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雨亭读史系列二 望雲|杨荣克
对于吴起,很多人对其感兴趣,可能因为他是著名的军事家。作为改革家的吴起,知道的人可能就比较少了。而作为负面的吴起,知道的人就可能更少了。总之,吴起的光环是深入人心的。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里对吴起并没有只讲一面之辞,而是用不太长的篇幅,对吴起一生所经历的重要事件作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记载,让后来的人们有机会了解这位古代英雄的真实人生。 吴起作为伟大的军事家,是无可厚非的。他能以身作则,清政廉明;他能与士兵同甘苦,爱兵如子;他治军严明,尤其能打胜仗。在鲁国,他临危受命,带兵以小对大,以弱对强,打败强大的齐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不是鲁国太小,顾及因吴起打了胜仗太出名而招致其他诸候国的联手围攻,吴起怎么可能被逼走呢?不然的话,或许吴起能在鲁国有更大的作为呢! 吴起的政治才能在他离开鲁国跑到魏国之后不久就显现出来了。他在魏国当河西守时的政绩;他与魏文侯讲的那番治国之道,无不表现了他的政治家的品质和才能。只是当时身为魏相的田文(即孟尝君)死得太早,新任魏相公叔心怀鬼胎,有意设局害吴起,吴起知道他在魏国是呆不下去了,为了保住性命才又跑到了楚国,并被楚悼王迅速任命为楚相。正因之,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与商鞅变法齐名的吴起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楚国的国力大增,这是有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可见吴起确实也是一个大政治家,至少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吴起在楚国同样也是好景不长。楚悼王死后,肃王继位,因受吴起改革影响利益受到损害的贵族势力借机攻击吴起。吴起最终死于非命!这真是历史的悲剧! 但吴起的一生让人能谈的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让人诟病的“隐私”。主要有下面几件事: 第一,史迁说他年轻的时候很败家。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这当然是要招致一些人的议论和笑话的。而吴起容不得这些飞短流长,怒起而残酷地杀害了同乡几十人,仓皇逃离卫国(吴起本是卫国人)都城,并给其母留下“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豪言壮语。后来他跟着曾子(指曾申,据章太炎《〈大学〉大义》,下同)学习兵法,并事鲁君。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吴起确实太血腥,太残忍。 第二,吴起在鲁国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也没有回去看看。曾子认为这个人太不讲孝道,没有基本的人伦,遂看不起他并与之绝交了。 第三,吴起初到鲁国时,鲁国正遇上当时的超级大国齐国的侵犯,鲁君情急之下想起用吴起率兵抵抗和攻打齐国。但有人说,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吴起会不会因此而暗中帮助齐国呢?吴起听到这种议论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将军梦,“遂杀其妻”终为鲁将,带领千军万马“大破之”。此时的吴起似乎表现得太没有人性了,为了个人野心,连朝夕相处的妻子都能下得了手将其活活杀死。真是禽兽不如啊! 吴起既然有这么多糗事,为什么至今大多数人们只会去赞美吴起,或者说,吴起形象在大众的心中是光辉灿烂的,而对吴起的阴暗面知之甚少,甚至漠不关心呢?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中国独特的历史进程有些关系吧! 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征伐不断的国家。或者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崇尚征伐的国家。因此,人们对战将似乎有独特的崇拜情结。即便这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有某些不如人意,人们容易把这些都忘记,或者不愿意去说这些东西,以免损害了心中偶像的形象。如此而已。 像这样去看待一个人似乎并不是一件很坏的事。一个人的一生是由诸多长处和短处构成的。时势召唤英雄,总是要用人长处的。汉武帝的《求茂材异等诏》大概很能说明问题。其实武帝的祖宗早就做出了榜样。不然,陈平怎么能被刘邦重用,成为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栋梁之一?张飞也没有什么大本事,但他对刘备特别忠诚,讲义气,在冲锋陷阵的时候是一个好角儿,这样的人也有用处,刘备为了拥有江山为什么不能重用他呢?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如果我们用世俗而平凡的眼光去审视他们,他们似乎永无出头之日,那江山社稷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获得和保住了。当然,这里说得似乎太严重了,或者调门太高。其实,如果我们从平凡的工作中去看这一问题,也是很容易发现用人要用长处的好处的。用好每个人的长处,这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做起来,真真做好,实在也不容易。能不能做好,关键是看当权者有没有胸怀和公心。如果只有私心和偏见,或者胸怀极其狭窄,用人肯定只是用那些所谓的忠于自己的人。被任用的人的那两下子功夫,可能只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装点装点门面而已,于工作或者事业并无多大好处。如此,平日里哪里还能做得好什么大事情。万事只不过是依照某个人的意志平平淡淡地做做而已,混混时间,结果肯定是不妙的。不说了,我们只是希望真正有才能的人,有为社会做好事、正事的人都能入世有所作为。 正所谓“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