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玉墓、香山寺与楼府秘踪 东汉太师楼重玉,非正宗乌伤人,如大禹非正宗会稽人一样,乃会稽人。乌伤者,今之义乌;会稽者,乃今之绍兴。历史总多巧合,又非多巧合,巧合之外,似乎又多人迹。东汉重玉,三公之首,百官之上,汉帝之下,任太卿麒麟护军都监,爵封南昌侯。重玉百岁病逝,御葬乌伤香山,香山楼氏宗谱和仙岩楼氏宗谱,有两说,分歧不大,略有小异。古本香山楼氏宗谱略载,汉顺帝南巡至南昌郡,重玉病逝,御葬乌伤香山。古本仙岩楼氏宗谱略载,楼夫人扶灵归会稽,行至乌伤香山,亦病故,御葬乌伤香山。重玉公,葬于香山,“御赐”不假。 楼氏宗谱,三千六百年来,虽经乱世,仍以体系完整而著称,如萧山史馆,珍藏最完整之族谱,即《仙岩楼氏宗谱》。楼氏宗谱,名为光宗耀祖,实则为千年守大禹陵之布阵奇书。此说,此处暂不叙述,将在拙作《闲评会稽山楼氏守大禹陵之墓理说》一文中详写。古本香山宗谱之说,汉顺帝南巡,尚待族人详细考证。然此说,亦非空穴来风,与重玉公守大禹陵之初衷相符。史载,汉章帝临终之年,三次派寺丞、楼重玉之门生苏盛,至会稽,重金聘重玉公。重玉拒仕,一则因其有守大禹陵之使命,二则因其广收门生,传播“禹墨文化”。史书评其育人之绩,十六字:“门下三年,咸克有成,公侯将相,多出其门。”重玉出仕,亦非其有官欲,一则汉章帝之盛情难却,大概其怜悯汉章帝“人之将死,其行必善”;二则其亦要一露“胸中韬略”,大概本领藏久,不露几手,亦会贬值。史载,楼重玉“胸藏百万甲兵而智勇不露”。事实亦如此,其“智勇”不轻显其身,常显其门生之身。重玉公未典兵之前,其门下弟子多是典兵大将;重玉公为人低调冷静,不狂不扬,一种守陵人性格,然其淹博宏通,片语只字都藏有大学问。故其出仕,亦欲为其守大禹陵,布一外围之攻守空间而已。古本香山宗谱之说,楼重玉逝前,似在寻找葬身之处。 古本仙岩楼氏宗谱之说,重玉公葬身之地,似乎有种偶然之因。然必然也好,偶然也罢,楼重玉出仕之后,其守陵策略,亦有变通,非死守陵边。重玉遗规族人,面对征召,必赴国难。其规大致如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胜之能归;归之能隐,隐之守陵。”重玉之守陵遗规,亦在后世楼氏各支脉中,一直传承而成千年行动。此遗规,甚至在宋元明清民国,重玉墓与香山寺之八百年相争中,亦不中断。“重玉遗规”,与“禹墨文化”一脉相承,即乌伤香山于此之时,始传正宗会稽之“禹墨文化”。“禹墨文化”,即会稽文化之精髓文化。会稽,乃古越文化之中心,于吴越国之前,其历史地位高于杭州。重玉公乃禹墨文化承上启下之传承人,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其后代楼颖高中进士,一开义乌进士文化之先风。“重玉遗风”,亦惊动乌伤四野八乡。乌伤读书之人,皆翘首楼氏一族,相继奔赴香山,求学问道,络绎不绝。此时,香山楼氏,名上有名,书香远传。 然楼颖中进士,若不站于家族个体文化之上,而站于地域群体文化之上审视,其有千年之功。楼颖中进士,惊动乌伤各地,自楼颖始,义乌文化圈方始自信满满。此种读书人之文化自信力,若退至重玉公之上审视,其文化圈则更大:“重玉公,在会稽周边广播读书种子;重玉公后代,在香山附近广种读书种子。”楼颖之后,香山读书人中进士,一发不可收。楼氏一族,有12人中进士,分别为楼颖、楼图南、楼世南、楼大年、楼晏、楼子固、楼斗南、楼镇、楼观、楼懋中、楼克兴、楼杏春。香山喻氏一族,有喻良能、喻良倚、喻侃、喻熙、喻演、喻国衡;香山何氏一族,有何恪,何器。另有大量香山各族之进士,不再例举。小小一香山,满山满村,到处皆是进士,到处皆是进士牌匾。以此观之,楼重玉为义乌之文宗,重玉墓亦为义乌文脉之旧地,舍其又谁。 然进士太多,家族之间有攀比心理,或计较心理,或不可测之因,生出家族摩擦,自是难免。曹丕在《文论》中有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南宋之后,重玉墓风波四起,朝野四惊。此后世之事,重玉公自然不知。