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凤霜 于 2019-1-1 01:40 编辑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 文:罗凤霜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最初人们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美食,每当到了冬至、春节,吃饺子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习俗,饺子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深受老百姓们的喜爱。 冬至到了,各地的饺子馆简直是场面火爆,不管是路边小摊,还是装修靓丽的专业饺子馆,都可以用客似云来形容。这天只要有点时间都会吃完饺子,图个吉利,也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很多人都在冬至吃饺子,但是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有多少人知道呢?其实冬至吃饺子和医圣的故事还有一段不可不说的往事。 父亲是个故事王,听他讲:在我国的北方,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有古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与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有关。张仲景生于没落的官潦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勤奋好学,并且酷爱医学。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暴发瘟疫,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据说张仲景老家河南南阳,晚年辞官归隐,在还乡时,正是隆冬,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由于战乱, 他看到白河两岸街头有很多流离失所的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少乡亲们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见之,顿生怜悯,于是在冬至那天,令人在南阳关东边搭起了一个医棚,支起大锅,他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在锅中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剁碎,再用面把馅料包成耳朵的形状称之“娇耳”,煮熟之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可取两只“娇耳”一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之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慢慢都治好了,张仲景也将这种药的制法告诉了大家,大家于是学着“娇耳”的形状自己制成食物,就有了现在的饺子,河南人也称“扁食”。所以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此后,每逢冬至进九,大家都纷纷争食饺子。 现在,虽然饺子已不再是人们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美食,但很多传统的风俗还是保留下来了,例如在我们北方过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在饺子里边包硬币的习惯。 记得小时候的大年三十,母亲在包饺子时,她把好多事情都能够忘记,唯独往饺子里包饺硬币的这个习俗怎么也不会忘记。 最有趣的就是,平日,我们吃饭都是有规矩,先长辈,后晚辈.可唯独过年,母亲允许大家抢着吃饺子,她说:在年夜饭上大家可以争抢着赶快吃到那个带硬币的饺子,谁先找到硬币,就预示着新的一年能交到好运。” 为了能交到好运。我就把有硬币的饺子暗暗做个记号,每次我都能吃到带硬币的饺子,姐妹们都羡慕说我有好运! 现在母亲不在了,每当回想起来,还真感觉有些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