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何民 于 2014-10-15 19:09 编辑
青城书院纪事(散文)
文/何 民 青城山麓有一所学校,名青城小学。四十多年前我在这所学校结束了小学学业,当时并不知道这里就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青城书院。当我知道我的小学母校的前身就是著名的青城书院时,心中感到特别的激动和兴奋,少年时的读书生活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兴奋之余,忙查找资料,重新认识这所学校。 青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乡人好学,但在封建社会广大贫寒子弟是与书本无缘的,当时读书都是私塾,哪有现在的义务教育。乡人高城南,进士及第,官任海南岩州知州,回乡丁忧期间,见乡中贫寒子弟无书可读,遂联合本地乡绅集资兴办义学,专招贫寒子弟入学,此为青城书院之初创。青城书院的创立,使贫寒子弟有了入学之处,深受乡人的欢迎。乡人遂立碑以纪其事,现还有残碑可考。 青城书院建立之初,自然还是以习古文、背古诗、临字帖、作联句为主,“废科举、办新学”后,逐步引入新式教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民国初年学生已达百余,这在当时已是很了不起的办学规模了。学校也从只有初级班办到高级班了。新教学和新思想的进入,使学校教师思想活跃,学生文风日盛,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讲授语、术、理、化,也传播进步思想和社会知识,还有红色书籍在学校流传,如《毛泽东印象记》、《朱德传》、《列宁讲演》等;更有张仁等一批革命志士从事进步活动,这在当时的川西平原上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批又一批贫寒子弟不仅在青城书院学到了新知识,也学到了新思想,从这里走进县城,走进省城,走向全国,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 从清朝到民国再到共和国,青城书院几经易名,但地址始终未变,教书育人的宗旨未变,一脉传承的学风未变。记得我入校读书的时候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好多学校都关、停、并、转了,教师队伍也进行了压缩,虽然青城小学的老师也精减了,但我在学校却依然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虽然饿着肚子,老师照样揣着糠馍馍带着同学们到都江堰、青城山游览参观,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虽然没有经费,照样用石灰画几条跑道线组织校运动会;没有乐器,弄几块竹板照样组织文娱演出。用一句带点调侃话说,同学们瘦是瘦,可精神够。那阵虽然肚子是饿点,但精神食粮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学校差,且时常有许多课外活动,如请770军区的首长来讲塔山阻击战;请评书艺人来学校讲评书等等。 记得一次学校请评书艺人贺兆奎来校讲评书《烈火金刚》,地点在学校礼堂。贺老师着青色中式便服,一把折扇斜插在后颈窝,一手端茶杯,一手抚醒木,下面是几百个学生叽叽喳喳的闹麻了。少顷只听得啪的一声,醒木一敲,全场顿时鸦雀无声。贺老师不慌不忙地从后颈窝取出折扇,唰的一声展开,摇两下,清咳一声,便开始讲《烈火金刚》。当他讲到史更新炸碉堡,端炮楼,抱起机关枪突突突地扫射鬼子,全场巴巴拍得震天响;当他讲到鬼子进村,什么“米西米西”、“八格牙鲁”,摸仿得惟妙惟肖,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贺老师也忍不住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笔得象个小孩。可以这么说,丰富的课外活动对我们这些少年的教育和影响一点也不比课堂上小。 爱读书也是青城书院传下来的一个优良传统。在经济和物质极其匮乏的那些年,书籍对青城书院的读书少年简直就是奢侈品,学校少有的一点点书籍,根本满足不了几百学生的需求,于我们班上就组织了“小小图书馆”,动员同学们将家中图书借到“小小图书馆”,让没有书看的同学也能享受阅读带来的知识和快乐。我就将自己的几十本连环画借给了“小小图书馆”,其中还有十多本我最喜爱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后来一本都没有收回来,但我一点都不后悔,因为我也从其它同学借的书中得到了阅读带来的知识和快乐。 青城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授课也似乎有点与众不同,这可能与创办之初就是为贫寒子弟所设有关。我的班主任李老师讲课就从不循规蹈矩,他是教语文的,讲课时常常游离课文,大讲作家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讲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背影》,讲诗人流沙河的《草木篇》。他说,刘绍棠读初中时写成《青枝绿叶》,发表后被选入高中课本,到他读高中时,老师就亲自请他上台讲写作《青枝绿叶》的体会。因此他常常会让同学走上讲台互动,我就曾多次被老师点将,上台讲自己的作文。现在想起来所受到的激励和鼓舞,确实非一百分能给予的。李老师还常常把课堂搬到校外,记得有一次他组织同学们到学校附近香积寺游玩,回来就叫大家写作文,还点名要我写一首诗。说实话,那阵啥子叫诗都不知道,以为把文章的句子折开排列起来就是诗了。我生平写的第一首诗就是《游香积寺》。现在一句都记不起了。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校板报编辑方一民老师竟给登在头条,还用红粉笔给套上红,把我兴奋得几天睡不好觉。 我不是写诗的材料,但那颗诗歌的种子还是在那时悄悄的种下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城小学规模扩大后,除了中心校,还办了许多村小,青城山上的青城二小就是其中一所。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归来,途经四川,在陈毅同志的陪同下登上了青城山,途中转到设在半山腰的青城二小看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周总理在青城二小逗留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学校同学和老师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并一再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总理到青城二小看望老师和同学的消息不胫而走,传为佳话。试想一下,民国时期有多要人登上青城,却没有一人到这个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去关心过,慰问过,这不能不让青城小学的全体师生倍受鼓舞。 “5.12”汶川大地震,青城小学也和震区的其它学校一样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曾象震区许多学校一样在板房中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但在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的无私援助下,一座崭新学校又重新站立起来。 去年夏天,我和同学吕君一道专门到母校去寻踪,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四合院式的旧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干打垒的礼堂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很气派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已配上电脑等教学设备;以前尘土飞扬的土坝子已变成正规的操场;旗杆上鲜艳的国旗迎风招展;崭新的校门上方是金光闪闪的“青城小学”四个大字;旁边的“青城书院简介”上,清淅地记载着这所有170多年历史的学校所走过的历程。不变的是那几棵苍劲的老树见证着青城书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见证着青城书院一脉传承的学风。 作者简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男,四川都江堰市人 通讯地址:四川成都 都江堰市 红专街8号 邮政编码:611830 联系电话:13908194573 电子邮箱:Djyh51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