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散文】我的江汉平原

[复制链接]
查看1840 | 回复20 | 2015-2-1 23: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红米饭 于 2015-2-2 11:56 编辑

2008年7月13日制作完成了纪录片《江汉平原》初稿  
2013.2.16第二次制作,内容详见:http://bbs.datianme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2681
2015年2月1日再次对39分钟的版本画面和文字进行了重新加工,就是你现在看到的
江平原之一老屋咀
江平原之一老屋咀
   
     故乡,在江汉平原的一个小村庄,1991年秋,我离开了这里,到一个北方城市参军,如今,已从军队转业的我,和家人一起踏上了返乡的列车。列车,由天津出发到达武昌,然后转坐开往县城的长途客车,回到了县城现在的家里第二天坐小客车到乡里姥姥家稍作歇息后,再骑上自行车,奔向30年前住过的村落净坛乡老屋咀,这是我0-6岁的居住所在地(6-8岁时我父母分家到河对岸另建一屋,我在那边住了2年)

      自行车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上行进,约半个小时后,看见在河边的一侧,有一片树林,密林深处,就是我30年前住过的小村庄,走近老屋,在老屋门前熟悉的条形青石门槛前驻足,在上面不知留下我们多少脚印,木门的正上方是五个字“为人民服务”门的右上角的墙上挂着一个牌,黄色隶书的“军属光荣”清晰可见。仰望初夏的天空,依然和30年前一样,遥远而湛蓝,几朵白云悠闲地过,把我的思绪带到了30年前......

我的脑海里还刻这样的一幕场景,78年秋后的一天,五叔高考没考上,正在家里用毛笔练小楷,室内带有尘土的方砖上全是练过的纸张,一手好字,成了他以后参军后的资本。86年,他参军到了新疆哈密,现居杭州。5岁的我则领着几个小弟妹打没完没了的“拖板车”,真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次,婆婆让剃头匠把我的眉毛剃掉了,我气的满地打滚。

     老屋依然铁将军把门,就在这个门的背后,收藏了我纯真的童年,收藏了我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收藏了一个大家庭的点点滴滴,我是多么希望有人能把门打开,让我进去坐一会儿。一切都像是人间蒸发了:老屋里的人,邻居,三十年前的场景。只有老屋,仍然孤独但高傲顽强地屹立着, 30年前栽的小沙树苗,现在已经能遮住太阳,看不到顶端了,以至我的摄像机拍不下它的全貌,它们,多么像已长大的我们。

    老屋,是我的爹爹婆婆在56年反右时,自天门城关下放到这个村子时创建的,至今有50年历史了,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爹爹一直在下决心要回祖产,回到城关(经40年的不懈努力, 93年终于回城关)。我们父亲有6弟兄,最初都是在老屋住,后来都成家立业了,1985年前因参军、上大学、进工厂离开了天门,他们的职业有军警、公务员、民营企业家等,现分布在武汉、天津、北京、杭州、绍兴、深圳、美国等地。

6-8岁(78-80年)时我父母分家到河对岸另建一屋,我在那边住了2年,随我随父亲到卢市镇机械厂上学,85年在我读初二时,我们这举家迁到卢市镇机械厂,91年高中没考上大学,遂决定从军上军校,我婆婆支持,我爹爹反对,他希望我接着货店。93年爹爹婆婆收回因56年反右时没收的房产回到天门市区,大家庭一起建一四层楼房。96年爹爹去世,95-97年我在南京军校时在假期回天门探望,每次临走婆婆都舍不得让我离开。98年至2000年婆婆到天津,住我三叔家,就在我所在部队的家属院。午间经常探望,婆婆让我把钱给她保管,还托人给我找对象,并经常询问我什么时侯转业回天门。在连队当排长时,我跟随部队参加冬天的拉练,行军一周300公里,我婆婆得知我冬练回来后散着头发到连队找我。2000年婆婆回天门,此后经常问我:“你这兵还紧(一直)当的吧?”主要由我父母照顾到09年去世,我于2004年转业,07年留下了家乡的影像记录并制作成微记录片,在此后的8年里写了很多关于家乡的文字。因为叔叔们在杭州开辟了新的事业,我父母亦在杭州余杭区良渚买房,老屋已成空屋,再回意义不大,加之工作生活忙的很,回天门更是被无限期搁置了……

