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 ——安福县瓜畲乡新安移民村纪实 文/鱼石散人 泸潇大地,远山含黛,田畴金黄。村舍城镇,香樟葱郁,紫薇花开。金秋的安福,犹如巨幅的织锦,绚烂,静美。 老同学喻兄,高个,平头,有些花白的头发,稀疏搭在微秃的脑袋上。他在乡里工作,挂点新安村,也是村里的第一书记。这几年,他三天两头泡在村里,与村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又是抓新农村精品点建设,又是抓脱贫攻坚工作,忙的是不亦乐乎。他喜欢把新安村的大事小情,发在同学群,和我们一起分享。渐渐地,“新安”,这个对我而言原本陌生的村庄,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萌发了去新安采风的念头。喻兄很热情,当即向我发出了邀请。但由于俗务缠身,一直都未能成行。前几天,老同学又问我何时去新安,我当下表示,择日不如撞日,那就定在这个周末吧。 那天,天气很好,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树叶泛着宝石的光芒,五彩的紫薇花,艳得逼你的眼。我坐着喻兄的车子,经泸水河大道,沿安吉公路,转工业园区大道,一路前行,不久就到了目的地——新安。 “新安”是瓜畲乡的一个浙江移民村。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往东抵通高速公路瓜畲入口处。公路旁边,有村民在摆摊卖自家种的西瓜、火龙果、柚子和无花果等时令水果。路上,各式车辆来往穿梭,真可用“车水马龙”一词来形容。 村口,立着一块“王公石”,石块呈不规则条状,白红相间,纹理清晰,给人一种肥腻油脂的感觉,极像一块熏制的五花肉。石块的上面镌刻三个红漆大字——“新安村”,字迹刚中带柔,别具韵味。 驻足石碑前,凝望“新安”二字,我在猜想这个村庄名字的由来。也许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地新安江,也许是为了再造一个新“淳安”,也许是为了建设新安福。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村名,一定包含了新安人对老家淳安的深深思念和无限眷恋之情。是啊,故土难离,难离故土!故乡情结,植入骨髓,在时间的长河里,是很难融化的。 从喻兄的口中得知,新安村的支书叫毛泽忠,2001年起担任村支书,迄今已经当了十几年了。据说,正是他带领新安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村民一致公认的好当家人。此时,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特别想看看这位当家人的样子。 我们顺着村子东面的水泥路,往南开数百米,然后将车子停放在一处农家院子的门口。一下车,喻兄就掏出手机联系毛支书,但电话没人接,喻兄说,估计他又去田里干活去了。此刻,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在勾画着这位毛书记的形象。高高的个头,古铜色的皮肤,戴着草帽,衣着普通,憨厚朴实,对,一定是这样的。 既然暂时联系不上毛书记,喻兄便提议先去村里的大棚基地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他呢,况且,我们还可以顺便感受一下新安村现代农业的气息。 村东的水泥路,宛如玉带轻绕,温柔地系在新安村的腰身上,这更增添了村庄的妩媚和妖娆。水泥路旁的各种果树,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你看!柚子树,憨态可掬;石榴树,羞红着脸庞;柿子树,则略显青涩。写有“清正廉洁”宣传语的牌匾后面,是一片荷塘,因为时值深秋,荷花已然凋零,只剩下枯荷满塘,略微显得有些清寂。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残荷听雨”的意境,心中又颇为释然。 顺着机耕道,我们来到了大棚基地。棚内,麒麟瓜、火龙果、无花果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一边走着,一边听喻兄介绍,兴致来了,还到大棚内,拍上几张美图。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有趣。不必说平整有序的大棚,也不必说金黄深沉的稻穗,单是那红皮绿叶的甘蔗,就使我陶醉,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故乡,想起了曾在我家暂住过的汪姓浙江移民。 从喻兄口中得知,原来,这个现代农业项目,还是毛书记争取来的。当时,县里准备将它放到另一个乡镇,毛书记得到消息,第一时间与乡政府领导协商并向上级申请。最后,经过努力,项目终于落户新安。 项目拿到了,接下去就是抓落实。喻兄和毛书记一户一户做工作,给他们算经济账,动员大家种植大棚西瓜。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开春,就有二十多户种植了麒麟西瓜,当年就有了很不错的收益。