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劲松 于 2017-2-26 20:46 编辑
偶然,想起一件往事 文革刚刚结束,上面有红头文件,给老工人晋升一级工资。那时候的一级工资也就十元左右,但那个年代十元钱也算是一笔收入了,涨工资对象是五十年代至解放前参加工作的工人吧。总是感觉那批人很老 。 涨工资有个前提就是需要填写个人工作业绩、总结。对现代工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现代工人写总结那就像“吹糖人”似的,“业绩”立马膨胀;“理论”立马爱因斯坦;“品德”立马雷锋。 但是,那一代工人不行,有的老工人根本就没有文化,有的甚至说句完整的话都困难。总结还要写,工资还要涨,怎么办?厂劳资科决定对有困难的老工人可由厂指派单位代写。这个指派单位就是“厂子弟中学”。 一个挺大的教室里,有十几位老工人,加之十几位教员一对一帮写,老工人陈述,教员代笔、梳理、抄写。这里的老工人主要是“铸造工”和“木工”。我面对的老工人是一位“铸造工”也叫“翻砂工”。 我对“铸造”行业一窍不通,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劳资科”才叫我们代笔的,否则就成“捉刀”了。我将老工人讲的话列成条条,不放心,又请理科毕业的教员看看有没有违反规律的,需要补充的,最后,理顺,又给老工人读两遍。有的老工人对我们特放心说,“不用读了,你们看着办吧”。这更加剧了我们的责任感。 有一段时间,我们很担心,就怕自己接待的老工人涨不了工资。后来,才知道,涨工资是“齐步走”,写“总结”不过是个形式。我们这才一块石头落地。 李劲松(西安劲松):西安,退休职工,“汉语言文学毕业”,当过工人,做过中学语文教员,搞过《企业报》采编,干过生产调度。 早年,曾在原《陕西青年》、《西安法制报》发表过小文,较多是发表于原《陕西电子报》、及《企业报》等。 成果汗颜,情趣尚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