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米饭 于 2015-1-23 15:31 编辑
纺线车子·织布机
军民大生产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延安时期,国民党封锁边区,圣地延安物资匮乏,边区政府号召军民齐上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度过了难关,迎来了胜利。那时候,崖畔上,小广场,窑洞前,到处都能看到纺线的人们,听到纺线车的吱吱声。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纺线织布还是北方农村很普遍的一项家庭劳动。 父亲是织布行出身,由学徒干到领班,还亲自暗地里给陕北红区送过几次布匹,还差点被吸收为地下组织者。解放前夕,毅然放弃织布行工作回家务农侍奉老爸老妈,顺便也带回了几架织布机,和几个老伙计在家织布。记得小时候,家里到处还放着织布梭子等用品,影影糊糊记得母亲在织布机上劳作的场面,一拉一送,一攒一接,有节奏地进行着,随着一夜一夜的加班熬夜,布滚上的布慢慢变厚。那时候多半时间都是农闲时或白天生产队里活忙完晚上抽空织布,劳作的辛苦可想而知,但看到织出来的布,脸上也表露出满满的喜悦之情。 要织布,当然首先要先纺线。那个时候纺线车车几乎是家家妇女必备工具。那时候的线都是纯棉,织出的布是纯纯的纯棉布线,要让现在的土豪羡慕死了。纺线车车搭好,弹好的棉花捻成棉穗子放到手顺处,妇女盘腿一坐,右手搅车,左手捻线,随着左手的上下抽送,变戏法似的一根根线被拉了出来缠绕到了线轱辘上,有的妇女技巧娴熟,手舞足蹈的,时不时还哼几句小曲,很是享受。 织布前还有一道重要工序,叫浆线。把纺出的线重新通过整理统一缠绕成一把一把的扎好,在和好的面汤里轻轻一搓洗,捞出来晾晒干。晾晒时一件很盛大的事情,通常要在洁净的街道上,搭好架子,把浆好的线拉开几丈长,彩虹似的,蔚为壮观。浆好的线更加结实耐用。线浆好晾干整理好搭上织布机就可以开始织布了。记得小时候,还可以经常看到村东头的老太太晾线织布的情景,这时候大姑娘小媳妇兴奋地欣赏着几丈长的线,羡慕的不得了, 都慨叹老太太还有这么大的本事。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人们只能从农耕文化博物馆看到纺线车车织布机,仿佛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但在我的记忆里,那纺线织布的情景经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因为那里面有我父亲艰苦创业的艰辛,有我母亲勤劳质朴的劳作,有我一年到头一次穿新衣的希望和憧憬。 (2015年1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