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生随笔】多伦路上的沉思和遐想

[复制链接]
查看995 | 回复2 | 2017-3-19 21: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在繁华的大上海,里弄街巷实在太多,这好比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然而,有这么一条街道,曲径通幽,像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L”,全长也不过六百米,但它却是近代中国文化的重镇,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它,就是多伦路。
多伦路原先叫窦乐安路,建于1912年。窦乐安,何许人也?大上海的街道,缘何用个英文名字?这些疑团在我的心底,宛如黄浦江的江水汹涌翻滚。我泡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老上海人,寻蛛丝马迹。原来,窦乐安,是一个来华传教的英国传教士,他深得光绪帝的赏识,还赐给他一个“游学进士”的头衔呢。1911年,他看上了这块毗邻公共租界的荒芜冷僻的小河浜,于是花了一些钱将它买了下来。当时,有很多人笑他傻,是啊,就这么个荒凉之地又有什么价值呢!可是,窦安乐在这里搞起了房地产开发,一座座简易的板房拔地而起。由于这里与公共租界相邻,再加上租金便宜,于是乎,到中国淘金的外国人来了,躲避战乱的中国达官贵人们来了,当然,进步人士、各色间谍、逃难的人也来了。一时间,这里人满为患、热闹非凡。精明的窦安乐,开始出售他的板房,当然是以按昂贵的价格。达官贵人、淘金的外国人自然是不缺钱,于是,他们纷纷买下板房,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起了各色建筑。时至今日,我们走在多伦路上,仍然有一种中西合璧的感觉。窦安乐的商业投资计划大获成功,赚得盆满钵满,然后将钞票揣在怀里,笑眯眯的,回他的大英伦去了。
为什么要以“窦安乐”为路名呢?我想也许是因为人们佩服他的眼光吧,也许是因为他是皇上钦封的“游学进士”吧,也许是他是一位洋人吧。发开钟国多近代史,中国政府是最怕洋人的,清廷不就是被人称作“洋人的朝廷”吗?用个洋人的名字作路名,也就显得洋气和高贵。但为何后来又改作“多伦路”了呢?大概是当时的中国人有了些骨气,觉得咱们中华乃泱泱古国,特别是在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乃当时世界上第一等的大国强国。然而“多伦”毕竟有些洋气,真的算不上真正的本土名字,也许是为了不刺激洋人吧。据说,“多伦”一名还是南京伪政府的汪精卫取的,其取名的根据是在我国的内蒙古有一个多伦县。我开始“佩服”汪先生的苦心了,这样既不得罪洋人,又不辱没祖宗的注意,恐怕只有他才可以想得出。
不管多伦路怎么改名,它就在那里,也不管它曾经怎么样,它依然还在那里。
南湖的红船,应该是从上海开来的,它承载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可是“宁汉合流”的血雨腥风,笼罩在上海大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来到了多伦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一场对黑暗和腐朽的战斗!
鲁迅来了,他是1927年10月来的。1926年他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而后又离开厦门大学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最后来到上海,直至去世。他以来上海,就住进了多伦路的景云里23号,开始了以写作为生的生活。先后出版了《野草》《唐宋传奇集》《小约翰》《近代美术潮论》《思想山水人物》《故事新编》《二心集》《三闲集》等作品和译著。到处演讲,辗转香港、上海和北京,每一处都留下了他呐喊的声音。加入“左联”,参加“民权保障同盟”,办《萌芽》《奔流》《海燕》等刊物。他还大力扶植进步文学青年,柔石、胡也频等是他家的常客。
1926年郭沫若南下参加北伐后,他的日籍夫人安娜(佐藤富子)带着四个孩子住进了多伦路201弄89号,这是一座老式的弄堂房子,居住条件并不好,但环境还算安静。1927年底郭沫若从广州秘密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后来他在这里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
可惜,就在1927年底,郭沫若前往日本避难,一住就是十年,这使得鲁迅和他失之交臂,两个文学巨擘如果能够多一些交往和交流,我想,中国现代文学一定又会谱写出更为辉煌的篇章。历史终归是历史,没有发生的终究不会发生,我们只能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茅盾来了,景云里是茅盾人生旅途和文学生涯的重要驿站,也是茅盾之所以成为“茅盾”的地方。1927年8月,茅盾在这里创作了小说《幻灭》,刊发于《小说月报》,署名“茅盾”,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笔名的第一次呈现。由此,他实现了从一名文学评论家、职业政治活动家到以从事文学创作为主的作家的转变。
叶圣陶、丁玲、柔石、王造时、赵世炎、陈望道、彭雪峰......,这些才子佳人们也来了,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多伦路上,群星闪耀,演绎了一场古今罕见的人文盛典!