     熟悉而陌生的鸡叫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在比赛,我收住思绪的野马,缓缓地回到现实里来。充盈耳朵的是脚踩在灌林丛里嘎吱的声音,映入眼帘的是阳光、大树、随处可见的绿植,还有沁入心脾的清香,一切还是那么温情和清新。10多年来,我一直为生活和事业奔波,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无暇顾及老屋。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有时会忆起我的童年,我就会看见故乡的老屋,在顽强屹立等待我归来,想起在老屋的上空,有一方最蓝的天。1568字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1 23: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江汉平原之二:四季
      故乡,我的家乡在湖北中部在江汉平原的一个小村庄,,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河流密布,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我在这块土地上度过了我的童年与少年,那里的四季独具特色。
春天,蓝蓝的天,清澈的湖水,金黄的小麦,绿绿的树;牛正把大半个身子浸在路边的水沟里,悠闲地打着响鼻;在远处的麦田里,有一对农村夫妇正在耕田,男的在前面把犁,女的在后面挥鞭赶牛。村里好多女孩头上长虱子,还有白色的几子(以前这么叫,现在叫头皮屑了),可是那时没有洗发露,甚至连肥皂都没有,对付的方法是拿煤油洗,可谓在贫困的情况下对付虱子的一大发明,还很灵的呢。
      夏天,河边的风景充满生机。一些怕热的孩子小半天泡在水里,当他们露出水面时中,浑身湿漉漉黑黝黝人;走过河边时,经常看见县河边有光着背的人力纤夫正在拉纤;后部印有“汉川”“枣阳”的轮船鸣着汽笛开过,在河里泛起的拍打着岸边,以致正在岸边捶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妇不得不停下来躲一下。晚餐后,几乎每家都会搬出个大竹床,用2条长凳把它支起来,小孩横七竖八地躺在竹床上,炽热的身体已迫不及待地与竹床亲密接触,很是惬意的。大人们则轻轻地在一边摇着扇子,为床上的小孩散热和驱赶蚊子,同时讲述着在遥远的天空里牛郎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天上,距离很近却不能相见,等一年才能在鹊桥上见一次,小孩边望着繁星密布的星空,听着大人们的讲述,慢慢进入了梦乡。
      夏天,能用来解暑的只有水果,不管多么贫困,在农村向来是不缺水果的,如傲(音)瓜、香瓜,可是汽水却是稀罕的东西。记得某个夏天,5岁的我到村里的供销社买了一瓶汽水,营业员把盖打开后,我舍不得喝,因为那时人们都没喝过汽水,营业员叫我别露汽了,我就用手堵住瓶口,快跑了3里路,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喝。奶粉更是稀罕的东西,更是没有的,一次,爹爹(江汉平原叫爷爷为爹爹)从外地回来,带来了一小瓶浓缩的奶水,家里用水稀释让我喝了好长时间。
     秋天,农人们在收获了一年的果实后,开始准备做饭的燃料。那时还没有煤炭更没有天然气,农人们自有农人的办法。在路边一垛堆如小山的草垛前,大人们巧妙地把稻草编成一长条,小孩们用绞子钩在稻草上旋转,边绞边往后退,大人们则不断地添加稻草,叫绞把子,大人们再把已拧在一起的稻草拧成8字状称之为把子。软一些的稻草则用来绞要子,用来捆把子,秋后,家家户户的灶前堆满了把子。
      冬天,小孩们都穿上了新衣新帽,一群10多岁的孩子挨家挨户到各家拜年,一起说“恭喜您郎过年了”,然后收到一根赏烟,全村走下来,能收20多根赏烟。我们几个小孩盼着在外地工作叔叔回家给我们押岁钱,穷叔叔给钢铁工人(5元),富一点的叔叔给大团结(10元),那两年过年时,我们都要把村里最好的摄影师请来,摄下全家福。       1117字

      


