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04
婚礼倒计时第二天。执事和帮忙的亲邻都来到四弟家,主要进行彩蓬搭建、酒席菜肴烹制及夜间的庆贺活动。离正式婚礼虽然还有一整天时间,但在农村的婚事中仍是最后准备和热闹非凡的一天。这是城里婚庆活动不曾有过和难以享受的乐趣,今日适逢元旦放假,在外工作的、上学的,无论远近,凡是能来的,都会凑到一起,好一番欢天喜地的景像。
我和妻子是早上从西安驱车回村的。由于重度雾霾,视线不佳,只能缓慢行驶,到四弟家已是上午十时多了。下车后,就听到高音喇叭播放着欢快的现代流行音乐,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喜庆气氛中;向东望去,龙头彩门和四、五十米长的婚礼彩蓬已搭好,蓬下人头攒动。小如、小卯、忠蛇几个兄弟都在门口,热情地走上前来,与我和他们的嫂子打招呼。寒喧过后,我同熟人乡党一一握手敬烟,然后观看婚礼彩蓬布置情况。二弟小如告诉我,咱这一套彩蓬共14间,七点多钟开始搭建,不到九点就搭好了。我看到红彤彤的彩蓬,落落大方,格外耀眼;蓬内张灯结彩,横幅吉语悬掛四方;水泥地面干净整洁,敞亮舒心,既高兴又叹息,不禁暗自感慨:街道和婚蓬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美中不足的是深冬腊月过亊,室外寒冷,只能委屈亲朋在此聚餐。四弟忠蛇说,婚礼舞台要等明天娶亲的车回来后才能搭成,原准备搭在东头里边,但那里附近家中有老人,不能吵闹,所以咱搭在西头门口,噪音能小一些。我觉得做得对,照顾邻里关系是应该的。回过头,看到蓬中贴着两大张红纸,写的是《执事名单》,我当即掏出手机拍了下来。现实录于此,以示纪念:
总管贾选民;策划崔军生、崔亚民;帐桌崔延林、罗天民、崔安顺、崔佑生、崔天多;接待处郭辛卯、贾军良、熊军选、贾梦奇;车队总指挥崔喜良;总顾问崔建威;服务组总负责闫天平、贾军建。
另一张红纸上写着:
总厨师杜建舟;副厨郭崇禄、崔维善、崔爱普、崔文龙、崔增民;后勤总负责张亚梅;电工崔育生;传人崔维生、崔存亚;餐车组崔建明、崔忠孝、崔军善、罗正、崔朝峰、崔鹏启、崔佑善、闫鹏真;下汤组郭建康、邢会省、崔铁水、崔东善、崔忠允、崔广涛;打醋坛崔福庆;摄像崔佑章;司仪候乃群;下面组雷淑杰、李艳平、雷小变、王巧莉、梁彩侠;洗碗组韩会玲、王芳英、苑玉琴、李芳美、陈家英;烩汤组肖小侠、纪培英、高芳侠等,参与招待共120余人。
这些人中有十多个我都熟悉,有的是发小好友,有的是邻居、同学,有的年轻时共过事,看到他们的名字都很亲切,想到这两天可以和他们见面,心里更是高兴。这时,婚蓬门口负责接待的几个人已开始工作。他们在桌面上放着一个盛满香烟的盘子,一人记着客人的名字和坐席人数,一人给客人递香烟,并叮咛客人眀天开席的时间,热情周到,其乐融融。三弟小卯对我说: “接待亲朋,要到明天上午十二时才可结束,开席人数到时也就统计出来了。”我同崔延林、罗天民等人打过招呼,便向四弟大门院子走去。
05
四弟家是典型的现代关中民居,楼房为三间两层,坐北朝南。楼前西边盖有两间平房,一间为厨房,一间为火炕;东边便是院子。临街建有大门楼和围墙,门额镶嵌着瓷砖烧制的“宁静致远”牌匾。现在门头上掛着两盏大红灯笼,门柱两侧贴着大副红对联:“金龙彩凤配佳偶,崔豪杜茜结良缘”, 横额“龙凤呈祥”。一人高的拱型花带置于大门中央,门西侧放着一墩子礼花炮和盘成直径一米多的整装鞭炮;东侧矗立着新郎新娘的大幅彩照,两撮谷草搭裹着红包袱,靠立在大门两侧。对此,我心生好奇:牛东十里八乡已多年不种植谷子,何来此物?询问之后得知,这是租赁青器酒具时商家准备的。精心装扮后的大门楼连结着婚蓬,显得格外气派和华丽。
