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一种自满自足的喜悦中,我未丧失远大的使命感,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没有把人生之船长时间停泊在某个温馨的港湾。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 这个时候,最让我牵心动肺的一个刊物——《数学通报》。它由中国数学会和北师大主办,中等数学教育专业性刊物。以提高中等学校数学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和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为宗旨,发表具有相当学术价值或创造性的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数学教育的进展和动向,介绍数学新分支、新思想和新方法。 看着这些耀眼夺目的文字,我常常想将完成的稿件投寄它,却是一阵阵忐忑不安,投而生畏。但我从来有信心,除了无力回天的大形势外,别的事,下决心做都有希望。毕竟我有我的经历与特点,实际上还受到过许多照拂,一旦行动起来马上就势如破竹。有一天,我终于咬着牙做出了攻克这个堡垒的决定。 无须避讳,出于“更上一层楼”的火热心愿,出于自幼养成的富于挑战精神,要挑战权威刊物。虽然有了“功底”,虽然早已完全习惯于对一切刊物的用稿特点和走向进行分析,虽然常常胜任地或勉力地向许多刊物投稿并大部分发表,而要攻克眼前这个堡垒,犹如苍茫大海行船,蓦然发现,胆识源于心劲。 但不是说要攻克它就能攻克它,这我是清楚的。起码要像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样,先行的一步就是要悉心研究这个刊物,研究它的用稿特点、偏爱。然后冲着其特点、偏爱,钻研撰稿,发表的概率会大一些。为此,对《数学通报》这个权威刊物,我更是要用很长时间、花大气力来研究它。我完全不记得当时废寝忘食般地研读了它的多少本往期刊物,为什么必须研读这些刊物,但记得我做到了感冒发烧在研读,乐以忘忧,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偶有所感,如同得了奖中了彩一样地欢喜;研读每一篇文章就要把它与许多相类似的文章联系起来,想悟出点什么…… 5 我算摸准了《数学通报》的用稿特点。从几何方面下手,试图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去探索,终于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记不清了,自我感觉具有新颖、实用之特点,还数易其稿,以为投寄《数学通报》编辑会刮目相看,发表也有希望,却是杳无音信。虽然收发员送信来办公室时,我总是伸长脖子。可是,一次又一次,我未见到编辑部的回信,望眼欲穿。其实这本应是一种生活的滋味,有欢欣鼓舞就有失落消沉,就如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即使一遇就准——也仍然黄河九曲,风波连天。 但我陷入了失落的困惑之中,寂寞、灰心,就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一蹶不振。 但我一蹶不振了不久,又重振旗鼓,决定调转方向,从代数方面入手。 正是暑假,我放弃了所有的杂事,一心攻克眼前这个堡垒,却没有任何进展,有点儿沮丧。 但我绝不放弃,仍在苦思冥想代数的方方面面。 从反反复复的揣摸之中我蓦地发觉,在这样的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选题除了新颖、实用,还得加上“重要”。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便从中等数学中顶重要的“方程”入手,看有什么“重要”文章可作。终于冥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题——“构造方程解非方程问题”这样一个比较理想的选题,撰稿虽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我还是像往日一样,精心陈述,反复推敲,权衡各种不同表达方式和利弊。可以说,我在这时候就显露出了自己的特点:对每一篇文章都要精修细改,做到要言不繁,切中要害。 6 我并没有轻松下来,状态还是异常紧张。因为我要汲取上篇的经验教训,稿件就没有立即寄出,打电话向外地一位前辈简单地介绍了文章的大概而讨教。前辈很有学问,很教授,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相比显然不同。他不吝赐教,言简意骇,内容丰富,对于一个急于得到真经的我,字字珠玑,字字甘霖。他的教益里包含着专家的成分,我必须好好听取。最后他开宗明义地说我这篇文章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新意。话语里无不包含着他认为我在《数学通报》这样的权威刊物发表这篇文章几乎无可能性的暗示。我却是想不到他会这样说。 