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析
詩,拼音shī平声,简体八画,部首“讠”;繁体十三画,部首“言”;五行属水;主要字义:本义为詩歌詩词詩谣。在人名中引申为多才贤能,品德高尚,如詩如画,美好和善等含义;在风景描写中多表现舒畅美丽,柔弱婉转。《尚书·尧典》说:“詩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礼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这便是古人对詩最恰当的评议。 字体分析,繁体“詩”的字面分析左边从“言”,是形符,表示用口说话,并且不是一人说,而是三个人(三口)在说,不是七嘴八舌乱说,其中最上边那个人是领头的,组织很多人来说,或者一起来朗诵;右边“寺”是声符,表示这个字的发音;再看这个“寺”字从土从寸,这就告诉我们,写诗吟诗一定要寸土必争,为詩的真理正名;寸土寸心,吟出的詩句要接地气,要为每一寸土地负责,要为每一句詩行负责。要使别人知道你写的什么,想的什么,寓意什么,说明什么。 用“寺”与“言”搭配成字,表明古人造字是多么良苦用心。“寺”是什么?一个庄重严肃的地方,一个讲求“戒律”的地方,一个讲求“清规”的地方。证明古人造字时就强调“詩”是一个严肃的字,一个讲求“规律”的字。 那么詩的戒律是什么呢?就是“声依咏,律和声”,即讲求韵律,严格地说就是讲格律音韵;就是“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求节奏与声调,要舒畅和谐,不能相互侵犯,没有规矩。前讲詩“五行属水”,那么写出来的詩或行云流水、或清澈如水、或云心水性、或秋水兼葭、或于水冰清、或山明水秀、或吹皱一池春水、或一口吸尽西江水等。总之要朗朗上口、音韵铿锵、跌宕起伏、绮丽婉转。不要一会朦胧体、一会乌青体、一会句号体、一会梨花体、一会羊羔体、一会梯子体,一会一二个字一行,一会四五十个字一行——这些怪七遭八的东西是詩么?笑话!天一句地一句的行列,不知所云的行列,把一句话生拉活扯撕裂成几段的行列,中间弄些句号的行列,能“神人以和”么?“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几十个字的句子,能“弦歌之”?“声依咏,律和声”,没有节律没有音韵的句子,能“弦歌之”?所以,有人在2008年“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上说“新诗不是诗”。我不敢苟同,但还是认为现在有八九成的所谓“新诗”不能算是“詩”,只能算排列成行的散文或者口水话。 简体“诗”的字面分析:左边从“讠”,这形符,简单到不用口说话,既然口都没了,当然就不要音韵节奏,不要抑扬顿挫了。“讠”倒有点像洋人传进来的梯子体,毁灭了华夏“詩”字的深刻的含义,把詩的一切美丽都消灭掉了。哀哉! 文毕,詩曰: 詩者心声音韵佳,行云流水句妍姱。弦歌和律神人赞,千古文園靓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