   二三十年代的多伦路,也不尽是洋溢着革命和文学的气息。这里也有浪漫和温情的故事。鲁迅1927年来到这里,开始公开跟许广平同居了。他本是有妻子的,她的名字叫朱安,是绍兴城中一位商人的女儿,比鲁迅大三岁。其时,鲁迅正在日本求学,母亲为了叫他回家与朱安晚婚,就骗他自己病危,鲁迅是个孝子,自然就中了圈套。本来他打算就这样凑合着过的,可是自从遇到许广平之后,共同点志趣和理想,让他们越走越近,终于在景云里的寓所,两个人冲破了世俗的桎梏,将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第二年他们迎来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周海婴。为何叫这个名字呢,鲁迅解释说:“他是在上海出生的婴儿,婴儿全身都是新的。”我想鲁迅还应该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从此“要开始新的生活,为了这个新生命、新家庭和一个全新的中国。”虽然,他还不知道中国的希望在哪里,道路在何方,但对反动的、腐朽的旧社会宣战,已然成为了他的使命!他要“救救孩子!”
丁玲这位留着齐耳短发、穿着学生裙和高跟鞋的的漂亮女生,在这里与他的丈夫胡也频度过了难忘的甜蜜时光,他们一起写作、办刊,一起参加“左联”的活动,一起在多伦路上散步,一起去“老电影吧廊”看黑白老电影,这是多么美好而充实的生活啊。后来他们的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叫蒋祖林,小小的房间里,洋溢着快乐和幸福。可是好景不长,胡也频被捕了,她四处奔走,多方求援。每天晚上,她抱着小祖林,久久地伫立在窗口,希望爱人能出现在眼前。然而,奇迹没有出现,她的爱人被枪杀了,她的世界也空了,犹如这多伦路的夜晚。
随着鲁迅的逝去,随着“淞沪抗战”的失败,多伦路也渐渐地沉寂了下来。内山书店还在卖书,只是店里少了那些熟悉的中国面孔,内山完造还是一副和善的样子。多伦路上,穿棉的短单衣,系上一条三尺长的腰带,或是光头戴着大森出产的草帽,光脚穿上木屐,咯吱咯吱地在大街溜达的日本人,渐渐地多了起来。
抗战胜利后,日本人走了,内山完造走了。白崇禧来了,有了“白公馆”,孔祥熙来了,有了“孔公馆”。
再后来,上海解放了,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人民的了。多伦路,住进了许多平民百姓,还开起了农贸市场,一切又变得热闹起来,只是多了些草根的味道,少了些文化的气息。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二十世纪初,多伦路迎来了迎来了文化的春天。这里有许多名人故居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被开辟成了文化名人街,道路两边种上了法国梧桐,还立了许多名人雕塑。踏着平整的青石板,漫步在多伦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中西合璧的各色建筑,我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期,在鲁迅雕像前,我和文学青年一起聆听大师的教诲;在郭沫若的雕像前留影,和他一起阅读《救亡日报》,和他一起诵读《地球,我的母亲》;在茅盾雕像前,和他一起读《子夜》、读《林家铺子》。
多伦路是热闹的,又是安静的;是洋溢着激情的,又是充满智慧和理性的。它有着曾经的沧桑和磨难,又有着无比的辉煌和灿烂,它实在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翻阅着它,有草木的清香,有战火的血腥,有灵性的光芒,更有朝霞的绚烂。
2017.3.19夜,草就于县城家中。
(作者:刘新生,笔名:鱼石散人,江西安福人,中学高级教师,安福县作协秘书长,吉安市作协会员,通讯地址:江西省安福县泰山学校,电话:13979639952,邮编:343206)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洛沙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7-3-19 22: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精彩,词意激昂,描述真实,韵味悠长,佳作欣赏,拜读学习,遥祝写作愉快!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17-3-20 13: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000.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