走进大门后,老伴便在四弟陪同下直奔二楼,要去参观新房。我驻足观看,院子有四、五个锅灶全都炉火正旺,气烟氤氲,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醇厚的浓香;男女执事切菜的炖肉的、烧油的、下面的、绘臊子汤的,忙做一团,进出只能侧身而过。案板上剁肉切菜,当当当当,响声不断;锅灶旁鼓风机,呜呜呜呜,震耳发聩,加上门外的现代音乐,各种声响自然地汇合在一起,演奏出无需排练的迎亲交响曲。楼房正中悬挂着“恭贺崔忠蛇先生雷轩婷女士为令郎新婚之喜” 的横幅,楼上楼下的房门都掛着红灯笼,贴着大红双喜剪字和红对联。楼上楹联写着“一世良缘同天地,百年佳偶共天长——幸福美滿”;楼下写着“成婚事两姓同喜,结秦晋六亲恭贺——喜结良缘”。 五颜六色的彩条,从楼顶层交织而下,使农家小院变成花的海洋。西边平房的门开着,一扭头看见我们门宗的四娘坐在炕上,我急跨两步走到炕前问侯。四娘是我家族中的唯一老人,年近八旬,今天作为长辈在此坐“阵”。 这也是农村过事的风俗之一,老人坐在炕上,随时传授礼节礼仪,有時还要调解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纠纷。我和四娘说了几句贴心的话,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06
婚事的庆祝活动是晩饭后开始的。村中有两支文艺队伍,一支是“ 户县牛东曲子社”, 主要由老年人组成, 最年轻的也已六十好几。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人是本村老艺人刘永盛。刘老先生虽已去世,但“ 曲子社” 仍很活跃, 每个周六下午排练雷打不动,村民婚丧嫁娶, 凡有邀请都会无偿到场义演,很受群众欢迎。一支是由崔逢时领导的“ 中牛村文艺表演队”, 成员有十几个年轻媳妇, 表演现代舞蹈和流行曲。崔逢时虽已六十出头,但酷爱音乐, 自购音响设备, 学会几十首时尚歌曲, 几乎每天组织表演队排练节目,成为村中一大靓点。谁家有了喜事,表演队便主动联系,上门义务服务,众人有口皆碑。
有人提议曲子、歌舞一起上,更显热闹。四弟考虑到眼下天寒地冻,夜间气温已低至零下四、五度,老年人多有不便,托人谢绝了“曲子社”, 答应了表演队的请求。夜幕降临,崔逢时带领的文艺表演队在婚蓬西头掛了一块印有“中牛村文艺表演队”字样的彩色底幕,稍做准备就开演了。闻讯赶来的乡亲和手头活路不多的执事们都抢占着坐位,把小舞台围了几个圈。兄弟们送上茶水、香烟和瓜籽盘子,以示优待。大家端着茶杯、抽着香烟、嗑着瓜籽,享受着音乐和舞蹈,就像旧时大户人家唱堂会一样热闹。表演队节目丰富多采,以现代舞、民族舞为主,她们身着绚丽的服装,动作整齐,演出认真,获得阵阵掌声。仁兄贾选民指着前排正在表演的一位女子告诉我,这是他儿子稳强的媳妇,自从成立了表演队,儿媳妇就忙个不停,经常自己先在网上学舞蹈,然后再教别人,现在越学越多,跳得越来越好。我点头称赞说:“这是好事,应该大力支持。”舞蹈间隙,崔逢时和两个女演员穿插唱歌,有独唱,有二人唱,多数是大家熟悉的老歌,也有《中国梦》之类的新歌,每首都专心致志,声情并茂,唱完后都是一片欢呼。
