟的忧思,其实也是一种力量。虽然现在经商,感谢还有许多的戏迷还能记得我,其实在我忍不住哼几嗓子时,我也很想他们:灵泉的、井溢的、半个城的、澄县韩城的等等、等等……。
    过去,合阳好多村子有庙有戏楼,剧团也多给村子的庙会演出。演出的费用基本都是村民自发筹集。这家凑十块,那家给二十,实在钱不方便,就在家里的麦子瓮里挖几碗麦子,就这样挨家挨户凑份子,稍时,就是几口袋粮食,再粜到公社粮站换成三五百的票票儿。筹的钱若有结余,戏明年接着再唱;钱不够,便有村干部出来解围,人们就图个看戏过瘾,村子热闹。
    在村里演头台戏前,一般都得加演一出安神戏,总是唱些历史上著名的忠臣名将的哐嘡戏,比如唐祖李彦的《金钢庙》,刘备《大报仇》等等。线猴戏唱安神戏独具一格:三溜髯口的胡子生,戴金相顶红纱,身着绿莽龙袍,足蹬朝靴腰跨御带,在刚劲有力的武场面的铜器声中,在高亢激昂的文场面的唢呐声中,在舞台角虔诚的农民燃起敬神鞭炮噼里啪啦声的烟雾中,上界天官紫薇大帝便大模大样款款下凡,来到村庄里《天官赐福》,舞台背后的配音演员把一串串吉祥的话、祝福的词不紧不慢唱给台下的观众,线戏的念白用本土的方言,所以台下的观众倍感的亲切,静悄悄听着,都期盼那祝福的话儿能降临到自己身上。
    加演的神戏已毕,少不了又是噎噎啰啰那看不够的《罗汗衫》《忠孝贤》《金碗钗》等。说是给神演出,最终还是人神共娱。
    线戏的唱腔豪放,演员多用满口腔,除了几个体现木偶特技的戏外,大本戏表演还是显得粗犷,由于是木偶表演,面部没有表情的刻画,唱腔也就缺少了细腻,也不像碗碗腔那样“咿咿呀呀”四句戏也得唱半响。
杨高林,从艺四十多年,天生一副唱文小生戏的甜润嗓音,能高能低,念白有磁性,更擅长唱悲戏。已是一位近乎六十的演员了至今还活跃在线戏的舞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传统剧刚刚开放,他凭借一出《梁山伯祝英台》不知唱软了多少年轻人的心,省电台录制他演唱的《楼台会》一折作为资料保存,在合阳掀起的那场自由恋爱风,一点不亚于红及一时的《梁秋燕》。
    最近一次看到线戏,是去年我陪外地来的文友去处女泉采风。辗转到听芦阁时他们正在演出,听得出还是一出经典的《金碗钗-借水》,剧中的崔护还是当年崔护,由杨高林演唱,但和他同台的陶小春却是年轻的八零后或者九零后了,听那声气明显稚嫩了许多,和杨高林那满口的原生态的线戏参合着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站在舞台下,看着熟悉的演出场地,阔别近五年,以观众或者局外人的身份望着台上的表演,我突然激动地真想哭,但,最终还是心酸地笑了,面对文友们好奇的提问,我也不想说出一句话,似乎一句话也说不出。
    转身离开舞台的那一刻,在心底我默默感激着台上的演员们,感激他们依然在延续并复述着合阳线猴戏的历史。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穆丽德尔 | 2014-10-13 13: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以为线猴戏是拴着猴子表演什么呢,原来是木偶戏,在陕地,线猴戏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并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希望在网络发达的今日,这一起于汉,兴于唐的表演形式能得以传承。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风中傲兰 | 2014-10-13 13: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老师的文字见识了线猴戏的历史及发展,问好晓林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人间烟火 | 2014-10-13 16: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字里行间由作者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又有对继承传统文化的忧思!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幽谷罗兰 | 2014-10-13 22: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老师细腻的笔墨中,领略了木偶戏的精彩与文化内涵。文笔灵动自然,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忧思。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菱 | 2014-10-14 11: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