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丹水情韵 于 2018-9-25 14:49 编辑
西部走笔之四(尾声)
短短的九天西部行程,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到了返程途中。 在这之中我们先是沿着连霍高速,后又过黄河大桥,朝天水——平凉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沿匝道行驶30米,过黄河大桥约530米后,直行进入青兰高速,直到晚上近七点钟才从咸阳进入西安,来到前几天我们在这儿住过的酒店住宿一晚。 第二天一清早,我们吃过早饭就匆匆地上路了,我们先进入沪陕高速,而后又进入福银高速、沪蓉高速。 我坐在副驾座上,望着沿途的山水田林感慨万分。 我想,如果是九天前有人问起,你见过大西北的山吗?我肯定会茫然的摇头,赶紧回答,不知道,不知道!但是,此时的我已经不仅亲眼见过大西北的山,而且被西北的山给折服了,大西北的山,那才是山中的伟丈夫!肌腱与线条的组合,力量与雄心的凝铸。铁骨铜肤,结队成群,似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滚滚铁流,似腰宽背圆擂战鼓的队队方阵。没有黄山那遗世独立的仙风道骨,没有泰山那孤傲耸峙的帝王霸气。 我曾经到国外去旅游,乘坐国外航班飞机,在九霄云天见识过大西北的雪山、雪峰。啊,雪峰!你是位惊世骇俗的公主,难怪守卫你的有那么多赳赳武夫;你是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俯视芸芸众生关注人间疾苦;你是翩翩飞翔的少女,为美好天国载歌载舞。 这时夕阳西下,雪峰披着金黄的盛装,群山变得模糊而苍黄。连绵起伏的古长城垛口,吻着鲜红而又橙黄的夕阳。夕阳仿佛是颗圆蚌,酷暑的蒸煮,风沙的打磨,终于孕育而成一颗精神之珠。 雪峰,群山,戈壁,夕阳,组合成一幅壮美的画卷。视野与胸怀一起开阔,激情与壮思一同驰骋,思想与诗情一道圆舞。人在历史与世界的广袤中,发现了自身的庄严与美丽。 机翼下连绵起伏的群山,开始是黄黄的,黄得像一块块玉;后来是青青的,青得像一匹匹缎。不,更确切地说,黄与青的山脉,竟给人一种天鹅绒般的质感,润若处子的肌肤,更像薄如蝉翼的琉璃。 莽莽群山,为什么我们面对时巍峨高峻、不可一世?俯瞰时却那么光滑圆润、柔情万种? 当机翼下掠过一座雪峰,不,是一片雪峰的时候,仿佛思想之刺触痛了心灵深处最敏感的褶皱,灵魂之翼扫过精神海洋最深邃的峡谷——它们,是一群慈祥和蔼的白发老人;它们,是一群风姿翩翩的天外仙鹤;它们,是一群超凡脱俗的绽放芭蕾!阳光下的雪峰闪动着圣洁的光芒,乌云下的雪峰又是惊人的冷艳。彩霞常在风雨后,胜景总在险远处,美景如斯,人生何尝不如此! 雪峰逐渐远去直至消失,但内心的雪峰渐渐升起:人格的庄严,精神的壮丽,思想的壮阔,恪守自己的信仰亘古而不变,立足自己的准则寸步而不移。 这时的山依旧雄壮,但多姿多彩,山的颜色有赭红,有灰褐,有的红成带状,有的灰成一片,有的黄成敦煌飞天的衣褶,有的黑成八大山人的写意。 群山退却,沙海汹涌,单调的戈壁中呈现着生命的灵动。那是一条带状的河流。它是那样的柔肠百结,它是那样的缠绵悱恻,一步三回头,欲去还留,以致把自己缱绻成舞女的裙带,变幻成魔术师的抖绸。大河或穿行于五彩丹霞之间,或翔舞于茫茫大漠之上,那是何等的超然,何等的豪迈。 这时飘过无数白云,如蔚蓝湖面盛开的万朵白莲。不一会云的帷幕把大地盖得严严实实,这里已变成云的故乡,棉的海洋。洁白的云朵使人浮想联翩,这里的万里长空是否挥舞过嫦娥的寂寞广袖?不远的地方是否就是玉宇琼楼? 而此时此刻,我乘坐的小车,正在福银高速途中蓝田段。路过这里使我想起了陈忠实老师,想起了他的《白鹿原》 透过车窗,望那右边高高的原上巨幅广告牌“白鹿原影视拍摄基地”,给我的眼球以巨大的冲击力。这里是以茅盾文学奖《白鹿原》为依托,是陕西首座集影视拍摄与体验、文化休闲、儿童游乐、精彩演艺于一体的大型影视城。 通过展示关中建筑、历史、宗法文化民俗,让游客一日走过武关萧关潼关金锁关大散五大关,体验古原、了解古事穿越周秦汉唐。 著名作家陈忠实以白鹿原20世纪前半叶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将白鹿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勾勒出一幅白鹿原雄奇史诗,描绘出一轴波澜壮阔的白鹿原画卷,奠定了白鹿原民俗风情旅游的基础。 从窗玻璃远远望去,这时的白鹿原上正是草长莺飞、树木茂盛、鲜花怒放的时节,蓝天白云下,葱茏的绿树掩映着一座座安详的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洋槐花和绿草的清香,古老的白鹿原一派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景象。 