我被现场的热烈气氛深深感染,心想一个寒冬的街道,在一帮村民的演绎下能够出现如此亢奋的舞台效果,可见群众文艺有其厚重的土壤。这时,选民兄提议我上台唱一段,几个兄弟也都再三鼓励。我不好推辞,选民兄就借机拿过话筒站在台上报幕。我给乡亲们躹躬致意后说,侄子结婚,心里高兴,表演队的精彩节目勾起我对年轻时排戏唱戏经历的回忆,就给大家唱一曲眉户吧。台下就有人喊,唱“来延安!”、“来延安” !这是四十多年前村里排演的眉户剧《加钢》的唱段,我那时十八岁,唱这本戏在牛东周边小有名气。多年后乡亲们见到我,都会提起这件事。我清理了一下嗓子,就大声唱到:“来延安是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广阔天地展翅飞翔……”我一边唱,大家一边热烈鼓掌,呼喊声此起彼伏。唱完这一段,仍有不少人喊“再来一段” !我就又唱了几句秦腔《血泪仇》选段,直到大气接不上来了,才在一片笑声中收场。表演队的年轻人受到鼓舞,跳得更加起劲,气温越来越低,但舞台上浓烈的热度始终不减。……歌舞表演结束后,四弟很高兴,安排执事给表演队下“摆汤面”, 感谢她们的精彩演岀。
07
迎娶新娘是婚事的中心环节,出发时间定在2日早上八点半。八点前执事和迎亲人员都要准时到达四弟家,吃过“摆汤面”, 就要做好车辆编队、礼品携带、鞭炮运载、摄像遂行、清点人员等准备工作。这些年农村娶亲用高档轿车之风已愈演愈烈,四弟的哥们弄来“奔驰” 做头车,选的车牌还是“000”,“ 宝马”、“ 奥迪” 等13辆清一色黑轿车,摄像用的“霸道” 车,牌子“888” 。我和外甥杨晋勇等人的车只能跟随车队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村中娶亲用的是牛拉车,车轱辘还是木制的;六十至七十年代用的是马拉车,车轮已换成轴承橡胶轮胎;八十年代后偶尔有轿车娶亲,都会相传数十里;新世纪以来娶亲的车辆档次逐年提高,人们也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我心里琢磨,四弟如能用自家的四轮货运车,为孩子娶亲,可能也会收到一鸣惊人、称心如意的效果。可惜这是痴人梦想、电视剧里的东西!这时,车队总指挥崔喜良不断地穿前跑后,挥手调动,叮咛车位排次,并让人给每辆车系上红布条和彩色气球,时辰一到,保证准时岀发。
侄儿豪豪今日特别帅气,穿着藏蓝色的西装胸带大红花,手中捧着一束鲜花,在一帮男同学的簇拥下已到楼房客厅。司仪侯乃群站在祖先祭桌旁,指挥着老四两口、新郎和我们娶亲的长辈燃烛、敬香、三躹躬后,大家分别携带礼品准备登车。娶亲礼沿袭着旧俗又不断翻新花样,主要有:七个雪白的大馒头、八个油栓枣糕、两束用红线绳捆扎的麻丝、四条簕骨大肉、一双红筷子两端用红毛线系着两壶“担活酒”、 两根喜莲等六种大礼。“两束麻”是何用意我不懂,村中说法不一,后经请教资深军旅史学作家李西堂先生,方知古之百姓着麻布,麻为纺织材料,代表衣物不乏,就像谷子代表食物充足一样。还有四样干礼:6年西凤酒两瓶、“德懋功”点心两盒、“老婆饼” 两盒、“沙琪玛” 两盒,为新娘父母送上双份礼,为叔伯各送一份礼。还要带上祭祖敬爷的礼品,包括一个肉盒子、香蕉苹果橘子柚子等四样水礼、香蜡纸表和三封给新娘家先祖的帖书。给新娘带上出门的物品,也叫“小四色”礼,就是红盖头、红手套、鞋袜和化妆品。这些礼品由小如、小卯、忠利、丹丹等娶亲者和豪豪的同学分别携带,专人负责,确保完好无损地送到新娘家中。在农村婚事中,这些都是细小而很重要的事,不能有半点闪失和马虎。我被安排为娶亲领队,车上还放了两盘鞭炮和两墩花炮,载着两个小伙子当放炮手。