是的,“构造方程解非方程问题”这样的文章或许有人写过并发表了,可我认为,有些东西,你早已研究过,或别人早已研究过,便以为大家都明白了。但要寻根究底问一问,从深度、广度或一个“奇葩”的角度出发,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值得探究,也许会有新收获。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成题变式”、“定理的推论”和“旧题新解”等。我的这篇文章不仅在于它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给读者提供了几种新颖的构造方程的思想和方法,而且在于它的构造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它时时给读者以惊喜,会令他们一蹦三尺,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出于对前辈的尊敬,也是因为电话里一时三刻说不清楚,我没有做任何辩解。关键是自幼受到的教育训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起作用了。 再三斟酌,决定将这篇文章投寄《数学通报》,拖着病体走到邮局投寄稿件的。因为几个月来紧张的查阅资料、思考,已经疲惫不堪,生病是免不了的。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似雨似雪从堂堂的《数学通报》这一高高的天空飘落下来了,时间是1993年11月。 一个初出茅庐没几年的数学人,撰写了一篇并不那么高深莫测的论文,就一举发表在一本权威数学杂志上。心里不由得冒出了毛主席的两句诗: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 感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了。脸上漾起了平日难以见到的笑容…… 的确,似星星跟着月亮沾光,我也因在《数学通报》这个大影响刊物上发表论文成了响当当的“名人”。有人上门,不是请教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论文,而是要我向某刊物推荐发表他的论文,以为我不仅学术水平高,还有话语权,说话有人听。更有甚者,有人急于评上高级职称,叫我给他写论文发表,或在发表的文章中署上他的名。这无异于沽名钓誉、强取豪夺,我心里不是个滋味,心乱如麻的。最后的应对办法是,没有一一回绝,及至我有闲功夫时还是给一些人帮忙。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作“心太软”,我就是这个问题,为别人好却为难了自己。看着别人因我的付出名誉地位接踵而至,而我却是个两世旁人,连想的份都没有。 7 这是一篇非同凡响的重头文章,自然,在《数学通报》上发发表后,对我鼓励祝贺的声音不绝于耳。 一位前辈了解了我发表这篇论文的前前后后,他说:“从这里显出了你那透彻、犀利的目光,也表现了你那穷追不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不用说,我那位外地的前辈从杂志上也看到了我发表的论文,他打来电话说了许多祝贺和鼓励的话,最后一句:“某某,厉害!”可是,内中的苦、辣、酸,却外人莫知。向来守口如瓶的我,也是累了,也是太繁了,偶然也吐露真言。那时候我多么年轻,多么年轻啊!年轻的时候得干点事情,无事的青春还不如磨难的青春值得一活一说。但再苦、再辣、再累,我心里还是甜的。现在说起这些来笑得肚皮痛,笑后也许会噙着两滴无奈的眼泪。多少年来,有谁理解和知道我那昂贵的付出呢? 也有许多数学界的同仁很感兴趣地向我了解撰写数学论文的秘诀。我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夸夸其谈地让人捉摸不定,就简单地说那是硬着头皮想出来的。因为这不是写科幻小说,对宇宙的遐想,像一个自由无碍的精灵,在现实与秒曼的幻境间尽情飞舞穿梭。就拿我在《数学通报》发表的这篇文章来说,从选题到投稿,我差不多硬着头皮想了三个月。不仅仅我是这样迈向成功的,无数阅尽沧桑的自我奋斗者的成功之路启示天下寒门子弟:这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要成功全靠自己;奋斗未必成功,但懒惰与苟且,结果必定失败;有天赋者很多,能成功者寥寥,究其原因,无外乎总是自我放弃。 于我来说,对于数学的一种感情和守卫意识,会使我在数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道路在某种意义上的独立性,会使我在今后更加珍视个人的经验和感受。但我还是要有意识地向别人学习,尊重别人的经验和感受。于是,我并没有常常沉思在自己的成功喜悦中,而是郑重地追思起当年为数学发展献身的数学家们,他们的信念和精神都是值得今天的人们继承的。如今我要做的事还很多,不想多去打扰别人也不想让别人打扰自己。只求得宁静,此外的一切我都无所谓了。不希望因人们巧妙的言辞、表情而流露对我的嘲弄致我情绪有波动。这种损伤我心神的波动绝非是有价有值的东西所能补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