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怀念岁月 于 2017-11-7 17:53 编辑
在白水县洛河北边的古镇纵目,有一个人们熟知的三台山庙(当地人习惯叫洞山上)。它坐落在白水进入纵目塬上北侧的黄土梁上,由南而来的人进入纵目,首先要翻过纵目沟。沟不深,两边也就是不到五里地。 黄土梁由河底向上延伸,与其说是一条黄土梁,不如说更像是一条黄龙,一头吮吸着河水,一头仰天向上,然后平缓的舒展在纵目塬上。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柏树,由于干旱少雨,南侧树木较少,稀稀落落,而东侧沟道,树木茂密,四季青葱。它们有的长在埝畔,有的系在土岩上,而临大路进入纵目沿沟而行的西侧,黄土高原风雨侵蚀的黄土布满皱褶,似龙脊裸露。大大小小的柏树,从南向北延展,好像一条绿色的腰带,缠绕在三台山的岩畔。每一颗树的根系,躯干的姿态,甚至根须的奇异,树冠的静谧,使人感受到它的苍劲和古老,神圣和尊严。给人以生命顽强的震撼和感叹,成长的苦涩和大气凛然。 三台山庙,具体建在什么年代,难以考证,现在后人也不详,但从这些古柏的成长,我想最少在百年以上。据老人讲,纵目古城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古代的人们崇尚自然神灵,庙宇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某种寄托。何况在此以前,当地的先民们大多散落在附近沟畔的土窑里居住。慢慢的迁徙,最后形成了散落在洛北这块土地上多个集聚的、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域的窑洞村落。也许最初的三台山庙台更大,也许一直向北延至纵目去彭衙的古道。在儿时的记忆中,当时向北的东侧岩畔也有柏树。只是后来人们开荒种地、修路改道,黄土滑落,沿陡峭崖壁的柏树减少了不少。但近处的沟窝和山梁台田上的古柏依然保留至今,常绿不衰。更感奇特的是,当你站在庙院的窑洞顶上远观,北边是绵延的黄龙山,东边隔河相望的古彭衙尽收眼底。而当天气晴朗,移步登高,古老的仓颉庙也是清晰可见。是地域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刻意之作,我们不得而知,而它的完美、独特近乎神来之笔。 三台山庙门不大,坐南向北,两边都是悬崖,只有一条偏僻的土路通向纵目街道。从现遗存的、离地面有一米多高、厚实威严三米多厚的土墙看,它更应该是一座依山而筑的土城。入口的窑洞,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座城门。三台山庙内是一块不大的平台,东侧有一个窑洞,临西侧的崖畔有两个窑洞,五六十年代,三台庙仍是香火不断。我们村里的小伙伴在砍柴和拾猪草之时有时也会去三台庙内玩耍。院内种着花和小树,树的周围还种着小菜,显得淡雅而幽静。六十年代初,庙内只有一位和尚,据说姓李,穿着灰色的道服,黑黑的,胖胖的,个子不高,长得敦敦实实。我们小孩们进去他也很少说话,低着头忙自己的。七十年代后期老和尚去世后,村里人把他安葬在三台山附近的塬台上。 三台山庙东侧是悬崖峭壁,下面是流淌的彭衙河,在紧靠三台山庙下的河边,五六十年代,还有几处泉水汩汩溢出,清澈甘冽。河的两岸长满芦苇,春暖花开,芦苇,吐出嫩芽,红杆绿尖,煞是惹人喜欢;盛夏的芦苇布满河道,挺直腰杆,生长茂盛,身高都在两米以上;小鸟飞舞,蛙声阵阵,苇香扑鼻,使人惬意。而到了秋天,芦苇变的金黄,知了声,小鸟声,山野的牛羊群和着放牧者的吆喝声,把三台山庙下的河沟充饰的别有韵味;顶着缨子的芦苇,风吹摇曳,引来了美妙的音响;我和小伙伴在里面玩耍的时候,在芦苇丛还见过小鸟挂在苇杆上的小巢;在河道玩,还时常看到水里游动的小鱼和趴在石头上悠闲的河龟;在东面平缓的台田上有果园和菜园,琳琅满目,生机勃勃。它见证者田园的悠闲和忙碌,也蕴生着多变的色彩和风姿,也得益于三台山庙的福祉灵光,得益于彭衙河这条故乡母亲河的千年流淌,用它的永不疲倦,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他辛勤耕耘的子民。 三台山庙两面黄土悬崖,古柏生长艰难,当地人对三台山庙的钟爱,对古柏的保护意识也是源远流长。从来没有人去挖这里的柏树,也有人说,庙周围的柏树看着冠小,但都是老树,移栽了根本不能成活,这也许成为三台庙如今古柏仍然健在存留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天得以观赏到它的全貌,看到他风雕雨琢的沧桑。 三台山也与解放战争的历史息息相关。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八日,著名的山岭战役据三台山庙不远。我西北野战军在纵目附近村庄和三台山庙内驻守。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反扑,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胜利南下解放白水,可以说三台山功不可没。据村里的老人们讲,那几天,枪炮声不断,后来战斗胜利结束,人们从土埝旁,沟边上,树丛里,捡了不少弹壳。据父亲说,爷爷当时也捡了两笼(当地人把装东西用藤条和竹编的篮子叫笼),埋在村南头的菜园里,也不知是记错了地方,还是什么原因,后来再也没有找到。这也算是三台山庙留给我的一个念想。 今天,三台山庙作为纵目古城的一部分,洛河之北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存和景致,经常有人去观看,年龄大的不免回到三台山庙访古思幽,我也是如此,每当回到故乡,走到三台山庙门前总是不愿离去,儿时的记忆犹如昨天。三台山庙是一个谜,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回忆和思考,也许在此前,它就是一座宏伟的城堡,威极一时,至于何谓三台,也许今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三台一角,从地域上讲,也许还有另外的一台,两台,我们不得而知,它们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永远的消失了 这就是故乡的三台山,一座山和一座庙的记忆,它烙印在我的心中,永远不能忘却,永远难以忘却。
作者简介:赵弓昌,网名《怀念岁月》。陕西白水县人,1972年入伍,1988年转业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2015年2月退休。曾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副巡视员、陕西省机关党建协会常务理事等职。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文学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西部文学编委会委员。近年在多家报刊、有关网站发表作品,曾获全国、省级奖项。2014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弓昌诗文集《我们一同走过》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