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杯”第二届西部文学孝德文化征文】母亲的智慧

[复制链接]
查看965 | 回复4 | 2017-12-15 15: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亲的智慧(2000字)

  文/袁作军

  我的母亲是跨越新旧两个社会的人,虽然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身体单薄且多病,但她的生存智慧却是很多人所没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不富裕,我家更赤贫。最最凸显的问题就是如何吃饱肚子!我们兄妹四人,包括爷爷,就是七口之家。在生产队挣正式工分的就我父亲一人。母亲是怎样操持,才不让大家饿肚子的呢?

  那时的生产队,没有水泥禾场,没有遮雨油布,收获来堆积如山的稻谷,只能用稻草盖着。遇到大雨或久雨,就免不了有稻谷生了谷芽。生了芽的稻谷,就成了废品,国家粮仓不收,就是农户自己拿去,也无法碾出米来。干部们会将这些“芽谷”,分给群众喂鸡。有的时候,我们一家就能分一箩筐。邻居们大多喂鸡了。我母亲得到芽谷,如获至宝,先将其晒干(晒死谷芽,不让它们继续生长),弄出几碗,淘洗干净,再用石磨磨成米浆。

  我们开始不明白,就问:“这要做什么?”

  母亲说:“做芽谷粑粑吃。”

  看到盆子里的白色米浆,掺杂着大量的黄色谷壳、绿色谷芽,心想,这能吃吗?随着母亲的操着,奇迹出现了。她把杂质米浆用两层纱布过滤,谷壳和谷芽都除掉了,剩下的就是清汤寡水的米浆。她拌入几粒糖精,再把纱布铺放米浆面上,倒入草木灰。不消一餐饭的时间,拿掉纱布、草木灰,盆里的米浆就变成能用手拿捏的泥状了。当一个个巴掌大小焦黄、泡松、香甜的“芽谷粑粑”被母亲变魔术似的起锅时,我们都馋涎欲滴,深深佩服母亲的巧手了!母亲从来不许我们抢吃,总是一一分发给我们,同时,不忘叮嘱她的那句口头禅“只要茶饭吃得匀,荒年不怕饿死人。”

  一箩筐芽谷,我们全家能饱饱地吃上十来天。那些年,一遇雨天就有芽谷分回来。村里人也觉得喂鸡实在可惜,不少人向我母亲学习过做芽谷粑粑的技术。有人问我母亲是哪里学来的?母亲骄傲地说“自己心里出的。(出:方言,思考、想的意思。)”

  芽谷粑粑的味道,我至今记忆犹新。

  家里那时说“分文无有”,毫不夸张,想吃大鱼大肉,简直是做梦!母亲会把青菜、野菜做出好吃的特色来。地米蒸菜就是其中之一。地米菜,是本地的一种常见野菜,喂猪用的,沟边、坡上到处都有。我和弟弟挖回嫩绿的地米菜,母亲收工回来,就开始做蒸菜。她把地米菜洗净切碎,倒入烧热的油锅里,再加入少量米粉,加盐,反复翻炒。地米菜汁溢出,与米粉交织混合,就成了糊状,香气会散发很远。不多时,就可以起锅了。

  母亲在做“地米蒸菜”时,还常常教我们唱诙谐的《地米菜》儿歌:

  地米子菜,糊蒸菜

  好吃佬婆娘拿碗来

  一不肯,二不肯

  在我的灶门口打练滚

  灶门口一根桩

  把她的腰里挺个疮!……

  地米菜,我长大后查资料,才知道其大名“荠菜”,在别处能当做蔬菜吃。在我们这里是“猪菜”,别人家都不吃的。很多“猪菜”有微毒,猪能吃,人不能吃。母亲敢拿地米菜来糊蒸菜,也算是一种胆量了。

  乡下人再苦再难,快到年关了也还是要炒“腊货”的。所谓腊货,就是民间自制的零食,如麻糖、麻叶子、苕皮子等等。我们家大口阔,没有太多富余的原材料,如何让我们兄妹有零食吃,不眼馋其他小伙伴呢?母亲有办法!她制作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腊货”——粉子坨。

  母亲先把糯米制成冻米,炒熟,磨粉备用。再熬制好麦芽糖。把糯米粉倒进锅里,与麦芽糖充分搅拌,再用手随意抓起一小把,用劲一捏,就成了一个不规则扁柱状物,放进簸箕。这就是粉子坨。一锅原料能捏上几百个。粉子坨的妙处是,一旦干硬之后,就如同水泥块一般结实,拿上一个,能啃半天。它的味道是麻糖、苕皮子所没有的!其他小朋友很愿意拿自己的腊货跟我们换着吃。

  村里的人们见了我们手里的粉子坨,都好笑,问我母亲怎么会做这种腊货的?母亲还是骄傲地说“心里出的!”

  母亲“心里出的”事还有很多。有一件极其神秘,我从来没对人讲过,包括我的弟弟妹妹。我家的三分田自留地菜园,在门前塘子河对岸。那年种了不少南瓜苗。等到所有苗子都开花结果了,母亲把我叫到偏僻处,告诉我,每天到菜园里去,指着某一个南瓜说:“这个瓜留种!”我想问为什么,母亲说不要问,也不要对人说,说了就不灵了。

  之后,我按母亲的吩咐,每天去菜园一次,今天说“这个瓜留种!”明天说“那个瓜留种!”前前后后“指定”了十几个“留种”的瓜。等到秋收,我们去菜园摘老南瓜,好多瓜都特别重。回家打开一个“留种”瓜,所有见过的人都大惊:实心瓜!

  实心瓜里面只有拳头大小的空间,除了少量瓤丝,几乎也没什么瓜子。一个南瓜相当于两个南瓜!我很疑惑。母亲总是告诫我,不要问,不要说。后来我也试过,还是有一些实心瓜出现。长大后,再试,就没有实心瓜了。因为母亲反复叫我“不要问不要说”,四十几年了,我一直守口如瓶,终究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恐怕不是母亲“心里出的”那么简单吧?

  母亲2014年去世了。老人家辛苦一辈子,对于我们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尤其在许许多多家庭难关中,她都用自己“心里出的!”智慧,让我们平稳度过。现在,我们四兄妹开枝散叶,就是四家人,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恰逢盛世,也是一步步跨进了小康生活水平。母亲功不可没!

  作者:袁作军

  手机:13397210129

  邮编:433319

  邮箱:2724613673@qq.com

  地址: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袁河村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17-12-15 19: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翔鹰 | 2017-12-15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朴实的情怀文字,学习,问好您!
打赏鼓励一下!
生有生的价值,死有死的价值。用灵魂抒写文字,用文字雕刻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黄田主人 | 2017-12-18 1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翔鹰 发表于 2017-12-15 20:32
朴实的情怀文字,学习,问好您!

谢谢翔鹰老师关注、褒奖!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黄田主人 | 2017-12-18 10: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洛沙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