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米饭 于 2015-2-2 11:56 编辑
2008年7月13日制作完成了纪录片《江汉平原》初稿 2013.2.16第二次制作,内容详见:http://bbs.datianme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2681 2015年2月1日再次对39分钟的版本画面和文字进行了重新加工,就是你现在看到的 汉江平原之一老屋咀
汉江平原之一老屋咀
故乡,在江汉平原的一个小村庄,1991年秋,我离开了这里,到一个北方城市参军,如今,已从军队转业的我,和家人一起踏上了返乡的列车。列车,由天津出发到达武昌后,然后转坐开往县城的长途客车,回到了县城现在的家里的第二天坐小客车到乡里姥姥家稍作歇息后,再骑上自行车,奔向30年前住过的村落—净坛乡老屋咀,这是我0-6岁的居住所在地(6-8岁时我父母分家到河对岸另建一屋,我在那边住了2年)。
自行车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上行进,约半个小时后,看见在河边的一侧,有一片树林,密林深处,就是我30年前住过的小村庄,走近老屋,在老屋门前熟悉的条形青石门槛前驻足,在上面不知留下我们多少脚印,木门的正上方是五个字“为人民服务”门的右上角的墙上挂着一个牌,黄色隶书的“军属光荣”清晰可见。仰望初夏的天空,依然和30年前一样,遥远而湛蓝,几朵白云悠闲地过,把我的思绪带到了30年前...... 我的脑海里还刻这样的一幕场景,78年秋后的一天,五叔高考没考上,正在家里用毛笔练小楷,室内带有尘土的方砖上全是练过的纸张,一手好字,成了他以后参军后的资本。86年,他参军到了新疆哈密,现居杭州。5岁的我则领着几个小弟妹打没完没了的“拖板车”,真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次,婆婆让剃头匠把我的眉毛剃掉了,我气的满地打滚。 老屋依然铁将军把门,就在这个门的背后,收藏了我纯真的童年,收藏了我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收藏了一个大家庭的点点滴滴,我是多么希望有人能把门打开,让我进去坐一会儿。一切都像是人间蒸发了:老屋里的人,邻居,三十年前的场景。只有老屋,仍然孤独但高傲顽强地屹立着, 30年前栽的小沙树苗,现在已经能遮住太阳,看不到顶端了,以至我的摄像机拍不下它的全貌,它们,多么像已长大的我们。 老屋,是我的爹爹婆婆在56年反右时,自天门城关下放到这个村子时创建的,至今有50年历史了,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爹爹一直在下决心要回祖产,回到城关(经40年的不懈努力, 93年终于回城关)。我们父亲有6弟兄,最初都是在老屋住,后来都成家立业了,1985年前因参军、上大学、进工厂离开了天门,他们的职业有军警、公务员、民营企业家等,现分布在武汉、天津、北京、杭州、绍兴、深圳、美国等地。 6-8岁(78-80年)时我父母分家到河对岸另建一屋,我在那边住了2年,随我随父亲到卢市镇机械厂上学,85年在我读初二时,我们这举家迁到卢市镇机械厂,91年高中没考上大学,遂决定从军上军校,我婆婆支持,我爹爹反对,他希望我接着货店。93年爹爹婆婆收回因56年反右时没收的房产回到天门市区,大家庭一起建一四层楼房。96年爹爹去世,95-97年我在南京军校时在假期回天门探望,每次临走婆婆都舍不得让我离开。98年至2000年婆婆到天津,住我三叔家,就在我所在部队的家属院。午间经常探望,婆婆让我把钱给她保管,还托人给我找对象,并经常询问我什么时侯转业回天门。在连队当排长时,我跟随部队参加冬天的拉练,行军一周300公里,我婆婆得知我冬练回来后散着头发到连队找我。2000年婆婆回天门,此后经常问我:“你这兵还紧(一直)当的吧?”主要由我父母照顾到09年去世,我于2004年转业,07年留下了家乡的影像记录并制作成微记录片,在此后的8年里写了很多关于家乡的文字。因为叔叔们在杭州开辟了新的事业,我父母亦在杭州余杭区良渚买房,老屋已成空屋,再回意义不大,加之工作生活忙的很,回天门更是被无限期搁置了…… 熟悉而陌生的鸡叫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在比赛,我收住思绪的野马,缓缓地回到现实里来。充盈耳朵的是脚踩在灌林丛里嘎吱的声音,映入眼帘的是阳光、大树、随处可见的绿植,还有沁入心脾的清香,一切还是那么温情和清新。10多年来,我一直为生活和事业奔波,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无暇顾及老屋。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有时会忆起我的童年,我就会看见故乡的老屋,在顽强屹立等待我归来,想起在老屋的上空,有一方最蓝的天。156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