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疲倦滚滚向前的时光中,一些曾经繁华喧嚣的地方会突然沉寂下来,有意无意被边缘,被绕开,被遗弃。处于深山峡谷之中,在两省四县(区)的交汇点,滔滔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处的田坝乡便是如此。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江边河谷地区,这里是昭阳区西面最边远的西凉山区乡镇,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漫山遍野的花椒、魔芋、桐子青翠欲滴。在田坝乡陡峭的山上,盛夏的天气格外的闷热,一对年近六十的夫妻俩各自背着一背茅草,在桐子树、花椒树林中穿行,汗水不停地往下滴。得知老汉姓张,顺便给他们照了一张相片,应夫妻俩的热情邀请,便走进了他们的家,第一次亲眼目睹偏远山区贫困家庭的艰辛生活。房前屋后,绿水青山,环境优雅。然而,就两间二十年前修建的土坯房,家居简陋,生活拮据。谈及家里的生活境况,一个儿子已经成家,一家人都外出打工,另外三个儿子也在外读书,二儿子今年考取大学,父母在家成了空巢老人,仅仅凑了一千多元,就解决了儿子的上学问题。朴实而又热情的老张给我们泡上一壶茶,点燃一支烟,再倒几碗地道的苞谷酒,摆两三个小菜,细斟慢饮,喝下大半碗酒后,似乎人和人的关系也变得轻松、变得近了,几个人就围坐在小桌旁,把酒谈心,以酒暖心,夫妻俩更是俩侃侃而谈,欣喜若狂。非要把手机信息给我,要我看看他和儿子的交流情况。 1 爸爸、妈妈,你们好。原谅我在家不想与你们说话,儿子习惯了孤独与自卑。昨晚已安全到了云南大学,今天,所有入学手续已全部办好。在这个媒体时代,你们用的老年机只能接收短信,所以,只好借用你们刚给我买来的OPPO手机,通过短信向你们问好,并感谢你们为我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云大是我最理想的一所大学,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当我们几个同学来到老校区,漫步在翠湖旁边,游历在圆通山的周围,沿着先生坡,通过文化巷,徜徉于海棠园,踏上青云街,转至云大门前,踏上云大正门九十五级台阶,那厚重沉稳、建筑语汇西化的会泽院天生一种压人的气势。一路的赏心悦目,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内涵叫我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曾经有过闻一多、朱自清、冯至,有过刘文典和熊庆来,不是我们村里的熊清兰哈。还是算了,可能你们也不知道这些人物,但爸爸应该知道几个,知道几个你们就会觉得厉害,这不是一般的大学。 请你们代我向叔叔和亲友们问好,谢谢他们在高中时为我凑了一些费用,也谢谢班主任老师亲自和我们一起去教育局帮我办理了助学贷款。 2 儿子,考上大学是你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别以为爸爸不认识几个字,至少也是一个初中毕业生,要是那些年国家有助学贷款或者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或者是你爷爷奶奶有钱给我去读高中,我肯定也是一个大学生。我也不责备你爷爷奶奶,他们一天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干活,可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基本能够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已经不错的了。你爷爷给亲友借了一点钱叫我去读高中,可我怎么又忍心让他们勒紧裤腰带去过日子呢? 再说,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我10岁的时候,你奶奶就因病去世了,那时没有实行合作医疗,看病也不能报账,为了看病,家里几乎耗尽了所有的钱。我为了给奶奶凑医疗费,还偷偷地去卖过几次血呢。读书,也需要钱,尽管小学仅仅交35元的书学费,可出去帮人干活一天也就那么三五元钱,高中、大学,对我来说仅仅就是一场梦。好吧,不说这些烦心事,你的两个弟弟也在读高中,今年的花椒可以卖点钱,精准扶贫的同志也把我们家列为扶贫对象,你就别给我拿着国家的资助,整天吃吃喝喝,自由散漫的,甚至于谈情说爱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的苦衷,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偏僻的山区确实不易。现在,我们的村庄、我们的家园消失了,被江水淹没了,我们有了新的家园,但我却永远忘不了从前。忘不了你们从山上背回家里的一背背茅草,忘不了你们从几千米之外取回的山泉;忘不了作坊里弥漫着的糖香,山野秋蝉的吟唱;忘不了漂泊在金沙江上的那只小船,牛栏江与金沙江交汇处的那块牛栏石,那座麻耗桥,还有沙滩上金光闪闪的沙金和大大小小的卵石,更忘不了我们家的那间两老屋和老屋前面的那株黄角树。 我是带着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点点滴滴的眷念,对家乡的亲人及你们的感恩之情走进大学的。也许,不是也许,每次上课我都会非常认真,每一天都会在忙碌与紧张中度过,都会感觉充实而满足,每一次考试都会取得好成绩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岂能够去游戏人生?一味的去享受呢?想想国家给了我们条件,给了我们资助,眼里不再噙着辛酸而又无助的泪水,不必再为生活问题而东奔西走地兼职,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学习;想想你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也无怨无悔,你们甘心为儿女付出一切;想想现在国家给了我们安逸、平和的生活学习环境,给予了我们在经济上的救助。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此阳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坚守,不去努力,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笑对生活。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学校,看待父母,看待亲朋。带着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回报社会,回报父母,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呢? 4 临走时,天色已渐渐暗下来,山涧缓缓流淌的溪水在叮咚作响。仰望星空,山上的灯光星星点点,似乎把寂静与渴望联系在一起。夫妻俩送我们走了一段小路。老张说,最近一段时间,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三天两头都在往农户家里跑,建档立卡,问寒问暖,“你们精准扶贫的同志确实太辛苦”。尽管,我们不是精准扶贫的工作人员,江畔是我的第二故乡,早就想故地重游,只是忽然间,心里留下的似乎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魅力,不仅仅是有我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不仅仅是老张背上那沉甸甸的茅草,也不仅仅是感叹与悲悯,我第一次意识到国家、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自己肩负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作 者 简 介:
李阳忠,男,汉族,笔名,草原格桑花,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昭阳区教育局《昭阳教育》期刊编辑。曾在《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学术探索》《语言美报》《昭通文学》《昭通创作》《乌蒙山》及“中国期刊网”“中国诗歌网”“中国青年文学网”“西部文学微刊”等报刊、网络发表论文、散文、诗歌、新闻等作品约28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