故其才超凡于世亦未能测,其墓至南宋之后,屡毁屡修,八百年不休止。 再说香山寺。香山各族,乃搬不走之千年邻居。家族纷争之麻烦,始于南宋;纷争之原点,又始于前朝梁代;纷争难化解,其因又在香山各族有选择性“偷换概念”。世间纷争难以化解,无非各方有各方之“选择性遗忘”和“选择性记忆”。此亦无群体意识而唯有宗族意识之中国式弊端。没有群体文化,唯有个体文化,各宗族之间,必将陷于无休止之纠纷之中。先看梁代楼偃和达摩两人。达摩于梁朝至义乌,在香山与楼偃相谈甚欢,一见如故。估计,达摩精通汉语,或许还会来点义乌方言。达摩此来,必是有备而来。楼偃与达摩痛快闲聊,估计两人之文化背景,有相似处,亦有不同处。楼偃身上儒道、禹墨之道、佛道之三道思想,必是藏于胸中。一个江南读书人,一个异域僧人,大概在“道”之最高境界,超越自身文化而形成共鸣。世间各学问,最终会殊途同归,即在“道之至高点”上会完全一致。如登珠峰,南麓自尼泊尔可登顶,北麓自西藏可登顶,珠峰之顶,唯有一个。又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两人哲学截然相反,在哲学之至高点,两人又形成一致。楼偃与达摩交谈中,两大世间高人,必有一番世人难懂之高语,故此番高语旁听之人,又无从下笔,唯知两人相谈甚欢而已。盖两大高人亦无笔谈之习惯,故此番高论终绝响于人间。两人高论虽无笔录,然后人皆神往两人高论,故附会不断,最终楼氏一族神话楼偃,香山他族神话达摩。禅宗高人对话,外人不懂,此类事,大有存在。民国年间,李叔同带丰子恺,至马一浮家谈佛。李叔同与马一浮两人相谈甚欢,丰子恺一语亦听不懂。丰子恺,亦是江南名人,虽在少年,然其回忆之时,亦是不懂两人之佛语。楼偃隐身香山,隐者喜与自然对话,大概是听厌世间之俗音。达摩传于香山之语,一种超然之语,故两人一见如故。 楼偃和达摩,畅谈之余,割舍不下达摩,倾其家财,与其住宅之西侧,筑建香山家寺。香山寺,小小的,不气派,似乎有欠待贵客之道。楼偃,乃梁朝兵部侍郎,封上柱燕国公。楼偃何以如此吝啬,造如此小庙,一则楼偃囊中羞涩,其自住之屋舍,亦三间平房;二则楼偃与达摩有相约,此庙为楼氏家庙。世人总爱用以常理猜测当官之人,大凡古时高官归乡,会满载金银归乡,遍洒金银于乡人,遍造大宅小院,以光宗耀祖。楼氏一族,非以常理出牌之家族。楼氏为官之人,还乡之时,爱带两袖清风归乡,亦爱带满腹经纶回家,欲传于家族子弟,亦欲传于周围乡人。学问为虚物,亦不如真金白银来得实惠。世人眼光之短,亦与短视香山寺之缘由相似,故自南宋之后,方有各族之“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遗忘”,甚至乃故意做此“选择”。 南宋之前,楼偃香山寺有大禹像、楼重玉像、楼偃像与达摩像;南宋之后,大禹像、楼重玉像与楼偃像,乃至华夏文化遗迹,皆人为消失。遗物人为可清洗,文化痕迹尚难难清洗,即使时隔千年,一言半语,片瓦断木,皆可为证,以复本相。如江南女子出嫁之前,按旧俗哭几声,此又何意。庸人常语,舍不得娘家。此是一见,而此哭声自古相传不绝。考古即可得之,此乃上古哭声。文类之始,处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交替之际,一场惨烈之权力相争,始登历史舞台。男子以重拳敲击女子,女子征服之后,携其财物,带其哭声嫁于男子家中。此种哭声,乃女子大权旁落之无意识记忆。时隔万年,时光尘封,依旧可从习俗之哭声中复原上古情形。此类文化残片,亦存于香山寺之本相文化中。楼偃与达摩两人,是中国禅宗之渊源。禅宗,乃中土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相与同化之新物。楼偃乃中土文化之高人,达摩乃西域佛教文化之高人,两人建寺,必懂建筑方位之道。南宋前之香山寺,与孔庙位置相似。南宋之后之香山寺,其方位与之前大相径庭,有达摩井做一佐证,此处不详述,可见拙文《达摩井序》。 楼偃建寺,自有分寸,乃仿儒家建造孔庙而建香山寺。儒家建孔庙,与孔府、孔林位置,有严格之方位顺序。自然楼偃之时,孔府还未叫孔府,乃孔庙边上孔子后裔几间简陋住宅,与楼偃住宅规模相似。