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只想补上那个缺憾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书读得少了,真的不行。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文学的又一次觉醒。作家们,或者说是后来才成为作家的那些写作的人们,才从梦中醒来,带着累累的伤痕,以一颗跳动不息的心,去回顾那曾经迷失的岁月,去畅想所要追求的未来。文化达到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高潮,出现了一大批过去根本没有看到,也从来就没有的文学作品。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文学青年层出不穷。或许,乔阳就是其中之一。 乔阳是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在农民中间,在工人中间,在最广大的百姓中间。他的梦想,他的故事,只有他自己知道。 乔阳利用业余时间,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两三年时间,写下了差不多一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可是,所有投过的报刊、杂志,如约似的回复,是一个同样的函:“对不起,经研究,你的稿子暂不予采用,谢谢支持”。虽然,他有着很高的创作热情,但面对着这些退稿,无疑是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泼来,浇得他睁不开眼,冷得他浑身颤抖,一心酸楚。 有一次,乔阳还专门去拜访过一位久已闻名的编辑。这位编辑也算是个著名作家吧,五十多岁的年纪,头发落得只剩下后脑勺及耳根上的几根根了。乔阳进门时,他坐在椅子上,正在看着一份稿子。乔阳叫他一声:“老师!”他的两只眼睛才从镜片的上方瞄了一下乔阳,下巴向桌边的地方点了一下,示意乔阳坐下。然后,才放下手中的稿子。 “老师好”乔阳没有坐,便自我介绍说:“我是乔阳,给您投过几篇稿子,不知您还有印象没有?”那态度是谦恭得不能再谦恭了。 “哦,是吗,巧了,我现在看的就是你的作品哩。你看!”这位编辑一下子将稿子翻回到第一页,在乔阳的面前扬了扬,又放回到桌了上,同时也摘下了眼镜。 乔阳看到了,还真的是他上个星期寄过来的一篇小说。显得有些高兴,说:“老师,您给指导、指导!”便还是站着,没有在那把木椅子上坐下来。 “呵,小伙子,不错呀!很精神嘛。”老师不说稿子,先赞扬起乔阳来了,眼睛同时也在乔阳的身上扫了一遍。 乔阳那天没有穿工作服,换了一件蓝色的的确凉衬衫,和一条黑色的长裤,一双黄球鞋。这身打扮,是他到工厂后添置的第一套行头,虽然不起眼,但在那个时候,已经很不错了。 编辑连忙说:“来,来,坐下,坐下。”乔阳这才坐下了。 “小伙子,你的小说,总的来说写得不错,有完整的故事,语言表现也有一定的力度。当然,问题也不少呀。” 他一边说,一边又翻起了几页,接着说:“人物还不够丰满,没能立起来,从头到尾还缺了点东西。架构上不能老是套人家的,要有自己的方法。另外,语言在表达上还生硬了点,还需要锤炼、锤炼。” 说到这,又看了一眼乔阳,继续说:“不过,就你目前的情况看,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乔阳的眼睛都睁圆了,认真仔细的听着,生怕漏掉了每一个字。 接着,他叹了口气,又说:“还是要多看看那些经典的的作品,多体味一下精品中的思想和手法。最好是能够参加一些文学方面的学习就好了。” 乔阳听着老师的这后两句话,脸渐渐的红了,心跳的速度都加快了,感觉心里的那点秘密被人一下子抖了出来似的,无地自容了。同时,又很激动,能够亲耳聆听一位著名作家的点评,比看十本书都觉得畅快。 乔阳出来时,这位编辑还将他送到大楼的楼梯处,很热情,没有架子,很有扶植后辈的那么一种精神。 直到此时,乔阳才感觉需要停下那匆忙起行的脚步,应该面对现实,面对梦想,做一番捡索,做一番选择。 他清楚,自己才读过几年书呀,中国的汉字还没认全呢,怎么能作文、写诗,还自不量力的要创作小说,真是痴人说梦。 这几年里,乔阳也读过一些经典的著作,如《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高老头》等。还读过中国当代新生的一些作家的作品。如:王蒙、刘心武、张抗抗、孔捷生、王安忆、茹志娟、叶辛、铁凝、卢新华等。读别人的作品,尤其是读这些名人的作品,自然是一种享受,也会激发一些灵感,更催动着自己跃跃欲试。可当自己真的想从事创作,才知道难度有多大。别说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其实就连最起码的创作思路都没有。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构思,怎么安排人物与情节,也不知道怎么处理重点与一般。一句话,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如何去写。甚至,提起笔了,却忘记了经常读的那些字该怎么写。怎么创作? 这是客观的事实,虽然不能淹没他心底的那些渴望。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能回避。他心里很清楚:书,读少了。 怎么办呢?改变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补回那个没有完成的缺撼,哪怕是一点点。 于是,乔阳开始寻找读书的机会。 乔阳必定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了,脱产上正规的大学已无可能,即使有可能,让他去考,也一定考不上。因为,他没有时间去将根本就没有学过的那些考试需要的课程补上来。路子只有一条,读函授。于是,到处找报纸,翻报纸。那时的报纸很少,一个单位也就订那么一两份,且都是坐办公室的人看的,哪儿轮得到他看呢。好在他自己订有几份文学杂志。 有一天,在一份文学刊物上,他发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的中国文学院中国文学专业招收函授学员,他没有犹豫,毅然绝然地报了名。 读函授大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件。不是说这种学校有多难读,而是不好读。因为,读好,读不好,全凭求学者本人的决心与毅力。每个月有固定的作业,每季一小考,每年一大考。另外,还有一定量的练习作品。这种方式的学习,第一个月没有问题,第二个月也不会有问题。半年呢,一年呢!乔阳学的这个专业可是三年呀。三年内都要按时间、按次序、按要求完成全部课程,才能毕业,才能拿到毕业证书。当然,乔阳本来就不是冲着毕业证书去的。他的目的是学习,是求得知识,是获得文学创作的思想与方法。 那三年,乔阳比真正的上大学还认真。在按时上班工作的同时,把学习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专门买了一个书包,每天将课本带在身上,只要有时间就看,看不懂的地方,就做上记号,然后就是一夜不睡觉也要弄懂它。凡是安排的作业,不仅认真的做好,还立求多做,按时寄交。又怕别人看见了,笑话他。因此,天天搞得神神秘秘,就跟做贼似的。 就这样,他完成了三年学业,顺利的通过了毕业考试,拿到了毕业证书。后来,无意中从学校编发的简报和通讯录中发现,在他们当地,与他一同报名的有好几十个人,可到最后毕业的就他和另外两个人。凡是没有毕业的,不是学习不好,没有通过考试,而是不能坚持,中途自动辍学了。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乔阳系统的读了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重点选读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对中国历代文化大师的成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分析和研究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形式的特质与表现方法等等。使他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很多,视野开阔了很多,文学的鉴赏能力也增强了很多。 后来,由于工作性质的变化,加上种种原因,一段时期中断了文学创作。但是,三年的时间没有白费,在新的岗位上有了新的表现,更为几十年后的重新崛起,打下了坚实的、不可替代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