娶亲车队在雾霾中缓慢行驶,出牛东教育路经西户公路上了7号路,直抵新娘家化西村。新娘家门口也掛着大红灯笼,贴着红对联,但大门紧紧关闭。两个放鞭炮的小伙子下车后,扛起花炮就冲到新娘家门前,噼里啪啦放了一通鞭炮。豪豪和七、八个小伙就在门前边叫边挤边递红包,几分钟后门终于开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带来的供品摆放在新娘家的神位桌上,便燃烛焚香三躹躬。二弟小如持帖书向神位作揖,尓后递交给站在一旁的新娘大伯,重复三次,三代祖先的帖书就算送到了。随后经过招待接亲人员、新娘告别父母、新郎抱新娘上车等环节,女方送亲的五十余人都上了车,陪嫁物品也都装载妥帖,两个小伙再次放了一通鞭炮,婚车队伍便浩浩荡荡驶出了化西村。
08
娶亲车队讲究不走“回头路”,车队便向南上了环山旅游路,经9号路返回。途中按风俗还要“耍媳妇”,只见行驶的车队忽然停在道边,一帮小伙大声喊着“车没油了!”“车没油了!”有人便故意向新娘报告刁难。豪豪知道这是同学在“闹事”,急忙给新娘解围,磨蹭了几分钟,让崔林栋、崔林璞兄妹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香烟饮料发给他们。同时也给每个司机送了一包“芙蓉王” 香烟和一听“红牛” 饮料,表示对驾车娶亲的谢意。“贿赂”一番之后,方才继续前行。
婚车到了家门口,一街两行看热闹的乡亲已将街道围得水泄不通。四弟两口子已被专人化妆,四弟头戴咖啡色牛仔帽,顶上系着一朵大红花,脖子搭着鲜红的围巾,脸上涂着红,像一位瑞士骑手;弟媳妇轩婷扎着两个小辩,酷似“善财童子” 一般,引得众人哄笑。两人不断同刚下车的新亲客人打着招呼,与新娘的父母握手寒喧。司仪侯乃群站在头车前,指挥燃放礼花和鞭炮,尔后让新郞给“报车客”、“ 送亲客”分别三鞠躬,娶亲女眷端来茶水和红包,请她们下车入坐。崔福庆一手夹着烧红的铁犁铧,一手拿着醋瓶子,口中念念有词,左三圈右三圈绕着婚车跑,边跑边将食醋浇到铁犁铧上,食醋霎时被气化,村民唤作“打醋坛”,实则是由古人消毒祛病的方法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礼仪,意在为新娘下轿的环境消消毒,以保百病不染。福庆已是六十四、五岁的人了,体形瘦小,长了个“娃娃脸”,显得年轻许多,但跑了几圈也是上气不接下气。这时,有人开玩笑地喊了一声:“来!给小伙子加个油!”大家就鼓掌呐喊,福庆跑得更快了。经过这些程序,新郎才上前抱新娘下车。大门口设有天地神位,上书“供俸天地君亲师之位”, 也有香蜡果盘。司仪主持拜天地后,新郎新娘在现代礼花和旧时撒扬核桃枣的交织礼仪中走进门。旧时礼俗,此时要撒七个核桃八个栆,曰:“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
新郎新娘走进客厅,司仪主持一对新人拜高堂和夫妻对拜。仪式结束后,新郎便牵着新娘的手,在伴郎伴娘和同学们陪同下进入洞房。这时还有一些俗礼,如新郎脚踏床的四个角,名曰“踩四角”; 揭盖头,现在演变为盖头取下后合影留念,在视频中大喊“我们结婚啦!”还有端洗手水,由家族中晚辈小孩给新娘子端来一盆水,盆上放根葱,寓意“清(青)白如葱”,新娘净手后随即发给小孩红包;接着吃连心面,长长的“摆汤面”, 新人各吃一端,越吃越近,旁人打趣,嬉闹一团。
与此同时,街道的婚蓬内正在紧张地接待新亲和从各地赶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八人一桌几个涼菜一瓶酒,接着就是“摆汤面”, 一直忙活到正午时。这是农村婚礼与城里婚宴最大的不同,“摆汤面” 吃过后,亲友聊天,或在村中游逛,热闹的婚礼和“座席”一点多钟才开始呢!