孔府大建,乃宋朝之事,此处不再叙述,此处只叙三孔方位。孔林以西,乃孔府;孔府以西,乃孔庙。此乃中华儒家之正宗祀祖建筑文化,不按此建制,皆是假儒祀祖建筑文化。楼偃造香山寺之时,楼重玉墓以西,乃楼偃守墓庵,即楼府;楼府以西,乃楼偃香山寺,即楼氏家庙。南宋末年,楼氏家庙为人所夺,迁址于楼重玉墓前。此方位,乃违犯儒家祀祖文化之建制,乃上古夷族巫术之建制。此处不详述,可见拙文《闲评会稽山楼氏守大禹陵之墓理说》。 夺庙之日,楼氏一族有十余户守墓之人,住于夏迹塘村。是夜,守墓人夜遭数百人群围,血战之余,死者战死户外,妇孺皆捆杀于户内。香山楼氏守墓之人,皆是楼氏族中一等一之高手。楼重玉一代武宗,其子孙亦尚武,名将辈出,“楼氏拳头”乃“义乌拳头”之鼻祖。然香山血战,如蒙金野狐岭之战,杀手手法干净利落,悄无声息。夜战之后,重玉墓遭毁,墓前石人、石马、华表皆不翼而飞。古本楼图南所编香山族谱中,亦载重玉墓中有“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之类“谶语”,然重玉墓遭劫之日,全遭清洗。随后,香山寺自重玉墓之西,移至重玉墓前。此种围困战,民国又发生一次。民国围困战,未死人,乃香山各族所为。南宋香山血战,应该为金国杀手所为,亦不排除香山汉人引狼入室之嫌。详情见下文“金国谍影”,此处不再详叙。
附注一笔,此处“夏迹塘村”,或许东汉之时,谐音为“夏祭塘村”,楼氏一族,乃夏禹之嫡裔,此处又为楼重玉御葬之地,故其为祭奠华夏先祖守墓村。南宋此夜,乃华夏正宗文化异变于乌伤之地之日,故会稽山楼氏,闻此惊变,宁可族碎,亦要夺回祭奠华夏先祖之宗庙。此一夺,即八百年。其间,香山各族,皆处于相争之惶恐不安之中,重玉墓与香山寺亦屡屡遭毁。重玉墓毁,乃楼氏一族之痛;香山寺毁,又何尝不是楼氏一族之痛,此乃楼氏家庙。香山寺,无论在于何处,庙中之香火,若楼偃有灵,会吸入鼻孔,若达摩有灵,亦会吸入鼻孔。此种南宋愚风,在第二章节中,将会详述,此处不再叙述。 还有楼府秘踪。楼偃为高官多年,归乡之时,余财不多,亦甚费解。此事与“姒”“楼”两姓共守大禹陵,有前缘。“姒”“楼”两姓,皆为大禹嫡传后人。“姒”和“楼”各带“女”字,其中有渊源:“姒”字,“女”在前,乃大禹本姓;“楼”字,“女”字在下,表此姓后有。自然,“楼”原先用“娄”,如此“娄”字,与“姒”字各有两字构成,非常相似。然周武王赐大禹36世孙“娄云衢”为“楼云衢”,因“无木不成楼”,赐名,又赐“杞国国君”。今之鲍姓,亦为楼云衢一后裔所改。故古时姓氏因某种因素而更改,亦乃常事。“楼”姓与“姒”姓,共守大禹陵时,“姒”姓人数为“楼”姓之百倍。故两宗亲相约,以会稽山余脉为限,分成三个守卫圈,外圈、中圈、内圈。内圈,为守卫大禹陵核心之圈,风险最大,故“姒”姓负责。中圈、外圈,为“楼”姓防护。两姓守大禹陵,三千六百年后,“姒”姓所剩不足几户,“楼”姓有六万余户,在会稽山余脉,形成两个护卫圈,即今之楼姓散布浙江之形状。“姒”姓人数衰败,大概有两因:一则为三千六百年中,欲毁大禹陵之人,如欲毁重玉墓之人,不在少数,故“姒”姓屡遭攻击,精英丧失不少;二则,精英丧失,“姒”姓整体文化下降,子嗣不繁。楼氏护卫大禹陵,至重玉公,有兵法布阵,即遗令子孙,于中外圈之要塞处多建“楼府”,繁衍子孙。如重玉公之后裔吴越国之楼晋,于越州永兴建仙岩一镇。仙岩之地,北控杭州、富阳,西控桐庐、建德,东控萧山、绍兴,南控诸暨、义乌。此镇为守大禹陵中外圈之枢纽门户,此处不详述,在拙作《闲评会稽山楼氏守大禹陵之墓理说》将有详述。 楼氏一族,开枝散叶,各地广建“楼府”,自需财物,然三千多年来,皆是以“私财”护天下共族“大禹之陵”。楼偃,一代燕国公,如此无财,大概亦在此。此时之楼偃,乃楼氏之最尊者,其人低调、吃苦、勤俭、好学、忠孝。楼氏一族,经久亦成此家风。楼氏一族,家风之外,另有一家风,爱修族谱如命,乱世亦不例外。其间之因,即此族谱乃会稽山楼氏联络之密码本,其中最高指示,即“守大禹陵”。如阅各地楼氏族谱,古本,今本,皆有此条。各地楼氏族谱,有个官职亦反复重现,即教谕之官职。大概楼氏一族,深知唯有周边各家族整体文化水平,相继提高,华族文化可败夷族文化,亦会大利于守护“大禹之陵”。