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又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西瓜种植户也增加到60余户。他们不仅在本村种,而且到其他村租地种。为了拓宽销售渠道,确保丰产增收,村里还成立了西瓜合作社,形成了产销一体的产业链。目前,全村西瓜种植面积达到800余亩,总产值近千万元。后来,毛书记看到火龙果、无花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于是,又开始试种火龙果和无花果。也许是技术还不过关,火龙果比较小,无花果结得也不多。虽然,目前效益不够理想,但他们还是还是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从大棚基地转了一圈,时间已近上午九点了。我们估计毛书记也该回家了。果然,在毛书记家门口,有一位四十来岁的农民,正从三轮摩托车上往下搬运西瓜。喻兄笑着指着他告诉我,说:“他就是毛书记”。我一看,他果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中等的个子,黝黑的皮肤,身穿蓝咔叽布衣服,头戴一顶旧草帽。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两个字“普通”,是那种丢在人群里,再也找不出来的人。 毛书记看到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还顺手拣了一个大西瓜,在厅堂的四方桌上,用水果刀“咔嚓”几下,西瓜块齐便刷刷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吃西瓜,我也不客气,接过来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方面,确实是渴了;另一方面,这西瓜确实水灵红嫩。难怪新安的麒麟瓜,现在名扬庐陵,远销广东了。据说,吉安市的几大超市都跟他们签了长期的供货合同呢。 吃完西瓜,毛书记叫我们先在他家坐坐,说他还有点事要办。我很纳闷,心想他该不会是把我们晾在这里吧,但既来之则安之,也只能耐心地等待了。 正当我百无聊赖地站在院子里那颗柚子树下,欣赏着那满树的柚子的时候,毛书记提着一篮子无花果,跨进了院门。他笑着对我们说:“我摘了些无花果,给你们尝尝”,说完,他径直走到水龙头边,用自来水将无花果清洗干净,然后递给我。他说:“可以连皮吃,很甜的”,当听到我连声说:“好吃好吃”时,他脸上满满的是骄傲和自豪。 接着,毛书记就带我们去采访村中的老党员余香兰。行走在村中的小巷,毛书记边走边感叹:“这几年发展太快了,原先村庄房屋栋距太窄了,小车都没法开进来!”是啊,谁能预想到今天好多人会以车代步呢?过去,家里有辆摩托或三轮车,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会想到还会买得起小轿车呢。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我们走到村部,休闲广场虽小,但很精致,是个休闲的好地方。这时,坐在石墩上的两个年轻人,站起身来向毛书记打招呼,原来他们是来给村里做地下管网测量设计的,村里正准备对全村的地下管网做一次全面提升改造呢。毛书记很抱歉地对我说:“没办法,他们很急,你这里只好由喻书记代劳了”,说完,就同那两个年轻人匆匆往村北走去。 喻兄就引领着我,一路参观了村史室、村商场以及村容村貌。村史室,也是会议室,房间不大,但从宣传图片上,可以了解新安村的前世今生。一件件老式用具,让我穿越时光,仿佛看见了他们的祖辈在淳安的生活情境,浓浓的乡愁,弥漫在小小的村史室里。村里的商场,在大马路的对面,有三层,面积很大。里面商品丰富,顾客盈门,看得出生意挺好。据喻兄说,这个商场是村集体企业,年收入有十几万,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呢。 沿着绕村而建的水泥路,我们随意漫步,抬眼所见,都是崭新的楼房,新建的别墅,各色果树,点缀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整个村庄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美不胜收!谁能想到,在四十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岭,茅草丛生,荆棘遍地,山上稀疏地分布着几棵似乎永远长不高的松树。贫瘠荒凉,是对它最恰当的描述。新安的沧海桑田,令人惊叹! 这种华丽蜕变,是怎样完成的?我的心中,升起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是好奇,更是惊讶。我想,等我见到那位有着62年党龄的84岁高龄的余香兰老人时,一切就会有了答案。 在一位自称是余香兰侄女的村妇指引下,我终于见到了这位老人。其时,她坐在家门口的弄堂里,与几个大爷、大娘正在聊天呢。余香兰的侄女想考考我的眼力,笑着问我:“你猜猜看,哪位是她?”,我指着坐在中间,身穿白色青花衬衣,头发花白的老人,充满自信地说:“应该是她吧”。余香兰的侄女,频频点头,说我眼光厉害。 听说我是来采访她的,余香兰老人显得很兴奋,吩咐孙女端来了凳子,热情地叫我坐下。这天,她给我讲了很多,我静静地聆听,快速地记录。我知道,她有太多的话,需要向人倾述。我也知道,这种抢救性的采访,是多么重要。 