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叶刚随笔】闲评道家与禅宗至高点乃“无之境界”

[复制链接]
查看1346 | 回复3 | 2017-12-7 10: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无”字有两个精彩的比喻。《道德经》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老子眼中,杯子中间是空的,才可以装水。如果杯子是实心的,那就没法装水。所以杯子有用,是因为“无”存在的缘故。杯子如此,房子也如此,房子可住人,因为房间是空的。如果房子“空”的部分越多,可住的人则越多。房子有用,因为有“无”存在的缘故。老子对天地万物,有个概括,即有形者对人有用,因无形者存在之缘故。
          所以,老子哲学的一大核心,是“无为”。如果“无为”真的“无所作为”之时,老子又有另一哲学化解,即“无为而无不为”。当遇到“无所作为”的障碍时,那就绕过这个障碍。绕过障碍,障碍之外的无障碍天地,就是大伸拳脚的地方“无不为”,即无一不可为,乃大作为也。
         道家第一宗师老子,用两喻阐述“无”之境界“无字学说”自此诞生从春秋到战国,长达几百年后,道家第二宗师庄子,对“无字学说”又大做延伸。庄子的《南华经》有很多事例,涉及“无字学说”,此处只选四个故事阐述庄子眼中的“无”之神妙境界。第一个故事,即“逍遥游”之故事。《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天地法则,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变化,则可逍遥于无穷之宇宙。此种人,不用依赖外物,即可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乃无所依赖而逍遥游之人,即入“无之境界”之人。“至人”,是不产生自我偏见,真实自然的人。“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即神人不刻意显露奇特超凡,一切自然显现。“圣人”,万物为一,不加分别,名实的偏见,去除干净。庄子眼中,“我”“功”“名”三者,相生相成,似乎去一者,其余二者皆可隐去。人若入“无我之境”,“功”与“名”自不在眼中。“功”与“名”亦如此,任去一者,另一者亦难独存。此三者,如多米诺牌,一块倒,三块相继皆倒。“至人”推倒“我”这一牌,“神人”推倒“功”这一牌,“圣人”推倒“名”这一牌,最终余下两牌顺势皆倒。三种人皆殊途同归,至“无之神境”,终得“逍遥游”。
          第二个故事,是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自由快乐飞翔,却不知自己是庄周。此处是“物我合一”,“忘我之境”,即至“无之境界”。此种境界与《逍遥游》中的“至人无我”,是一个道理。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曾云:“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庄子》一书中,“无字境界”,乃“逍遥游”之真境界。庄周“逍遥游境界”中醒来,才知自己庄周。庄周醒来后思考,庄周在梦中变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庄周。最后思考到,庄周与蝴蝶,是有区别的,是“虚无的道”物化出的两种形态,但在本质上又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区别的。在庄子眼中,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唯“道”不变。这种观点,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万物”,如出一辙。《道德经》是如此记载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抽象表达,庄子则用形象的故事表达这种思想。《庄子·外篇·知北游》道在屎溺”的故事,可做一佐证。《知北游》记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的原文,简洁是简洁,大道总是不好懂。此段文字,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此说。有个东郭子的人向庄子请教说:“你经常所说的‘道’,究竟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要明白地说出来才行。”庄子说:“在蝼蚁身上。”东郭子不解地问:“怎么如此卑下?”庄子答:“在稗草里面。”东郭子问:“怎么更加卑下?”庄子回答说:“在瓦壁里面。”东郭子问:“怎么越发卑下?”庄子回答说:“在屎溺之中。”东郭子不再说话了。最后,庄子解释说:“先生的问题本来就没有触及到要害,你大可不必这样提问,因为道是不会离开一切事物的。”
     个故事,是鼓盆而歌。庄子死了妻子还敲盆欢歌,是因为庄子眼中,人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是“道”的物化而已。“人之生死”,如四季运行一样,周而复始,故庄子顺应此“天命”而不悲哀。此处思想,与《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之思想,一脉相承。
          个故事中,庄子的“无之境界”,即人与天地精神共往来。
禅宗对“无”最早又最妙的解释,大概是唐代的赵州和尚。禅宗公案如此记载:一个和尚问赵州狗子有没有佛性? 赵州说无! 和尚又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没有?赵州说因为它有业识在。’”“业识”,指人投胎时心动的一念。中国禅宗传到日本,日本禅师对禅宗最高境界的评论,有一则公案。这公案,发生在日本的南隐禅师与楠田医生之间。楠田医生听说,懂禅之人,不怕死亡,于是三次向南隐禅师求教。可南隐禅师三次都同一“你回去善待你的病人”。第四次,楠田医生很是生气,说这如果是禅,就不学了。南隐禅师便给楠田介绍了一则叫做“赵州无”的话头,教他用功去参,那是“无门关”一书的第一则开示悟人的古则。三年后,楠田很有心得。南隐禅师还让他再一年半,楠田医生做到,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在善待病人。此时,南隐禅师才说,楠田医生已至禅的最高境界,即“无我之境”。
         在南隐禅师眼中,善行某事而不知其在行善,即禅之最高之境。禅之此妙法,拿来即可用。庄子则去除“无”所物化之形态,与南隐相似,唯其未有禅宗干脆。老子之“无”,用喻易懂。此三人,皆在品世间大道,最终殊途同归,同归之处,即道之至高点――“无”。然三人到达至高点之方法各不相同:老子如风沙,干净;庄子如柔水,缠绵;南隐如菊刀,犀利。
2017.12.6
简介
楼叶刚,学界泰斗钱钟书再传弟子,“讲文堂”创办人,浙江独立作家,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萧山儒学学会会员,中华楼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香港文联作家协会终生会员。


23456.png
t012bf73945381cb38a.jp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清心自在m | 2017-12-7 14: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精彩佳作!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长风个人认证 企业认证 | 2017-12-7 14: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7-12-7 22: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精彩,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