我的江汉平原之三:小卖部
      为了养活这一大家20多人,83年,有商业经营头脑的爹爹到离老屋3公里外的集市上,自已动手搭了一个小卖部,位于刘集公社老屋咀村的最“繁华”的街中心,在集体供销社和集体经营的早点店的中间,近90平米,东头的30平米用作经营,中部的30平米用作住,西部的30平米用作会客和厨房,有2个营业窗口,是当时全村的第一家个体户,引人注目,这是我8-19岁时寒暑假度假所在地。
      爹爹管进货,有时到镇上进货,稀缺一些的物品则到天门县城进货。卖汽水、文具、烟酒、调味品、榨菜、海带、粉丝、农药等。因为价格便宜,货物充足,硬是把对面集体所有的供销社卖垮了。那时,村里的人们不富裕,习惯于赊帐,他们总是说等下一季稻子或棉花卖了后还,爹爹不想赊,可是因为来买东西的不少是亲戚和邻居,最后还是赊了,还的在少数。小卖部门口是一个菜市场,我爹爹同时在集体所有的蔬菜交易所,是正式员工,为四邻八乡来这里买卖菜的不识秤的农民把秤算钱,同时收取一些手续费(或占地费)。爹爹的算盘打的特别好,乡亲们都很信任他,在80年代他在交易所一个月就能嫌50元(相当于当时的一个本科生工资),他象棋也下的不错,这是他唯一的休闲方式,有叔叔探亲时就下几次。忙完了交易所后我爹爹又回到了小店经营自己的生意,他用这些钱供几个叔叔上大学、结婚。
      小学到高中的10年暑假,我就从卢市镇上来到这里度假,在忙不开的时侯也参与当营业员。我婆婆(汉江平原叫奶奶叫婆婆)管洗衣做饭,有时也卖商品,她特别宠爱我,不让我洗衣和洗碗,认为这不是男孩该做的事。早上跟我买麻锅盔(类似烧饼,只不过是条形,麻则是指芝麻放的多)和油条,吃法是锅盔包油条,有时还加上油很厚的“包面”(类似饨馄)吃。在小店里吃喝都是顺手就拿,生活质量很高。理发时婆婆都是带着我去,叮嘱理发的熟人理的好一些。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有了商业头脑,上小学的一年,我把自己的小人书攒起来,办起了个小人书摊,摆的书有《特殊身份的警官》《特高科在行动》《保密局的枪声》等,租一本书2分。我同时还卖茶水,一杯水5分,给那些挑着一担谷子到粮站卖粮的人喝,一个夏天竟然赚了30多元。我自己也上其它书摊租书看,在这里看完了香港小说《大唐游侠传》《碧血剑》,最让我着迷的,是《今古传奇》杂志连载的《玉娇龙传》,这部小说后来被李安改编为电影。
      提起“下汉口”,村里的人几乎没有人去过,感觉那是一个很繁华遥远的地方,凭无端的想象,觉得汉口的建筑物应在江边,顶部是尖顶。那一次,我和骑自行车,连接车把和车轮的断裂,我一下子扑在地上。准备到卢市采购货物。到9091年生意已经衰落了,其它小卖部群起效仿,可是爹爹还坚持要让我接他的班把小卖部经营下去。91年秋参军前夕,我到货店辞别,一向感情不外露的爹爹竟然流泪了,为我的远行,更为我不能帮他经营货店。1144字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1 23: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江汉平原之四:县河