老人说起1970年的那个冬日,那段移民的艰难岁月,眼里溢满了泪花。 那年,新安江水库继续蓄水,水位线在不断上移,他们所在的毛家大队也即将沉入水底,一半村民后靠,一半村民需移民。淳安县移民办在村里召开了多次会议,动员大家移民,但没有人报名。是啊,谁舍得离开这个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呢?那村口气势非凡的牌坊,那青砖砌就的宽敞民居,那青青的石板路,所有的一切,都已浸润了祖先的体温,浸润着先辈的血液! 最后,毛家大队的老支书等四位党员带头,率先报名移民,正式拉开了移民江西的序幕。余香兰老人是这四位党员中唯一的女性。说到这里,老人很激动,她说:“我不带头不行啊,我是党员呀”,是啊,她当时还是大队的妇女主任呢。这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觉悟,我的心里升腾起一种对她的崇敬之情,她的形象也瞬间高大了起来。 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多带好思想,少带旧家具”。搬家那天,村民携儿带女,肩挑背扛,踏上了去往异乡的路。上了年纪的村民,一步三回头,想把老家深深地烙印在心底。公路旁、码头边,到处是坛坛罐罐,猪牛牲畜,甚至还可以看见,明清两朝的千工床、黄花梨木的凉榻被遗弃在路边的水田里。公路上大篷车往来穿梭,江面上木船千帆飘动,蔚为壮观! 他们坐着火车,沿浙赣线,一路南下,最后在新余下车。然后又坐上汽车,在晚上终于到达了移民点——瓜畲。当他们看到这个荒凉的山岭,大家相拥而泣,有的甚至吵着要回老家淳安。好在安福县移民办的同志,耐心劝说,细心安抚,总算把大家安排妥当。余香兰和其他三户,被安排在一座祠堂里居住。老人家回忆起来,还清晰如昨。她清楚地记得,祠堂早已废弃,成了牛栏,到处散发着牛粪的意味。他们扫出一块空地,搭上几块木板,摊上被子,就这样凑合了一夜。冬月的安福,阴冷潮湿,也许是实在太累了,他们居然睡得很香,祠堂里,居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 第二天,他们到大队食堂用餐,吃得还好,老社员们也很热情,这多少让他们感到了一丝温暖。过了几天,他们就开始自家搞吃了。 接下来,在党员的带领下,移民们披荆斩棘,硬是用锄头将荒山开垦成了一片平地,为后续的建房打下了基础。春天来了,布谷鸟叫了,移民们犁田翻地,播种插秧,原本贫瘠的土地,居然被他们侍弄得风生水起。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制作家乡的传统小吃,如米糖、芝麻糕、蔗糖包谷球,包谷饼等,品尝着这些老家的味道,乡愁也似乎缓解了几分,甚至还有一种身在淳安的感觉。 第二年,移民们在支部的组织下,砍木头,运石头,拖石灰,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一座座平房拔地而起。尽管很简陋,比不上老家的砖瓦房,但毕竟是自己的房子,大家纷纷从安置点迁到了新家。一时间,这里,鞭炮声声,欢歌笑语,快乐祥和的空气,弥漫在新村的上空。 余香兰老人说:“我做过妇女主任,做过大队长,我还曾经作为公社的党代表,到县里参加党代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说到这些,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她接着说:“现在,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好在有泽忠书记为头的好班子,我们新安村一定会越来越好。”,此时,老人的眼里满含信任和希冀。 88、89年,支部一班人,抓住市场机遇,鼓励村民种植甘蔗、露天西瓜,栽种各种果树,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2000年,开始试种大棚西瓜。2005年,在毛泽忠、毛东北和毛建军三人种植的9亩大棚西瓜,年产值约6000元每亩。2006年,全村开始大面积种植,2010年成立了西瓜合作社,产值达1万元每亩。从此,新安麒麟瓜成了新安村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老人说:“新安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员,离不开村党支部。”是啊,正是因为有余香兰这样的好党员,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党支部,新安村才实现了她的华丽蜕变。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等到采访结束,时间已近中午了,毛书记赶过来了,招呼我们去他家吃饭。我们谢绝了它的盛情,踏上了返程。 回望新安,村庄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紫薇花开得正艳,天空一片蔚蓝,有雄鹰展翅高飞。 (作者:刘新生,笔名:鱼石散人,江西安福人,中学高级教师,安福县作协秘书长,吉安市作协会员。有散文诗歌发表于各级报刊杂志和文学网络平台,偶有获奖,聊自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