这里自然环境独特,东南依山,三面环水,风成黄土堆积台塬面积263平方公里,海拔高于西安300米,虎视十三代古都,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长治久安的天然屏障:土层厚达百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地下水蕴藏丰富,鲸鱼沟水万古长流,水质甘冽甜润;空气清新,天空湛蓝,四季分明。白鹿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数民族杂居及其与汉文化融汇之所,民风淳厚,传奇色彩浓烈。 陈忠实老师的一生与白鹿原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他出生在白鹿原下的蒋村,“我家住在白鹿原北坡根下,出门便上原。”1962年高中毕业,陈忠实做乡村小学、中学教师和区、乡干部20年,1982年才调至陕西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常年在农村的生活,使他对农村、农民和他生活的这片沃土有着深刻的理解,饱有深情。 据陈忠实老师透露:“在我之前的两代或三代人,在这个原上以怎样的社会秩序生活着?他们和他们的子孙经历过怎样的生活变化中的喜悦和灾难……以这样的心理和眼光重新阅读这座古原的时候,我发现这沉寂的原坡不单在我心里发生响动,而且弥漫着神秘的诗意。”于是他扑下身子在广大农村中去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寻找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灵演变的秘史。 《白鹿原》的时代背景设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最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年代;同时,作者把故事的空间放在了“京畿之地的关中”大地的白鹿原上。这片土地正如作者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封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污浊。在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和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乡社每一个村庄和每一个家族,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液,形成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他历经六年,蛰伏于白鹿原下倾尽全力、呕心沥血写就的鸿篇巨制《白鹿原》终于完成了。作者将白鹿原上以白、鹿两个大家族为轴心的整个乡土社会搬到了我们面前。厚重而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细致而又洗练到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一个个命运独特个性突出的人物,整体的浑厚、苍凉而又颇带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还有那血泪交流、悲剧交叠的沉重的历史氛围等等使其在文学上达到的高度不言而喻,成为中国当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今日白鹿原,巨大的面貌改变和发展变迁,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那就是陈忠实。 因为他的一本书,白鹿原变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位令人敬仰的著名作家,却因为长期劳累,而病倒了在他钟爱的文学事业上。 我们的车早已闪过了白鹿原塬上,但是在我的心里还想着陈老师,想着他生前创作鸿篇巨著《白鹿原》的点点滴滴。 就这样昏昏沉沉的进入到了梦乡,梦中与文学前辈陈忠实老师促膝攀谈。 “到了,快到宜昌啦!”我被一阵阵欣喜声惊醒,看西天烧起了一片片红霞,时间又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