09
婚礼仪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很简单的,一般是大总管宣布“开席” 后, 酒席中间新郎带着新娘向大家行见面礼,并逐桌敬酒,长辈或舅姑等主要亲戚有红包,放在执事伸来的盘中就OK了。后来引进了城里结婚典礼,显得热闹,也丰富了婚礼的内容。豪豪的婚礼照样遵循着目前流行的这种古今穿越、中西结合、城乡融汇的庆典模式。
大总管选民兄手拿话筒首先出场。他以纯正的方言、洪亮的嗓音致词,主要讲婚事的时间、地点、男女主人姓甚名谁;代表主人对乡党、亲朋“在年关到来之际,顶风冒寒,不辞辛劳,参加婚礼”表示感谢;对因人多事大招待恐有不周深表歉意;尔后请出婚礼主持人侯乃群。在热烈的掌声和强劲的音乐声中,选民兄退场,侯乃群登台。乃群过去是我们村文艺骨干,后来以说唱为特长在兰州发展多年,颇有名望。近年回本县在文化馆就职,兼任民间婚礼司仪,艺德双馨,很受百姓欢迎。今天乃群西装革履,扎着领带,留有时尚平头,以标准普通话和地道乡音,偶尓穿插陕北腔主持这场婚庆大典。乃群站在台中央热情洋溢地讲了一番关于爱情传说的开场白,词汇丰满,语速像打连珠炮,获得全场热烈掌声。接着就宣布“新郎崔豪先生、新娘杜茜女士闪亮登场,鸣炮!”鞭炮便在台后震天响起。
新郎崔豪手捧鲜花,精神抖数。新娘杜茜右手提着婚纱礼服一角,左手挽着新郎的右臂,按照男左女右的排列,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缓慢地通过红地毯走上舞台。台前安放的电子礼花喷射而岀,绽放成弧形光环,像繁星照耀。司仪对新郎新娘赞不绝口,直说得新郎心花怒放,新娘含羞掩面,场上场下欢天喜地,才进行下一个仪程——“请村长证婚!”“村长” 是村民对村委会主任的传统称谓。尽管《村民组织法》规定对村委会负责人称“主任”,但老百姓不习惯,认为称“村长” 才是对领导的尊重。村长崔军生四十多岁,穿着一件油黑发亮的皮外套,意气风发。他上台后没有宣读结婚证书,而是接过话筒讲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贺辞:“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一家有喜事,全村喜洋洋!”并对新人提岀期望和要求,讲完后照样是满场掌声。他正准备将话筒递给主持人,忽然一想不对,还有正话没说,遂又转身大声说道:“现在我宣布,崔豪杜茜的婚姻合法有效!”自己先哈哈哈……大笑起来,随即将结婚证发给一对新人,引得全场一片哄笑加掌声,倒也平添了几分热闹气氛。
接下来主持人安排新郎新娘互换信物、同然红烛、共倒香槟酒、手拉手许愿、拥抱、喝交杯酒等仪式,乃群滔滔不绝地讲着“日子红火,幸福美滿” 一类的台词,新人落落大方地做着各种动作,音乐随情节忽高忽低,显得格外典雅。
新郎的舅家是婚事中的重要人物。过去,新郎的帽子和新人佩戴的两朵花由舅家购买,婚礼前送给外甥。后来演变为由舅家在婚礼现场“披红”, 即将两个红绸锻面分别左肩右斜或右肩左斜披在新人身上。只听主持人大喊一声:“下面由舅家披红,鸣炮奏乐!”炮声响起,音乐变得欢快起来,豪豪的两个舅舅便走上台,分别给外甥和外甥媳妇披红。随即主持人让一对新人三鞠躬,感谢舅父母的关爱。
最热闹的场面是双方父母登台亮相、新人参拜、称呼改口、父母掏赠红包。双方父母手拉着手向亲朋挥手致意,依次走上台坐定。主持人便指挥新人面向父母,拖长嗓音喊到:“一拜父母生育情,情深似海伴儿行:再拜父母养育恩,恩重如山比海深:三拜父母身体好,笑口常开乐逍遥。”每喊一声就鞠躬一次, 喊三次就三鞠躬。 尔后女方先叫公公婆婆爸妈, 男方再叫岳父母爸妈, 叫声、应声小了都要重来一次, 老的掏出红包, 全场皆大欢喜。新娘的奶奶坐在前排, 主持人便领着新人走下台, 向奶奶三鞠躬, 老人喜不自禁,赶快掏出红包。这些环节进行完毕后, 主持人就“请主人致辞” 。四弟走向台中央, 接过话筒大声讲到:“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中午好!今天是我儿崔豪和儿媳杜茜新婚大喜之日, 大家不畏严寒前来祝贺, 我代表全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 万事如意, 身体健康, 万寿无疆!祝愿一对新人夫妻恩爱, 事业有成。谢谢大家!”也不管讲的过程中有无掌声, 一口气不停顿地把背记的词全讲了岀来, 流利顺畅, 大家异口同声喊“好” !
10
婚庆典礼仪式圆满结束。乃群让一对新人向所有来宾、“七大姑八大姨”、 父老乡亲、大厨执事等等行三鞠躬后,右手一挥“请新郎新娘向着幸福岀发!”随即宣布“开席、鸣炮!”