故会稽山一带,大禹文化遍地皆是,乃控夷族文化复活。 民国之时,周氏兄弟,即鲁迅与周作人两人,皆考证绍兴文化之根脉,乃“禹墨文化”。世人亦常不解,绍兴有“禹迹”不假,然“墨影”又何在。此墨影,全非楼氏一族之踪影,然亦有楼氏一族如墨家之身影。会稽山“墨影”,战国至民国,一直未断,估计墨家钜子,与会稽山楼府有千丝万缕关系。此种踪影,在楼氏宗谱和族人著作中有若干碎片残影,如越州永兴仙岩楼英之《医学纲目》中,有墨家踪影之残存。此处亦不详述,在拙作《闲评阴阳派宗师朱丹溪与楼英之大医精神》将有详述。 “楼府”踪影,至今仍为会稽山之大谜,今之楼氏族人,亦难以道清、道尽。 (二)南宋义乌抗金派、金国谍影与南宋愚风 南宋之义乌香山,有两大家族喻氏和何氏,人才辈出,其中家族中杰出者喻良能和何恪,两人为至交,其后世亦成世交。此两家族与楼氏一族,在义乌香山成三族相鼎之势。鼎足相竞,良性则成香山之风流余韵,恶性则乡间械斗。最终,南宋之后,八百年间,三族从文斗变武斗,悲剧不断,令人遗憾。 其间曲折,先说南宋义乌抗金派。自楼重玉御葬香山之后,义乌尚文尚武之风,亦小有气候。至北宋一朝,义乌亦多慷慨悲壮之武者。如佛堂武宗金台,乃周侗之师,周侗门下弟子,闻名者,如岳飞、林冲、武松、鲁达。林冲、武松、鲁达,三人似乎为《水浒传》虚构人物,实则此武松、鲁达两人之原型,民间自古皆有,甚至坐不改名,亦不改姓。唯有林冲,是否真有其人,尚待考证。武松真有其人,另一真实人物,亦可佐证。佛堂蒋门神,自义乌至山东开“快活林”,其有否夺取施恩之“快活林”,尚待考证。蒋门神,一身本领,不敌武松亦是事实。武松之武术,源出义乌;蒋门神之武术,亦是正宗义乌武术。两人皆为义乌正宗武术之传人,然正宗归正宗,练者悟性和本性,略有差异,武术境界自有高下之分。此时之义乌,武风大盛,其间抗金之风,颇有大气候,如抗金名将宗泽,时带义乌火腿,分赐同乡,一解思乡之苦。 宋朝之义乌,似乎特别热闹,进士亦最多,抗金派亦最爱聚首义乌。南宋金华第一位状元陈亮,永康人,最爱跑义乌,与喻良能和何恪两位进士打得火热。陈亮主张抗金有名,与辛弃疾亦为抗金好友。喻良能和何恪两人,乃抗金之士。陈亮评价喻良能曾云:“于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别去三日念辄不释。其为文,精深简雅,读之愈久而意若新。”陈亮不舍喻良能,即两人有相似之抗金主张。陈亮评价何恪曾云:“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而士亦乐亲之。其文奇壮精致,反复开阖,而卒能自创其意者。”在陈亮眼中,何恪乃能文能武之豪杰。此三人中,喻良能在楼氏一族眼中,乃义乌香山寺迁址之始作俑者。朝野皆有口碑之喻良能,在楼氏一族中活得如此矛盾,此乃世人最费解之处。唯一之缘由,重玉墓与香山寺之争,乃发生于喻良能告老还乡后。史书与喻氏族谱皆有相载,喻良能衣锦还乡,乡人引为荣耀,刻石立碑,名其里为“郎官里”。喻良能在香山筑室安居,建“亦好园”,内有亦好亭、磬湖、钓矾等景点。会友吟诗,觞咏自娱,逍遥幽闲,留下许多闲逸诗。他在《菊径》一诗中写道:“小径三秋好,西风百木黄。但令频泛酒、日日是重阳。” 此种种迹象,皆表明喻良能回乡后,交友广泛,有好人缘,还好钱。史书最奇怪之处,亦在此。如此有人缘,如此有名气之高官,居然死之年,不详。此种记载失误,疑点真是百出。义乌香山楼氏一族,亦有记载,喻良能忧国忧民,唯有其公权私用,更迁香山寺,败楼氏一族风水,欲独兴喻氏一族,挑起百年墓庙之争,乃其晚节不保之败笔。此处香山楼氏族谱或许亦有疑点。喻良能于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辞官回乡。《仙岩楼氏族谱》记载,仙岩楼氏之孟玉公楼玑,于南宋绍熙辛亥(1191年)登进士榜。其妻为谢氏,即南宋孝宗赵眘之谢皇后之侄女。谢皇后,乃萧山河上高都人谢仲斌之女。此谢皇后常居越州永兴仙岩楼家,楼塔旧弄“鼓楼弄”,即谢皇后棲栖仙岩之处。“鼓楼弄”,乃楼玑所造。楼玑名为萧山儒学教谕,实为会稽山楼氏之尊者,守“大禹陵”之号令者。