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房东 于 2018-1-2 18:17 编辑
诗意盎然话春节 文 / 房东 《庄子·外篇·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真的如此,还没顾上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脚步声就响到了年尾。看街道流淌的人群,数年味渐浓的日子,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怀。提起过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确,过年是中国人的情节,仿佛千缠万绕的中国结,让人难以释怀。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过年”实际就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农历的岁首,也就是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也是永远的精神支柱。从古到今,许多文人骚客为此挥毫泼墨,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深得宋神宗的赏识,并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在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真是春风得意心情佳。同年春节,他看到人们喜迎新春的热闹场面后即景赋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说时代相隔近千年之遥,可透过浓浓的诗意,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画卷,同时也感受到古人度岁的喜庆氛围。唐朝诗人刘长卿就不一样了,他是个贬官。适逢新年,却身处他乡,不能回家过年和亲人团聚,那种伤感悲戚之情不言而喻。正如诗中所写:“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他不能还乡与亲人共度新岁元日,这种惆怅和思念的情感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可谓写足了“年味”,如诗作所述:“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应该是达旦不眠,欢聚守岁,叙旧话新的场面,而他却游子在外,身居客舍,寒灯只影,孤独凄苦,如此意境多么让人心酸,他把这种两地相思和家人不能团圆的情感,用诗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以上三位诗人,从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角度,所做的诗截然不同,但反映的却是相同的问题,即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说,“春节是情感释放和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载体”。更确切的说,它是朴素的农耕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譬如:应时、守则、和谐。春节和许多节日一样,它的背后无不体现国人追求和谐的良好愿望。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还有家庭团结,邻里和谐,社会和谐。当然还体现国人的文化品格,如: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尚德守法等。从古到今,春节的习俗是很丰富的。春节虽然是正月初一,但有关春节的活动实际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小年就开始,打扫房屋、洗衣洗被洗头沐浴、准备年节的食物用具,贴窗花、贴福字、门神、对联等等,所有除旧布新的活动都是为了“欢度春节”。《诗·豳风·七月》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还有:“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飧,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已初步反映了岁时的雏形。明朝叶顒的《已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天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这首诗就充分描写了春节祥和的景象,以及喜庆春节的氛围。在“春节”的整个过程中,大年夜就是除夕之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要守岁,守岁也称熬年。古时候的熬年是为长者守岁,目的就是“辞旧岁”。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延长父母的寿命,后来就发展成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共同守岁。当新年一到,鞭炮齐鸣,迎新年的活动就进入高潮,焚香致礼,敬天地,敬祖宗,跪拜长辈,亲友互敬恭祝新春,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等等。民间的守岁气氛是如此热烈,同样宫苑守岁也一样。唐李世民的《守岁》这样描述:“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此诗以守岁为主题,描述了宫苑守岁的热闹场面,体现了举国欢庆,共度良宵,喜迎新春的欢庆景象。看来,古人过春节是非常隆重的。但也有一些特别的,如明朝文征明的诗《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謁,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说实在的,这样的拜年方式只是一个空虚的礼节罢了,没有实际意义,只能是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人情味越来越淡。人与人的感情需要沟通,也需要维系。春节的相聚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陌生变成熟稔,使冷淡变成亲近,使亲情更加深厚。像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东坡的《守岁》就不同凡响,“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首诗把守岁的情景写得非常逼真,表达人们对新年的强烈期盼,守岁有理,但更应珍惜将逝的时光。表达作者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有奋发向上的意味,旨在勉励要惜时如金,抓住时间实现抱负。这首诗的意义对今人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有着榜样的力量,让人受到鼓舞。 谈起过年,常常会勾起儿时的回忆。记得在幼稚的年代,整天盼望过年,对过年有极强的期待欲。想穿新衣服就盼望过年,想吃肉就盼望过年,想放炮就盼望过年,心里啄么着若能天天过年该多好啊。有一年大年初一,家里来了一位父亲的旧友,他看了我的通知书后觉得我学的不错就逗我说,学的这么好,问你个问题能答出来吗?我非常骄傲地回答,能。他问我年的来历是啥?而我一下懵住了,还真是不懂。可我灵机一动说:“年就是吃肉,穿新衣服,放鞭炮呗”,惹得所有人哈哈大笑。后来因故打断,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一下搁置多年。后来,大一点才知道关于年的好多传说。其中有一种最引人入胜的说法是,“年”是古时候的一种怪兽,能给人带来厄运。头长触角,异常凶猛。常年居住深海,每当除夕才上岸。年以来,树木凋敝,寸草不生,常危害人畜。于是,人们在除夕这天就拖家带口逃离以躲避伤害。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光、怕红、怕响声。因此,每到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来驱赶年兽。年兽一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因此就有了穿新、吃好、放鞭、贴红对联的习俗,过年也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一直到深夜。目的就是等待年兽离去,保佑平安。守岁这个风俗习惯,既是怀念留恋过往岁月,又是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 无论是春节也好过年也罢,总免不了吃喝玩乐。吃在过年,任何美味佳肴都比不上那种大团圆式的年夜饭,那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大餐。既有祖辈们看到儿孙满堂的那种满足与喜悦,又有晚辈们急切拿到压岁钱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神情。还有大人们天南海北自由地畅谈,各抒情怀的和谐氛围。吃在过年,吃个热气腾腾,吃个团团圆圆,吃个幸福美满。喝在过年,再香的酒也没过年的酒醇。过年的酒,是用亲情作原料用爱酿制而成的,喝着亲切,喝着滋润,喝着痛快,喝个淋淋尽致,喝个阖家欢乐。玩在过年,欢欢喜喜开开心心过大年,是彻底的放松和自由。小孩子堆雪人,滚雪球,放鞭炮。大人们唠嗑,搓麻,看春晚。挽起袖筒,系上围裙,玩玩厨艺,烧几道大菜,煲一锅汤,,让亲情像美味佳肴一样更香浓。让快乐那充满休闲的空间,尽情享受家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乐在过年,守岁之后,年兽已走,冬梅绽放,新春即到,皆大欢喜,乐就乐个开怀。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庆祝新年的形式也有变化,但过年的意义从未消减过。过年是国人最为虔诚最为信奉的节日,更是国人的精神家园。因此,无论为官、经商、求学、做工,忙与闲,远与近,春节总得回家团圆。春节能使人们身心放松,思想得到更好的沟通,又是一种情感的聚会。春节是阶段性人生的形式,是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的一段归纳与总结。时光匆匆,年复一年,无论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郁闷,都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资本。倘若成功了,幸福并快乐着,别忘了过年时让亲朋好友与你分享。失败了,痛苦并郁闷着,也别忘了过年时让亲朋好友为你分担。春节不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内在的魅力和向心力,它能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使春节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和不能忘怀的文化符号。春节就像人生的驿站,为生活,为命运,为理想,劳碌疲惫不堪的时候,需停下来加换粮草修养整顿,为新的一年储备力量。让我们在诗意盎然中喜迎新年,续写春天的故事。苏轼的《赠刘景文》写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希望所有的人能像这首诗所表到的内涵一样,在新的一年里,珍惜美好时光,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创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