      我的家乡,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湖泊星罗棋布,小河更是如蛛网密布,可以说,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村镇,有村镇的地方就有河流,村镇因水而兴,河水滋润了土地上的万物,锻造了村镇的灵魂。
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条河流,它是汉江的支流,在江汉平原中部。它自市中心开始,横贯全市的乡镇村,然后进入邻县,境内全长约50公里、宽约120米、深约5米,河的两侧是依河而筑的民居。河里定时有大型的2层的大型轮渡开过,我会坐它由老屋咀到天门,它掀起的浪惹得在河边洗衣的大姑娘小媳妇纷纷闪躲;后来私营的小型动力机船也参与运营,在寒暑假时我会坐它由老屋咀到卢市初中和以后的高中,在我离开老屋咀去坐机动船时,婆婆经常会到河边送我,还给我带一些油炸的用面粉裹的鱼,等待我下学期末回来;一只浆划的木渡船则把河岸的居民密切地联系成一个整体,我经常坐它往返于我家和爹爹家。有过河赶集卖小菜或者是到对岸上学的人来到河边,恰好船停在对岸,他们就会在河边着嗓子喊:“趟渡——船的,过河喽——”,渡船转过船头,慢慢地划过来了。   
      河里水产丰富,有鱼、虾、螃蟹、甲鱼,还有一种很鲜美的特产叫义和蚶,是这条河里的特产,跟海里的扇贝有些类似,不过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河水很清澈,经常会看见鱼在水里游,如果你到岸边钓鱼,只要水平不是太差,2个小时下来总会有不少的收获;一些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还有驾船用网在河里捕鱼虾,然后就近到集市上卖;还有专门捕甲鱼的,他们都特别有耐心,能凝心静气地在岸边坐上几小时,当河水里有甲鱼游过时,他们手里专用的工具――小铅铊击打甲鱼的背部,把其击晕后,用尼龙绳慢慢拖到岸边,有时一上午也只能捕一个,物以稀为贵,甲鱼的价格也比其他的鱼贵不少,我舅舅就是捕甲鱼能手,不过随着水质的恶化,他也不捕甲鱼20年。
      河水清澈透明,可直接饮用,那时没有自来水,水井也很少,居民做饭用水都是每天在河里挑,回家后倒在缸里用明矾沉淀,一些村民也总是牵水牛来河边饮水,吃水草。逢上大雨时,雨水会把岸上的泥土杂物冲到河里,从上游飘来一些木头和水草等杂物,河水会变得很浑浊,不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淀,河水很快清澈如初。
     这里的孩子们最盼望的事是夏天下河游泳,一些贪玩的男孩在一天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水里,全身在烈日下晒得黝黑,油光可鉴。在吃完晚饭后,游泳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的装备都很简单,一条背心短裤,一个手巾,一块肥皂,不会游泳的还要带一个白色塑胶水壶。不会游的小孩子任由他们在河边嬉水,稍大一些的,由父亲教游泳,这些学游泳的孩子们在岸边来回游,他们用脚背击打水面激起很大的水花,岸边的淤泥也被搅起来了,水变的很浑浊。等学的差不多了,父亲就把孩子往深水区带,突然,孩子呛了两口水,父亲也不会惊慌,只是轻轻托一下,就这样,用不了一个夏天,他们就学会了游泳。一番热身后,一些15岁的半大小伙开始尝试横渡这条120米的河流, 20岁以上的小伙则开始顺流而下或是逆流而上游更远,做一个浪里白条。
      与在城里的泳池被禁锢的感觉不一样,这里有蓝天养眼,和大地河水拥抱,映入眼帘的是参天的树木,沁人心脾的浓郁的绿植芬芳,让人心旷神怡,没有人感到疲劳,也没有人想起游泳有舒展颈椎、削减脂肪、保持体形的功效,他们想的很简单,只是觉得在水里游泳的感觉很快乐。也有不喜欢热闹的,像我,仰躺在水面上,拿脚轻轻地拨动河水不致下沉,看着河水上方的蔚蓝色天空,遥远而湛蓝,几朵宁静安逸的白云悠闲地过,耳边的伙伴喧哗和击水的声音似乎离自己很远,想象自己是一个哲学家,体验着天、地、自已,偶尔有鲫鱼来啄自己的背,感觉痒痒的。
      当太阳快下山时,整个河流都沸腾了,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小时后,父亲开始催促河水的远处在水里的孩子:“玩的时间太长了,该上岸了” 只见远处,贪玩的孩子浮出水面,抹一把脸上的水,向父亲喊:“再游一个来回,行不行?”
小学到高中的整整十一年的暑假,整个八十年代的夏天的晚上,我都是在这条河水里畅游,它见证了我快乐天真的少年学生时代。而今,喧哗和笑声,都消失在家乡的碧波里,一块消失的,还有水的清澈纯净。随着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都市五光十色的霓红灯开始闪烁时,当钢筋水泥的森林开始疯长,这座河不再是从前的河,几次回到家乡,看见这条河水污染越来越厉害,不仅不能饮用,而且不能游泳了。然而在故乡河进里的游泳场景,已藏在我心里。在无数个夏天的晚上,在这个北方城市,我都会想起1000公里之外的故乡的河,在无数个梦乡,我正在水里潜游……  1830字
     