谢皇后到仙岩,度假纯属幌子,实为南宋宫廷之中,屡现金国谍影,弄得后宫亦一日三惊,同时亦与楼玑商谈修筑南宋皇陵之事。此处亦不详述,在拙作《闲评会稽山楼氏守大禹陵之墓理说》将有详述。楼玑有如此身世,亦是抗金志士,亦为义乌香山楼氏一族之后裔,朝野皆知之事。喻良能隐退之年,正是楼玑最得志之年。喻良能敢如此对香山楼氏一族下黑手,如此不怕报复,真是南宋之千古谜案。南宋之时,官员最忌讳祖坟遭毁坏,楼玑岂会不知! 再说金国谍影。南宋有两大金国间谍,史料凿凿,一个秦桧,另一个刘蕴古。明朝大才子文征明在《满江红》一词中,对秦桧杀岳飞有一解读。其词云:“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此词中,“敕飞字”,即“宋高宗信托岳飞时的诏书”之意;“难赎”,即“难以挽回损亡”之意;“疆圻蹙”,即“疆域缩少,指金人南侵,南宋的版图已远小于北宋”之意;“逢其欲”,即“迎合了赵构的心意”之意。文征明之意,乃赵构怕岳飞迎回徽宗、钦宗,自失帝位,非秦桧有能耐杀岳飞。史载,赵构登基之时,徽宗已死,此处姑且不评文征明有史误,权当“偏义复词”。然《宋史》记载“赵构靴中藏匕首,防身”,此处指赵构怕秦桧,故靴子中藏着匕首。秦桧,乃金国之大间谍,此时之南宋朝堂,早为金国间谍控制,唯因江湖中抗金派之势力,异常强大。金国间谍,亦有所忌讳。大概此时之抗金最强音,在江南义乌。喻良能与秦桧,自不是一路人。 故秦桧(1090—1155年)、喻良能(1120—?),虽活同时同代,此两人很难有政治交集。南宋岳飞孙子岳珂《桯史》记载,公元1161年到公元1165年,此四年,刘蕴古在南宋从事间谍活动,猖狂至极。刘蕴古官居迪功郎、浙西帅司,深得宋高宗宠爱。宋高宗似乎有宠爱金国间谍之癖好,抑或间谍对争宠术,有过职业训练。越国西施为职业女间谍,因其受过严格之争宠术训练。刘蕴古之间谍术,亦非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事,亦见其破绽。杭州吴山有伍员祠一座,某位富人出巨资捐做一块奢华匾额,刘蕴古偏要捐出俸禄,命人重新制作匾额,并刻其名字与职务于匾上。魏仲昌则云:“刘蕴古者,真奸细也!”魏仲昌判断,刘蕴古挂出牌子,即告知其他金国间谍,此处即金国间谍之秘密交通站。大金国在南宋有多少间谍,势难寻觅,然金国间谍之谍影,不绝江南,亦是事实。此刘蕴古,必有同伙于南宋,或许其同伙早已盯准喻良能、何恪、楼玑等香山抗金派。金国间谍分化抗金志士,无孔不入。喻良能自然不会是金国间谍,然其族内族外之友人,能否人人干净,亦待史家考证。其晚年交友如此之广,难免众多朋友之中,有间谍潜伏。如陈亮乃闻名天下之抗金派,其踪迹,金国间谍岂不感兴趣?喻良能死之年,无人知晓,难以断定,亦不排除有人清洗其家族史料。估计,喻良能此时极有可能为金人间谍所控。金人间谍以喻良能之名,挑拨与香山楼氏之矛盾,分化义乌之抗金派,亦非不可能。最终义乌之抗金派后裔,内争八百年。南宋抗金力量削弱,南宋最终亦亡国,亡得似乎手无缚鸡之力,亦亡得亦不明不白。 南宋一亡,赵氏皇族宗庙与帝陵皆遭毁。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珈,掌江南佛教事务。《元史·世祖本纪》记载,此番僧在宰相桑哥支持下,遍掘南宋诸皇帝、皇后陵寝、公侯卿相坟墓,“凡发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所盗陪葬品皆作为修建寺庙之资金。杨琏真珈制胜江南人,复取宋理宗头颅,截为饮器,又下令裹取诸帝骨骸,在南宋皇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宋理宗赵昀之头颅,做成酒器,蒙古人饮用百年,后朱元璋夺回此杯,亦悲伤不已。若江南抗金派不内争,江南人何来此辱。 再说南宋愚风。金国、蒙古间谍,南宋之时,善用佛教、汉人“风水说”等离间汉人,江南汉人亦屡屡入套。南宋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就有此记载。