喜宴在鞭炮和音乐声中开始。餐桌上八个凉菜已摆好,有酱牛肉、猪耳片、 凤爪、 骨肉相连、 皮老鸭、 青笋金针菇、五香花生米和甜豆各一盘。红瓶装西凤酒 、橙汁、篮梅饮料各一瓶,瓜籽花生糖果一盘, 红双喜香烟一包。按礼俗喜宴为“八凉八热”, 但现在农村生活富裕了,大都有所突破。四弟一心想招待好亲朋好友, 特意安排了12道热菜, 包括整鸡、整鱼、大肘子、麻辣虾,这是四道家家必上的菜品,两种蒸碗八宝甜饭和夹沙肉,还有现场烹制的烩三鲜、莲菜炒肉、 辣子肉沫、清炖羊肉、 磨菇青菜和狮子头。主食便是雪白的馒头。这些食品都由执事们车推手端逐一摆到桌上,谓之“零上席”。看到这场面,不禁想起小时候家乡小戏中所唱“八仙桌上酒肉香,狮子头拳头大,热魚炖鸡熬冬瓜……”的情景。过去,客人对喜宴看得重,尤其是老人小孩,这顿饭是美好生活的想往追求,主人家境再不行,也要按村中标准“硬撑”下来,事过后勒紧裤带喝稀饭。现在亲朋对吃喝看得淡,大鱼大肉也吃不了,反倒是主人家“搁不下”,谁也没有勇气简化这些礼俗、降低招待标准,而是水涨船高,一家比一家办得“阔气”,兄弟们也是如此。
开席后,为了增强喜宴的欢乐气氛,除了侯乃群继续说唱表演外,四弟还请了县城一男一女两个当地名家唱歌助兴。三人在台上台下轮番表演,说唱逗乐,大家一边享受美食,一边鼓掌配合,席间有唱的,有喊的,有笑的,有嗨的,热闹非凡,竞也忘记了“三九”天的寒冷。这时,二弟小如带领新郎新娘逐桌敬酒,遇有长辈介绍给新娘,新娘便随之称呼,端杯致意。三弟小卯陪同四弟夫妇逐人敬酒,四弟同客人碰杯共饮,几杯之后,红光满面,不断地说着“吃好喝好”,其神态之虔诚,内心之喜悦,无不溢于言表。
参加喜宴的来宾大致由四种人组成。新娘的父母、亲属及亲戚,我们当地称“新亲”,乃是今天贵宾中的贵宾,当然要坐在最前面;新郎的舅家、姨家、姑家等亲戚和同学朋友以及上一辈的老亲戚,都要优先入座;四弟的朋友和乡党邻里,因游散在村中,除广播通知外,还安排有专人负责,做到不漏一人;最后就是本家堂兄弟“十三户”和部分已完成任务的执事。以上在村中都叫“正席”, 要保证所有亲朋有合适的位子,酒足饭饱,满意而退。这也考验着总管、接待负责人的聪明智慧和组织才能,场面上看似混乱不堪,实则井然有序。我和妻子、姐和姐夫、老二媳妇、大侄女崔林芳等在一桌就坐,妹佑珍和老三媳妇、侄子崔林栋夫妇等一桌,旁边一桌是大外甥杨晋勇夫妇、小外甥王刚两口子及姐的二女儿杨亚荣、女婿彭程等,大家都相互敬酒,谈天说地,愉快交流,充满欢乐、自豪和欣慰。
拜谢执事是婚礼的最后程序。开席前,司仪乃群已带领新郎新娘在操作现场向大厨等执事行礼,并给每人赠送一条红毛巾,意为辛苦了、擦擦汗。大席散去,给执事们另行设宴,由主人带新郎新娘逐一敬酒,以表谢意。这些年农村婚事服务队骤然兴起,也成为新兴产业。服务队统一着装,自带装俱,减少了主人麻烦,提升了服务质量,但四弟认为,服务队商业化了,缺少亲情和热闹,坚持自行操办,邻里帮忙,既密切各方关系,又能办出特色。今天的婚礼就是照他的意思,如愿以偿了。
户县己撤县建区,今后农村变为城市,村民成为市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那么现行的婚礼习俗还能坚守多久?各地易风易俗呼声高涨,牛东的婚事礼仪改向何方?笔者皆不得而知,但我坚信,不管怎样变,无论怎么改,亲情永不会变!乡情永不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