        我的江汉平原之五舌尖
     我的家乡在湖北中部,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河流密布,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我在这块土地上度过了我的童年与少年,到这座北方城市近20年了,回想起家乡多年前过年的情景时,鄂中的年俗真是别具风味。
    一、团聚与压岁钱
    回家团聚是过年的永恒的主题,回家的过年的人越多,似乎说明这家的年过的最热闹,小孩得的压岁钱多少,似乎意味着自己在家族里的被重视程度。
     二、年夜饭与初一午餐
    不管多穷的家庭,都会想法做好年夜饭与初一午餐,可能他们认为年夜饭象征着今年过的富足,初一午餐象征着新年富足,婆媳们是做饭的主角,因为吃年夜饭的人太多,需要准备的菜更多,在大年三十一早,就要开始准备原材料,炸藕夹,切卤海带,忙的没有时间上桌吃饭。
     三、麻糖与翻饺子
   北方的麻糖实际是我们鄂中所称的麻叶子,在鄂中则另有所指。过年前10多天,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开始煮麻糖,拿一口锅不停地煮,里面也不知煮的是大米还是小麦,也不知煮的过程里是否放了蔗糖,煮了好几个小时。由锅里起了一个蓝球大小的团,几个人趁热不停地拉伸扭转,最后冷却后凝固成形状各异的麻糖,麻糖有老麻糖和嫩麻糖之分,嫩麻糖煮的时间短一些,可直接吃,柔韧且粘,老麻糖硬且脆。一部分老麻糖用来做麻叶子。用石臼打糍粑后,切成片如果油炸,是白色的,炸后翘起形似荷叶,我们叫它为荷叶子。翻饺子炸的面的切片颜色是橙色人,然后可把它们储藏在陶制的容器里。还有京果,不知怎么制作的,外面裹的是面粉。遇有客来,便拿出这些食物来招待,叫喝茶。
     四、腌鱼与卤货
    人们把在市场上采购的很多鲜鱼用盐腌制,然后挂起来风干,腌后体积比原来小很多,吃时腥味很大,作为鱼米之乡,并非没新鲜的鱼,可能只是想吃腌鱼的风味。同时还卤海带卤藕,到底是怎么做的,吃的味道怎么用文字形容,我也表达不了。
    五、麻叶子
     麻叶子,是家乡在过年时自制的一种甜食,也是我们鄂中乡村特有的小食品,它呈椭圆形,有些类似孝感麻糖,虽然它的做工没有孝感麻糖精致,也没有华丽的包装,外形粗糙,看起来颇为不起眼,可我依然对它情有独钟。
  那时,刚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生活还不富裕,街上卖零食的很少,家里也没有钱买零食,勤劳智慧的乡亲们就发明了又香又甜的麻叶子。在制作麻叶子时,要熬糖,糖要用文火慢慢的熬,熬好后,撒一把芝麻把锅里,混合均匀,用瓢盛出来,倒在洗好的盆里,用杵一点一点地压平,然后倒扣在案板上,用刀切成10CM见方的椭圆小片,这就是麻叶子。刚切成的麻叶子软软的,等到充分冷却后,就变脆。入口时一股清新的芝麻香扑面而来,还掺杂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有时还在里面放少量的炒米,以防止麻叶子粘在一起,拾一片放在嘴里,顿时满嘴生香,甜在心间。正因为麻叶子既甜又粘,所以在吃前,最好斟一杯茶,不过麻叶子也不能吃多,会上瘾的。
  因为制作麻叶子费时费力,加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市场上的零食开始变的丰富,也有不少商场卖和麻叶子差不多的孝感麻糖,人们很少自己做麻叶子了,10多年前,我参加工作到了北方,家乡自制的麻叶子也在我的生活和记忆里渐渐消失了。但我依然怀念那香脆可口的麻叶子,不仅因为它是家乡的风俗特产,而且因为它是我童年时代过年时的美好记忆。
  六、其他菜
湖北是千湖之省,江汉平原更是物产丰富,几乎所有的物产都适合在这种植与养殖,像鳝鱼,泥鳅,菜苔,还有一个菜,只有家乡天门特有,就是内河海鲜义和蚶,关于义和蚶有个传说。还有粉蒸排骨,把大米粉撒在排骨上,吃起来的味道我用文字形容不了,这在舌尖上的中国二里已有介绍。还有滑鱼,吃起来的味道我用文字形容不了。家乡虽然经济不发达,可好吃的东西真不少,在其他地方真的拿钱也买不到。鄂中年俗,我为之自豪的民俗标签,历久弥新的回忆。1493字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1 23: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江汉平原之六露天电影
    79年时,我正上小学一年级,住在鄂中的天门与汉川交界的一个小村庄,记得那时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大闹天宫》,是在教室的墙头上放映的,因那时的人们看电影较少,人们怎么也想像不到:五颜六色的光投射到墙上,竟会变成有声有色的画面。当电影里的天宫燃烧起来时,墙上看起来一片火海,底下不少的观众惊慌失措,大喊:“着火啦,快救火!”由此可见,那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匮乏。