其词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中有三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鲜卑族人,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即元嘉二十七年,其反击江南政权刘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兵锋至长江北岸。宋文帝刘义隆败得一路难窜。拓跋焘于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之佛狸祠。此佛狸祠,至南宋,当地老百姓把异族佛狸供成神祇,敲鼓祭祀。辛弃疾自是不堪忍受,然南宋之愚民,见庙就拜,乱拜祖先,此等愚风,江南遍地皆是。南宋之义乌,亦不幸免,南宋之香山寺亦如此。辛弃疾与陈亮,皆为好友;陈亮与喻良能、何恪,亦皆为好友。辛弃疾愤恨南宋愚风,喻良能、何恪不会不知。南宋此风,自与江南信佛信神有关,然亦不排除金国间谍,以此兴风作浪,瓦解江南抗战之心。此处证据,有识之士可待寻查。 南唐后主李煜信佛,就上过北宋僧人间谍之当。赵匡胤攻城之时,李煜不拼死反攻,求一高僧“祈求佛祖退兵”。高僧在城头一念经,一摆麈尾,宋兵不战而退。李煜一高兴,不理战事,带着小周后至后宫,又填词作乐。一首词尚未填好,金陵城破,宋军冲入其皇宫。此僧人,乃赵匡胤所派间谍。五代、宋金之时,佛教是间谍手中一张好牌,各族皆迷信,又皆会用。此风亦可追溯至秦汉两朝。 秦汉两朝,又有谶纬之学,一种经学神学化之儒家学说。“谶”,乃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其后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裹求神问卜,最终简化为求签。“纬”,乃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故东汉楼重玉墓中,有“图谶”、“图录”、“图纬”,皆不足为奇。然南宋毁墓之时,踪影全无,乃夷族灭汉“谶语”,亦不言而喻。此时,南宋义乌香山新“谶语”不断,其间杂糅着佛教、风水说,人为所播痕迹,亦不言而喻。 东汉重玉墓,非常神秘。东汉以来就有“谶语”,其“谶语”:“毁墓之人,其子孙皆败;守墓之人,其子孙昌繁。”重玉墓,与周边山形,呈“汉”字之繁体字“漢”。古人以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位观山形。重玉墓之白虎位,有水渠。此本有忌讳,然此意为“漢”字“水”意,亦不犯忌,反而为妙。墓在山脚,顶上有树草,乃“漢”字草头。山顶至山脚,即重玉所靠之山,远观如一“口”字。汉时有“天圆地方”之说,然此山距山顶二十余处,似有一下陷之虚感,细观则实无下陷,此似下陷之处,则与下山之坡,相形而成一大圆山陵,故重玉墓后似又有一大陵。此处,有“天圆”,亦有“地方”。重玉墓,似在守此“天圆”大陵。古“漢”字,在香山山形中,有“水”“草”“口”,唯缺“二人”。故埋有大公爵位之“二人”,此“漢”则成。此中疑点,即此二人,为“重玉公与夫人”,则足矣,或还未足矣。如未足,梁代燕国公,隐守重玉墓,后葬其侧,则“二人”则成。此“二人”,最终而成。 汉代“谶纬”,可为汉代风水之学。故重玉御葬此处,有兴汉室之意。重玉墓,纷争始于南宋末,兴于元清。此中最可疑之处,似有人终欲灭汉人图腾之形,故屡起重玉墓与香山寺“风水”之争。汉族之名,源于汉朝,自是史料定论。重玉墓,世守汉人文化,不可不除。史书之上,华夷之争,自上古黄帝亦未中绝,故重玉墓与香山寺相争,实质乃上古华夷族争之遗续。汉人无祖先崇拜之图腾,即无凝聚人心之精神规则。然义乌香山此山麓,自东汉至今,皆为楼氏一族所辖,故华夏文化遗风不绝江南。汉人自不会断汉人文脉与武脉,唯有非同族之人,有此异心。元清两朝政权,皆为异族政权,削汉人之势,自不可言。尤“清国”即“金国”之谐音,满人即女真族后裔,入主中原,怕汉人恨“金人”而换“金”为“清”。故元清两朝,香山墓庙相争,元清腐官以“庙先墓后”为诡辩而断案,严责楼氏族人。