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老松散文】常“做”文章常做“梦”

[复制链接]
查看1042 | 回复5 | 2017-8-28 08: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夜读.jpg


常“做”文章常做“梦”

滇南老松

  记得曾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一位名字频频见诸报端的笔杆子,谈了他在自己的作家梦破灭后,是如何自强不息、勤奋笔耕,近年来在新闻报道方面小有成就云云。读罢此文,本人认为,这位写作爱好者大可在写好新闻报道、夯实写作基础的同时,继续去圆自己的“梦”。
  想此人所言“梦”的破灭,无非是初弄笔墨即盼成“家”,然文学之途崎岖不平,定让此君着实艰难跋涉一番,几经磨砺,仍未到达理想之境界,从此便不敢再轻言“梦”。未能抵达文学彼岸者大多如此,有的甚至从此与文学绝缘。可贵的是这位仁兄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另辟蹊径,从“豆腐块”文章做起。这,不正是在继续朝着“梦境”迈进吗?
  其实,对于写作爱好者来说,想当作家的梦并非像夸父追日那般永不可企及。关键在于你在做此“梦”时,是否真正注重了另一种“做”,即多写多练。清代文人唐彪说得好:“……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做。”可见,众多名家都强调一个“做”字,正所谓“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只做“梦”,不勤练,就好比当作家这一人生题目易定,“为之则难”。文坛“黑马”二月河,出名前写作条件极差,三伏炎夏冷水浸双脚,头裹湿毛巾,三九寒冬手冻似发面,搓热再提笔,每日坚持写3000字以上,一年365天,一点都不含糊,终于名驰八方。这样的“做”,做到了家,又岂能不成“家”。
  坦诚说,作家梦是可做的,并可常做。玩笔的人连梦都没有了,又怎会有提笔的动力和写作的灵感?正是因为“梦”的使然,驱动着无数写作爱好者们去勇攀文学高峰,连一些文化起点并不高的“文学梦”者,也在“梦”的召唤下勇闯文学殿堂。初中文化底子的军旅作家李存葆,还在连队当战士时即萌发了要用文字讴歌当代军人风采的理想。随后他从学写新闻报道入手,夜以继日地在“豆腐块”文章上下功夫。几度春秋的艰辛磨练,使他具备了较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文学素养,终于厚积而发,迸发出了心灵的火花,一部感人肺腑的《高山下的花环》抖落了无数英雄泪,激发起强烈爱国情。可以说,没有无数文学爱好者的无数个“梦”,便不可能催化产生出众多的名篇佳作。这“梦”的实质,并非单纯是许多想当作家的人个人名利欲望的显现,为人类文化进步事业留下点什么,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点什么,才是真正想把自己整个地奉献给文学事业的人所梦寐以求的。


  [作者简介]笔名:滇南老松,实名:韦建松,男,1965年7月出生,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人,学历为大专,职业经历为军人、公务员。现居文山市。喜爱文学、绘画、音乐、奇石。有散文、杂文、文艺评论、小小说、短篇小说散见于省级、地市级报刊和各类网站。杂文《做客记》被收录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杂文丛书·周末闲话》,散文《一碗面》获《文山日报》“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二等奖。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长风个人认证 企业认证 | 2017-8-28 13: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向老师问好.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滇南老松 | 2017-8-28 14: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 发表于 2017-8-28 13:30
欣赏老师佳作,向老师问好.赞

谢谢长风老师关注。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7-8-28 23: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精彩,韵味悠长,佳作欣赏,拜读学习,遥祝写作愉快!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滇南老松 | 2017-8-30 10: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仲祥 发表于 2017-8-28 23:34
文笔精彩,韵味悠长,佳作欣赏,拜读学习,遥祝写作愉快!

谢谢邓仲祥祥老师好评。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7-8-30 17: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精彩的文笔,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