    不久后,村里发放映一部反映少数民族女英雄抵抗外来入侵的电影《傲蕾。一兰》,影片故事曲折,引人入胜,记得影片的最后是为女英雄加冕,看见她银色的盔甲,我和伙伴们议论,她的盔甲一定是银做的。
小学二年级,我跟着在机械厂上班的父亲转学到卢市镇里,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到县城电影院里看《斯巴达克斯》,里面有起义军与奴隶主作战的战争场面,堪称那时的大片,我被奴隶们顽强的意志和高远的追求所感染。还有一次在县城的露天电影院的方形水泥凳上看的《今夜星光灿烂》,反映了革命战争时军人们英勇的献身与革命的浪漫主义,让我久久回味。
    暑期,我由镇里回到乡下度假,我就和小伙伴们吃完晚饭并洗澡后,我们拿着凳子步行几公里,上邻村看电影。一次看的是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影片《乱世佳人》,虽然这部电影的内容几乎乡里人都看不懂,可村里的小伙伴依然像过盛大的节日一样围着荧幕跳着唱着,也有的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看的津津有味,没有抢占有利地形的的人们,则跑到荧幕的反面看。
    在镇里上初中后,因学校门口就是电影院,放学路过电影院时,总可以看到电影院变幻的海报,记得学校组织看过电影《黄河大侠》等。厂里的职工,则把上电影院看电影当作参加一场盛大的PARTY,在我印象里电影院门口总是十分拥挤,电影院里则全是人,有的观众还在后排站着看,在那里我看过《神秘的大佛》,散场后的街道则像集市,全是人。当天晚上和第二天,厂里的职工们一直在谈论电影的内容,由此可见,那时的电影给人们的影响有多么大。
     88年上高中后,因学业繁忙,我不大看电影了。04年转业到地方后,因休闲方式多元化加之繁忙,看的电影则更少了,一年也看不上一次。可20年前在乡下看电影的情景,还有那个时代的场景,却历历在目。893字
     
       我的江汉平原之七梦客乡音
      来天津已16年了,当了3年公务员,我总在不同场合被熟悉或陌生人问道:“你是哪里人?”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听到这里,我总是不由哑然失笑又有些抵触心理,心里想:“这还用问?当然是天津人。”已在天津娶妻置房,户口本和身份证都明确无误地显示,我是天津人,然而,这样的看法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人们凭借我的外地口音判断:“这个人不是天津人,”所以顺理成章地问:“你是哪里人?”对于熟人来说,更准确地包含你是从哪里来天津的意味,此时,我可不能像三毛一样潇洒地写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无奈之下,只好顺着对方的心理说:“我是湖北人”除非我不讲话,否则,我的每一句话都在佐证:“我是湖北人”或者更准确地表明:“我不是天津人”。
  回到湖北老家,人们都视我为天津人,在天津人,人们又都视我为湖北人,我知道,这样的发问大都是没有下文的,至多是一句让人难负盛名的:“湖北人聪明”,聪明都是相对的,可是,如果是真聪明,就不能当作标鉴贴在脸上,不只是湖北,只要是来自外地,别人会给你并不需要的关注,让你不能承受之重。实际上我们单位这些年来大学毕业、部队转业来了不少原籍不在天津的人,与我不同的是,他们普通话讲的比我好一些,逐渐地,他们外省人的身份淡化弱化了,人们也慢慢地接纳他们为天津人,而我,一直固执地保持着湖北中部省份的口音,尽管天津不同地区的口音也有不小的差距,正是口音泄露了天机。然而这样的口音肯定不属于天津,在天津人湖北人虽然不会有10万,我想也是好几万,像我一样保持浓重乡音的不多,我也想过改变,跟着电视CD练过,可是收效甚微,真是乡音难改啊,甚至我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在外面只要对方说一句话,我能一耳听出是不是天门人。
  上个周末,我带小孩到麦当劳玩,这个麦当劳总有外国人光顾,有一个小孩听我讲的不是天津话,竟然问我:“你是哪个国家的人”问的我惊诧莫名,天啊,我都不是中国人了,我不由地反问她:“你是哪个国家的?”她回答:“我是天津人”,看来,我是要恶练普通话了。1020字
     

