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雪儿 于 2017-6-3 17:09 编辑
博客里一次不经意的点击,我有幸结识了孙兴盛老师。也就是那次网络偶遇,使我这个爱好文学的乡野村姑真正的走向了文学神圣的殿堂。
早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拜读过孙老师的长篇小说《清河川》,最后才知道我们这个小地方出了一位大作家。虽然我和孙老师所住的村子是相邻,但我也只是从书上见到过孙老师的照片,从未见到过真人。以至于我从他的作品中在自己的脑海里勾勒出孙老师的画像,生活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的一位本土作家。这种印象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保留了二十年之久。直至有一天,我在博客中看到了孙老师的留言,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的是孙老师,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当孙老师指出了写作中的不足,还给予了我鼓励和肯定。这些,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这,让我激动了好久,也让我在思想上对老师的印象又加了一条,平易近人,没有作家名人的架子。 我在博客上经常关注拜读孙老师的文章,偶尔也胡言乱语几句。孙老师有时也在我博文后留言,就这样我们慢慢熟悉了。孙老师还介绍我认识了礼泉的作协主席王锦涛老师和赵灵芝老师。在孙老师的鼓励下我加入礼泉作协,认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也学到了更多东西。 在认识孙老师之前,我一直在玩网络文字,写作很随意。在认识孙老师之后,我才知道写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我必须认真对待。记忆最深的是有一篇我自认为写的很好的短篇小说准备在杂志上投稿,我就发给了孙老师,让他帮我看看。令我没想到的是孙老师看后严厉的批评了我,并耐心给我指点。那一刻,我像一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受到了父亲的责罚,心里惶恐不安。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写作太急躁,根本没有静下心来。我按照孙老师的指点用心改了一次又一次,那篇小说终于上刊了,这里也有孙老师的一份功劳。 前年,在孙老师的帮助下我的中篇小说【初学经商】在《秦岭》上刊。不久,我接到孙老师的电话,让我去西安他的住处取书。从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开始忐忑起来,自己一个无名小卒,乡野村姑,怎样去见孙老师呢?最终,还是我对文字的那份执着和热爱战胜了我的内心。 当我和老公驾车在路上的时候,老师就打电话询问我们到哪里了,一再叮嘱我们注意安全,不要着急。可我心里知道,孙老师那么忙?竞然为我一个乡野村姑而浪费他宝贵的时间,心中不免有些愧疚。 车行驶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里,慢得如蜗牛在爬行,我焦急得恨不能下车步行。几经周折和煎熬,终于在如织的车流里到达孙老师的住处。孙老师怕我们找不见地方,早已在楼下等候。孙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精神,面带微笑,完全不像七十岁的老人,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 师母更是随和的像亲人一样。听说我们要来,师母早就备好了饭菜,老家的煎饼,土豆丝,辣子蒜水。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和熟悉的味道。师母还问及我家里的一些情况,我得知老师的女儿叫孙亚玲时,我有些激动,难道她就是我中学同学孙亚玲,会这么巧吗?直到后来才知道此亚玲非我同学亚玲,她们只是同名同姓而已,但我又有了一个作家师姐。饭后,孙老师谈及一些写作上的经验,指导我写作上的一些不足,师母也在一旁听着,不时的告诉我好好写,要坚持。我不住地点头。我明白,孙老师之所以这么多年笔耕不辍,有这么多著作问世,这其中也少不了这贤淑明理的师母一份功劳。那天,不知不觉间天已经很晚了,我们这才起身和老师 师母告别。
自那以后,我只要有文章便发过去让孙老师指导,听取老师的意见。老师每次都直言不讳的指出文中的不足和欠缺。这让我在以后的写作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在我的微信中有着天南海北的朋友,许多都是素未谋面的文友。这个世界看似很大,其实也很小,这一切似乎都是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也是我和孙老师一家的缘。我和慧哲姐姐很早就是微友,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姐姐。当时我只知她是家乡人,殊不知她是孙老师的儿媳。这一切都缘自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是一根文字无形的线我们紧紧相连。 文学是一座恢宏神圣的殿堂,我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是孙老师给我指向一条充满希望和光明的路,不断的鼓励鞭策我坚定的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作者简介 刘雪儿,女,1975年出生,陕西蓝田人。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西部文学微信平台编辑,西部文学副主编。散文【梦中的那片枣园】2014被北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刊登;中篇小说【初学经商】发表在《秦岭》2015蓝田特刊;散文【流峪飞峡游记】在2016年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举办的“心旅行 阅读陕西”图文征集活动中荣获三等奖;短篇小说【哑巴鞋匠】发表在《长庆文学》2016年第4期;短篇小说【山之子】发表在《秦都》2016年第5期。另有一些作品散见于《蓝田文学》《嵕山文艺》《渭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