明朝和民国,亦为汉人政权,又何以沿用“庙先墓后”为诡辩而断案,又严责楼氏族人。直至民国十五年,即1927年,楼氏族人楼云山不服此判,火烧香山寺,寺僧死伤多人。 明朝与民国腐官,乱断案,与会稽山又一“风水说”有关。明初刘伯温于青龙山捉青龙,即斩断可为“龙者”之风水。此说亦不虚,亦有佐证,富阳龙门有一歪塔,即镇孙权后人,免出“王者”。此间,亦有一传说,青龙山麓有“孙”“蒋”两户,有王者气,闻刘伯温欲夜斩两户。两户之人,连夜南逃,南逃之时,各遗一书信,书信皆云“五百年后重兴王者气”。五百余年后,即出民国“孙中山”与“蒋介石”。刘伯温捉青龙之传说,盛于明朝,此说真实,物证较多。“孙蒋”传说,纯属填空式补充。明朝建于1368年,民国建于1912年,相隔五百多年。若相隔六百年,信上即书“六百年后重兴王者气”。此种先有答案,后有问题之方式,如香山墓庙之争相类似,夺了别人家庙,不分时间先后,故意分空间先后,亦是填空式补充。至民国末年,墓庙皆毁,毕竟香山墓寺相争八百年,死者皆为汉人。今人亦明八百前金人间谍之阴谋,其“以华制华”之谋略,分化江南抗金力量。 大金国之远谋,至四百多年后,大见奇效。其后裔满洲入关,如义乌香山抗金力量尚在,满族人将在江南必遭重创,可惜此种力量早在汉人内争中消耗殆尽。此处亦有一佐证,“扬州七日”“嘉定三日”即满人在江南屠城。清兵何以屠城,屠城势必是攻城之时,遭到重创。成吉思汗屠城亦是如此,如屠杀花刺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二十万民众,因其攻城伤亡之大,报复一下,泄泄气。或许此亦是香山各族之可悲之幸运,内斗之后,伤了元气,做了大金国后裔满人之顺民,免得惹屠城之祸。 香山墓庙之争,此皆汉人自毁宗庙而不知,不知重玉墓中之华夏文化,而迷信重玉墓中风水之说,怕楼氏一族兴旺,而自家家族自失颜面。香山各族似乎陷入一种“死循环”之怪圈,亦见华夷两族相争,在江南持续五千年。或许香山各族,处于不自觉状态,无形中自毁华族文化,而成夷族帮手;或许其先祖为江南夷族,江南华族之前,夷族确为原住民。此皆难考证,然亦可考证。余普查香山各姓,又皆为华族之姓,或许中途易华族之姓,此种根由,唯其族谱可查,外族之人尚难知之。故香山墓庙之争,虽区区小地之事,然隐藏华夏文明之千古之谜。史家如对史前义乌香山做一考古,或许中华考古史又将有惊人之突破。
(三)八百年墓庙相争与千年香山文化 义乌香山八百年墓庙相争,大金国间谍亦算在南宋朝廷之中,做尽文章。自从重玉墓南宋遭毁后,南宋一朝,喻氏家族7人中进士,何氏一族,2人中进士。香山楼氏一族,两宋相加,仅6人中进士。义乌香山风水说,“得此风水者,得做官之人”,势必坐实。至此香山各族之人,亦皆中金人间谍之大手笔之中,误觉中进士,必有“神助”,而不思“人助”之圈套。南宋隐于朝堂之大金国间谍,估计有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有操纵朝堂风向之势力。如大金国间谍秦桧,其子秦熺中状元、其孙子秦埙中状元,状元如此易考,其中巧合,愚人亦可知。此种双重身份之间谍,必非一人,亦有待史家考证。然南宋之后,元明清三朝,六百五十多年,义乌香山喻氏和何氏无一人中进士,香山楼氏一族六人中进士。此六百年风水之争中,楼氏一族逼得火烧香山寺。楼氏一族若得风水,何必烧毁香山寺。乌伤香山墓庙相争,亦波及隔百山隔百水之仙岩楼氏。元末,越中有三杰,其一为越州永兴仙岩之楼齐贤,此人亦为仙岩楼氏第一读书种子。其赴任德清教谕之前,先赴义乌香山祭重玉墓,祭毕,途经诸暨,拜访南宋缁恭宪王后人赵筼翁。缁恭宪王,赵匡胤嫡传后人,其五世孙女赵氏,嫁于楼齐贤之弟楼友贤,乃大明朝首任首席御医楼英之母;赵筼翁,元朝进士,与楼英祖父寿高公乃至交,即楼英外曾祖父;楼齐贤,乃楼英之大伯父,亦为会稽山楼氏之尊者。过诸暨,至绍兴一客栈,楼齐贤与人争论香山墓庙之真相,妙见不断,遂遭毒杀。楼齐贤遭杀,仙岩楼氏族人大悲,其后子孙读书之余,必精学医术。其中以楼英医术为最,其号全善公,非“半善”。人唯有“全善”,其方可称医宗,楼英即如此。此处不详述,拙作《闲评阴阳派宗师朱丹溪与楼英之大医精神》中将细叙。 (附注:义乌香山三族文进士统计表) 义乌香山三族文进士统计表: 唐:楼氏:楼颖,共1人;喻氏:共0人;何氏:共0人。 宋:楼氏:楼图南,楼世南,楼大年,楼晏,楼子固,楼斗南,共6人;喻氏:喻良能,喻良倚,喻不伐,喻侃,喻熙,喻演,喻国衡,共7人;何氏:何恪,何器,共2人。 元:楼氏:共0人;喻氏:共0人;何氏:共0人。 明:楼氏:楼观,楼镇,楼懋中,共3人;喻氏:共0人;何氏:共0人。 清:楼氏:楼克兴,楼杏春,共2人;喻氏:共0人;何氏:共0人。 故风水之说,一种心理安慰而已。一家,一家族,一国之兴旺,靠文化底蕴。义乌香山东汉至晚清,国公唯楼重玉与楼偃两人,此两公文韬武略,一世豪杰,才有香山崇文尚武之遗风,才有乌伤“勤耕好读”之文脉与“刚正有为”之武脉。世间如义乌香山之处,处处皆有,如香山楼氏之文宗、武宗、医宗之天下才,未必处处皆有。义乌香山,若非有重玉及其子孙,首开其山之秀慧,其终为世间一野山而已,亦难名传山外。香山名传山外,香山各族先祖闻名而至,求学问礼于楼氏族人,楼氏族人如重玉公广收门人,香山文化盛极一时。北方有曲阜孔学与众门人,江南有楼学及众门人。故非山灵而人杰,乃人杰而山灵。然北学盛,盛在孔学门人贤;南学衰,衰在南宋楼学门人,迷信风水之说,内争不断。 自古“教会弟子,饿死师傅”,楼氏一族相继搬迁香山,然乌伤旧郡楼氏,书香依旧不绝。乌伤科举史上,第一位进士楼颖,晚清义乌收尾进士之楼杏春。此两人,皆香山楼氏族人,一首一尾,相隔千余之年而首尾相应,巧合之中亦有必然。此必然,非“风水”作怪,乃楼氏族人,善文善武之家风,忧国兴邦之宏志,代代不绝。此处不再详述,拙文《闲评会稽山楼将之文韬武略》中,将详细叙述。 世间之争,亦要如“百家争鸣”之争,若如《水浒》中牛二之争,争到亦难守,虽满堂金玉,亦终成残瓦碎砖。今日开明盛世,香山各族中亦不乏开明之人,迁香山寺于新址,重玉墓亦修复。八百年相争,唯有今世,香山汉人才知其为汉人。元清两朝文化奴役江南士民之劣风,在义乌香山亦将绝响。千年香山文化,乃香山各族之文化,非楼氏一族之文化,亦非香山他族独有之文化。万代之中,若再欲废大禹宗庙或重玉墓者,必为大金国间谍之后裔。江南香山华夷文化,千年共融,亦难分彼此,断不会如此下作。江南香山文化,源远流长,要共存,才会各放异彩。
〖作者简介〗 楼叶刚,钱派再传弟子,“讲文堂”创办人,浙江独立作家,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萧山儒学学会会员,中华楼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 〖补记〗 余写楼氏一族之文章,非为个人名声,乃为千秋百代之楼氏后裔有文化自信力,尽绵薄之意。与楼氏同宗之姒姓,其族今已式微。其族式微,皆因文脉断绝,千古而来,族人文盲居多,故文衰则子孙绝。重玉公,何谓“重玉”,乃先祖有“文玉”与“武玉”两重玉,即玉之正面为“文玉”,玉之反面为“武玉”,故重玉公文武双全,文在武之前,文重于武,武则藏于文后,文武则并重。此乃重玉公传族人繁族衍子之家族之秘。重玉公何不著书立说,以传此意。文章终易散佚,千古之下,如族谱散佚,亦不在少数。然杰出先祖之名姓,子孙必会呼之而出。故杰文易佚失,杰名不易遗忘。此亦重玉之妙见,藏妙意于其名中。古往今来,大道藏于一两名词之中,才易广传,此理皆相通。如佛教经文,世人有几人会读之,如《金刚经》绝妙文,亦无几多人问津。而佛教教化,非常简易,人陷于困境,呼一句“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儒家,呼一句“我的妈呀”;基督教,呼一句“我的上帝”;伊斯兰教,呼一句“真主,安拉”。世间文化,唯有大简而运于日常生活,才而大广。楼氏家族文化,何以千年不绝,皆因化“守大禹陵”四字,楼氏族人之“智勇、刚正、忠贞、耐劳”品质,皆附其上。 同时,感谢乌伤郡楼南飞、楼其跃、楼朝明、楼纹君、楼洪云等众宗亲,提供可靠史料。楼氏一族,撰写宗族之文,自古秉笔史书,此乃“重玉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