      




        我的江汉平原之八微记录片
    在这个北方滨海城市已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想把我的家乡—江汉平原的田园风景搬到荧幕上,这样就能随时一睹家乡美景了,为此我提前买了一个JVC摄像机,等待着。机会终于来了,2007年4月,我从天津回到湖北探亲,我用摄像机在乡间县城田野拍下的100多个零散的片断。可这些片断繁杂且互相没有什么关联,于是我有了另一个构想:把这些片断进行编辑制作一个短片,由此踏上了追逐光影的历程。
     开启我的光影梦,困难远比想象的多。先是找不到JVC自带的储存在一个光盘里的安装软件,找了一个月,才在一个CD包里找到。找到光盘后在装光盘时,问题又来了,家里的光驱坏了,我只好找人借了一个移动光驱,在计算机上装上了编辑软件。在下载用作背景音乐的歌曲时,因家里的计算机又没上网,只好找网通装宽带,装宽带要先装系统,谁知因为我的计算机是98系统的,而光驱又坏了,98系统只能以光驱来装,不能用U盘来装系统。我只好把主机拿到镇上,重装了系统,为了制作后能刻录光盘,我又顺便装了个刻录机。
     随后写了约7000字的制作大纲,制作的硬件设备也具备了,此时制作技术上的短板又凸显了。当我看着说明书开始了编辑时,才知道链接背景音乐、添加字幕等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两项各尝试了一个月才掌握。四周懂这个的人几乎没有,这段时期只能独自忍受这“一个人的光影秀”的孤独。
     尽管一直制约我的微纪录片制作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制作的进程却很缓慢,主要原因是纪录片主题不明确,摄制的片断太多,面对几百个素材不知如何取舍,纪录片的制作依然被无限期搁置。与引形成对照的是,关于微纪录片制作理论却在大跃进。我的设想是:如果说把大量的视频、图片比喻成一个个珍珠,剪辑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再把合适的字幕与配乐加上,这样音乐、画面、文字统一起来,最后辅之以转场、覆叠、滤镜特效,单个的珍珠就成了价值连城的项链,这样就可以全方位表达思想。“理想很完美,现实却很骨感”在我还达不到设定目标时,我不会动工。
    “如果你不给自己一些压力,就不知道自己多优秀”,直到2008年7月12号,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家人跟我说,她把摄像机里我摄的视频全删了,当时我慌了,尽管我已把大部分的视频储存到计算机里。我跟她说:“我今天什么也不干了,就制作纪录片”。我自当天上午10点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2点,终于在7月13日,制作完成了纪录片《江汉平原》初稿,基本上达到了最初为这个微纪录片的一些设想,拿出样片后,我又趁热打铁,经过一周累计长达40小时反复修改,好几个晚上忙到零点,终于在在7月20号完成了39分钟的纪录片《江汉平原》。我在剪辑时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画面上:一望无垠的田野,绿树掩映下的河流,赶牛耕地的夫妇逐一呈现,好一幅优美的江汉平原风景画!整个制作的过程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长途跋涉的行军,当我看到自己费心费力编辑的作品时,比看任何一个好来坞大片的感觉都赏心悦目。
    我把这个纪录片上传到家乡网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点击率过5万,评论过百条,网友评论道:“对家乡有深厚感情的人才能做出这么好的东东,内容很感人”,“费了很多心血,是个珍贵的记录”,“看到赶牛犁田的那对夫妻时,泪在眼睛里打转,仿佛让我看见了父母的影子。真实生动的家乡农村一幕,是我们游子心中最为珍贵的画面。难得,真是难得!感谢分享”。“对于你们这些离开天门很多年的人来说,天门的一草一木都弥足珍贵,是吗?就像我在外地读书一样,特别想念天门的街道、商店、小路、河水等等,那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无论所在的城市多么发达光鲜,心中终有一块净土是天门,记挂”。1452字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梅一梵 | 2015-2-2 1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见图。。。。。
打赏鼓励一下!
新浪博客:梅一梵。QQ:19365863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部头 先赞  图片请用本地上传的方式解决
打赏鼓励一下!
好好学习,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真是大手笔 俺慢慢欣赏 问好{:soso_e160:}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人间烟火 | 2015-2-6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河老师对故乡的一腔热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令我感动!
看了老师的几篇文字,想提一点不一定成熟的看法。我觉得文章单纯的记述,显得单调,缺乏厚度。建议把所掌握的素材重新梳理一下,形成一个或者几个主线,每一个主线就是一个主题,围绕主题组织素材和文字,写出来一定不错。比如第一篇写老屋咀,太简单,中间太繁琐地交代了一些人物经历,就结束了文章。而后面几篇尽管另取标题另成篇目,但是都或多或少也涉及老屋咀。由此,我就想,不如以老屋咀为主题,把相关的东西按一定的主题和层次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比较长篇的散文。
只是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8 20: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烟火 发表于 2015-2-6 15:19
海河老师对故乡的一腔热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令我感动!
看了老师的几篇文字,想提一点不一定成熟的看法。我 ...

