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高考不想考、想考、敢考和不敢考的作文题目 2018年浙江省的语文高考即将开始。语文考试最受关注的,自然是作文题目。这与古代科举考有关,因为古代文试就是考一篇作文。同时,在公众眼里,中国式高考是公平的象征。如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源自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从中国移植过去的。 正因如此,高考一结束,公众热议高考势在必行,同时公众的眼球都会聚焦在语文的作文题目上。因为公众对数学、英语的评价,只会两个词语:“难”和“不难”。当然,语文除作文外,其余考题也很难引起热议,除非考题出现技术性错误。但这种技术性错误的出现,概率几乎是零。 作文考题,在高考中有如此独特的魅力,那么考题的编制,自然是慎重又慎重,力求完美。但世间的人、事、物,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事、物,都是经不起分析的。在众人的分析和评论中,最完美的作文考题难免也会有瑕疵。但编题者在编题时力求避免这种瑕疵,把那些不想考、不敢考的被封印的作文题目,即使是社会上热议的话题,都将摒弃于试卷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是多方斟酌而形成一种合理平衡的结果。 这些遭封印的作文题目,有时往往是热门材料,如没法驾驭的敏感话题,给有关部门添麻烦的话题,给社会留下后遗症的话题,与学生无关的话题,广泛传播的作文题目,等等。所以编制作文题目的材料,热门不行,冷门也不行,不冷不热似乎是最佳状态。 所以,对考题材料的性质做“定向”研究,是研究高考作文题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研究要点,就是多猜材料背后的“理性思考”,不单猜考题的“感性素材”。 苏东坡写文章的一大特点,是值得考生借鉴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见到赤壁的“水”和“月”,就能发出一大片“水月理论”,而且发得头头是道。理趣十足。苏东坡到吴兴的墨妙亭,见到满室的“金石”,就发出一大片人生哲学和治国大道。 “水”、“月”、“金石”,如考题中的“感性素材”,人人都能见之,但并非人人都像苏东坡一样有高论。苏东坡高论不断,与他善于对所见所闻做“理性思考”,是分不开的。从“感性素材”到“理性思考”,是形成人的理解力的过程。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往往会有相同或不同的理解。不同理解的产生,是两种或多种理解力存在而使人产生不同角度审视的缘故。相同理解的产生,是在同一种理解力的轨道中产生相似见解的缘故。当然,见解相似,理解的深浅,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的。 如果把一种理解力,比喻成一个点。有人,只有一个点;有人是把若干个点,形成一条线;有人是把众多的点,形成一张网。苏东坡的理解力,就如一张网,像佛祖的背景光一样存在。正是如此,苏东坡看“水”、“月”、“金石”时,是从不同角度仰视或俯视同一个事物,自然有不同的见解,同时又对不同见解进行对比和综合,形成独特的见解。这种独特见解,不是高论都很难。 现在,有很多人对高考作文题目做预测,如把春节晚会上的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这些素材编成作文题。如此编成考题,作为平时训练,自然无可厚非。但作为预测题目,只能是在“撞大运”。这种猜题,猜的是形式,不是本质。 猜题,如果猜的是本质,不论作文题目的素材形式如何变化,最终都因“万变不离其宗”而产生妙论。以无人产业为例,这种产业的出现,其背后的理性思考,就是对人的生存问题的两难思考。在这种产业面前,失业、就业还是创业,以及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都将纳入理性的思考。如果因此形成独特的生存观、失业观、就业观、创业观、生命观、心理观,那么不论出现任何素材编成的作文题目,都将能写出一大片“理性思考”。这种写作的方式,与内部有小昆虫的琥珀的形成方式一样。“蜜蜂等小昆虫”,就如“感性素材”;“滴落的树脂”,就如“理性思考”。 所以,考生考前整理平时写过的作文中的“理性思考”,形成一个体系,应对高考作文题目,还是有效的。 在此,摘录三个例子。 1.生命观――不可承受之重,不可承受之轻。 2.生存观——试错,试对。 3.规则观——不守规则的人,迟早会被规则。 所以理性思考,从线状到网状,就不用去猜题而题目早被猜中。 第三个要点,就是想考、敢考的作文题目,有个出题的素材区间。 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最想考的,是有个素材区间的,就是与考生年龄相关的一种智慧式的生存思考。这种生存思考,弹性空间非常大,常常形成张力很大的组合式思考,如“门与路”“现实与虚拟”“三本书”。其中“门与路”、“三本书”有哲学式的隐喻,“现实与虚拟”直面人对生存现状产生的真实心理状态。 这种“源于考生生活,又高于考生生活”的作文考题,就是编题者“敢考”的作文题目。因为这类作文题目,无非就是编题者设计“障碍”,考生“化解障碍”。谁化解得巧妙,谁就得高分。
2018.6.5 〖简介〗 楼叶刚,学界泰斗钱钟书再传弟子,“讲文堂”创办人,浙江独立作家,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萧山儒学学会会员,香港文联作家协会终生会员,《语文报》杯特等奖指导师,名列“互动百科”全球华人名人百科。 原创,非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