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中秋节比过年热闹,有言为证:“小春节,大中秋”。 中秋前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厦门无论是大酒店还是小餐馆、小巷深处的民房或郊区的农家院落里,都会传出博饼时骰子碰撞大瓷碗的清脆的叮当声。这声音虽没有鼓浪屿钢琴声的高雅,却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博饼,是厦门一带的重要民俗活动。相传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的部队驻扎在厦门,每逢中秋月圆之时,将士们免不了会想念家里的妻儿老小。为减轻思乡之苦,激励士气,便发明了博饼活动。“博”,在古代是一种棋戏,后来有了赌的含义。饼,此处当然是指月饼。不过,月饼在厦门的博饼风俗中,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名字,美曰:会饼。 博饼发明之初,所博之物真是月饼。传统的会饼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饼汇聚而成,一套会饼计有: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士)饼8个,二举(人)饼16个,一秀(才)饼32个。大家围成一桌,轮流掷骰,当骰子在大瓷碗里或轻或重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过后,饼也就有的吃了。士兵们个个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感觉特别的快乐和温馨。这一活动由于其广泛的参与性和趣味性,被历史传承了下来,成了厦、金、泉、漳一带的闽南人,独有的中秋传统的民俗活动。 虽然我1964年就参军入闽,但我2003年才知道厦门有中秋博饼这回事。 那年我到厦门工作,眼看中秋月亮又要圆了,办公室和财务处的同志来问我“今年的博饼活动怎么安排?”,“什么博饼活动?”我问。于是他们将厦门的博饼民俗传统和往年公司这项活动的情况给我作了介绍。 公司的博饼活动,有内外两部分。对内要安排全体员工,欢聚一堂先吃一顿饭,饭后再博饼,其作用与当年郑成功安排士兵的博饼无异,每桌连吃带博得花三、两千块钱。对外部分的博饼,是用来公关和联谊的,当然是请那些管得着我们,或我们求得着、用得上的单位、企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人员。对外的博饼活动,想吃好、玩好,让客人满意,每桌的花费自然要多一些。即使省着用,公司每年这项活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民俗和风气使然,不独我公司如此,其它的机关单位和企业也一样。 为了发展经济,推动旅游,2003年市里举办了首届厦门(鼓浪屿)中秋博饼文化节,只要到厦门的游客和“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与会客商,都可参加博饼,各桌博出来的状元,再进行复赛、半决赛,最后12人于中秋当晚在鼓浪屿日光岩顶峰,进行状元王中王总决赛。整个中秋博饼文化节期间,参与人数竟超过一百万人次。如今的博饼,所博之物早已不是月饼了,而是各种吃、穿、用的实用物品,还有博小面额购物卡的。许多外地人来厦门旅游,也很喜欢这项活动。其后几年,参与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而市里“状元王中王”总决赛的博品,也越来越大,最大件的记得有小汽车和一、二居室的房子什么的。可谓盛况空前、规模宏大,这恐怕是厦门博饼史上最鼎盛、热闹的时期了。仅凭运气,出手掷出几个小骰子,有人轻而易举地就得到这么值钱的财产,恐怕有违郑公创设博饼活动的初衷。 厦门的中秋博饼文化节,如今还在举办,但近些年的博品据说不再那么丰厚值钱了。对于举办方来说,重在宣传厦门的中秋博饼文化,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广大的旅游者来说,大家重在参与的快乐,想博个好兆头,图个吉利,而非看中博品的价值几何。 若郑公在天有知,是应为自己的发明高兴的。因为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冲着厦门的美景和博饼的民俗活动,每年有几十、上百万的人涌入鹭岛,这是旅游业创造出来的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啊。如今博饼活动已经走出厦门、走出闽南、甚至走出八闽大地,随着闽南商人的足迹走向了全国。而在厦在闽经商的外地人,也入乡随俗,不仅在中秋佳节,就是在平时的商品推销中,也引入了博饼活动,那叮叮当当掷骰子的声音,不仅给商家带来了人气,带来了利润,也给客户带来了快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中秋月圆之时了,朋友们若去厦门,可泛舟鹭江,把酒赏月,陶醉于两岸LED彩灯营造的亦真亦幻月朦胧的诗般意境;也可于夜色阑珊之中,在厦门的大街小巷转悠,听听巷子深处传来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声音;还可怀着新奇和激动的心情,亲自参与一次厦门的中秋博饼,轻轻抛掷出几枚小小的骰子,看着它飞快旋转,性急地等待结果落定...... 一样的中秋,一样的明月,在厦门你一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