谢谢烟火老师的肯定和关注!我这些文章可以看成是一组家乡的回忆录,以前就是分散写的,有的可以独立成篇,用了不少时间,这次是把其汇合在一起,又用了不少时间,你的提议不错,只是那样做时间精力能力都不允许。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8 2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其自然 发表于 2015-2-2 13:13
真是大手笔 俺慢慢欣赏 问好

谢谢鼓励了,这些文章是下了不少功夫!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8 20: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米饭 发表于 2015-2-2 11:57
大部头 先赞  图片请用本地上传的方式解决

等我有时间时一定上传,谢谢老师关注和称赞!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8 2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一梵 发表于 2015-2-2 11:40
看不见图。。。。。

我随后就上传。暂时可到这里看
海河的QQ空间 [http://517152908.qzone.qq.com]
http://user.qzone.qq.com/517152908/2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风 | 2015-2-8 22: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方式记下家乡点点滴滴都是一种安慰,以告慰自己难解的思乡之愁。

海河老师工作之余可以慢慢整理文字,家乡系列会更紧凑更完美。

问好海河~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10 06: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蓝风 发表于 2015-2-8 22:42
任何方式记下家乡点点滴滴都是一种安慰,以告慰自己难解的思乡之愁。

海河老师工作之余可以慢慢整理文字 ...

写作已成为记录,你那么善解意,谢谢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10 06: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秋 发表于 2015-2-8 20:44
湖北,是鱼米之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楼主以满怀深情叙诉了家乡点点滴滴,一句话,家乡真好。{:soso_e17 ...

家乡贫穷落后,谈不上好,现在那里的家乡人不认识或者说没交情
不过以这样的方式怀恋自己的童年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风 | 2015-2-10 2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海河 发表于 2015-2-10 06:56
写作已成为记录,你那么善解意,谢谢

常来论坛,这儿会认识很多朋友。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河北一笑 | 2015-2-10 20: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掌握素材很多,还需要经过梳理取舍。就像一幅风景照,稍微用PS做一下还是可以的。一管之见,见谅。{:soso_e181:}
打赏鼓励一下!
我们走过人生,一如六月沉思的麦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津海河 | 2015-2-13 22: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一笑 发表于 2015-2-10 20:24
掌握素材很多,还需要经过梳理取舍。就像一幅风景照,稍微用PS做一下还是可以的。一管之见,见谅。{:soso_e ...

谢谢您的关注和建议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风 | 2015-2-13 2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河几天没见,晚上好~{:soso_e160:}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夜雪 | 2015-2-14 09: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夜雪 于 2015-2-14 09:59 编辑
天津海河 发表于 2015-2-1 23:21
我的江汉平原之六露天电影
    79年时,我正上小学一年级,住在鄂中的天门与汉川交界的一个小村庄,记得 ...


这文字不易
包含的容量很大,范围很广。一  一  展示,需要慢慢品味。
被老师的热情感动
问好老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