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米饭 于 2015-2-18 00:02 编辑
父亲往事
编者提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工会主席,副厅级离休干部张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11日去世,终年89岁。张强同志生于1926年4月25日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45年11月参加革命,先后在晋察冀边区张家口华北联大工业专科学校学习,历任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俱乐部副主任、分厂工会主席,作为解放军的代表,亲自接收阎锡山的兵工厂,任华北兵工修造厂工会秘书、工会主席,解放后调陕西军工工会宣传组长、生产部长,1957年调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任工会副主席、主席,期间亲自主持当时绝密的国营786厂(黄河厂)的开工、投产仪式,1958年接待国防部长彭德怀同志到这个中国最大的雷达制造厂参观考察。1985年离休。张强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坚定革命信念,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子女严格教育,起到了革命老干部的表率作用,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得到企业干部职工的好评。他临终时还一再交代,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惊动亲友,不给组织添麻烦,体现一个老革命的宽大胸怀。——未央汉子
文/黄丽娟 我的父亲张强原本姓黄,战争年代为执行任务过敌人封锁线时便改为姓张。那时父母转战河北、山西的兵工厂。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爸爸是一个不管家的人,经常把组织发给家里的东西送给群众,他整天忙工作,即便快生我大哥的时候,他仍在工作岗位上忙碌。 父亲的朴实、不怕艰苦、工作热情、心系群众的品质铭刻在我的心里。解放时,他作为解放军的代表,亲自接收阎锡山的兵工厂,解放后,党组织要求他去北京机场工作,他婉言谢绝;又要求他留在三机部工作,他也没去。作为一名党培养起来的党员工会干部,他积极要求参加支援大西北建设。在临来西安的火车站台上,母亲守着一堆行李和两个孩子,却不见了父亲的身影——原来他在帮助其他困难家庭提行李上火车。为此,母亲至今还经常絮叨。 50年代父亲从西北总工会调来参加建设黄河厂工作,曾亲自主持黄河厂开工、投产仪式;与此同时他亲自领导组织黄河俱乐部灯光球场的修建并和工人同劳动;后来他主管俱乐部一切演出及电影放映工作。我记得他心系工作、心系群众,为解决放映员晚上吃饭问题,常常从家里包着一堆刚出锅的馒头,自己掏钱买来熟肉夹好,拿给放映员吃,让其为职工家属放好电影。 父亲对党的坚定信念、一身正气、言传身教,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父亲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身心都受到摧残。在下放车间劳动时,他没有任何怨言,天天拉着几十斤重的三轮车从车间装满废铁屑,走过原厂南大门前那几十度的大坡,上上下下不知多少趟;饿了渴了,就坐在树下啃一口窝窝头,喝一口凉水。那时我已14岁,记得爸爸难受时说过的话:“有时候我看到马路上的汽车,真想撞上去!”然而爸爸还是凭着对党的坚定信念,没有这样做,最终他顽强地走出低谷,迎来政治的解放。 按照父亲的级别,他的子女应当享受正常普通人的待遇;在父亲主管进黄河厂人员招工工作时,大哥大姐二姐都未享受到,全部继续留在宝鸡和西安的民办工厂以及宝鸡农村;相应而至的是很低的工资和探家的奔波。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认真工作,积极向上,兄妹四家人有八名共产党、两名担任党支部书记,积极为人民服务,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1997年,我和父亲有幸一起参加黄河厂党代会,父亲感到非常欣慰,高兴地对我说:“孩子,全场的党员就咱俩父女同台。你要继续努力为党工作,当好人民教师。你是爸爸的骄傲!”我看着爸爸的面容,想起爸爸的经历,想起自己文革时每日去给他送饭的情景,心中充满感情——爸爸,我永远爱您! 爸爸从不占公家一点儿便宜。听哥哥说,他十几岁时,在黄河俱乐部图书馆当义工,晚上被馆长领去吃了一顿3角钱的夜餐,爸爸知道后,严厉训斥了他,并亲自去食堂补交饭钱。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对家人严、对职工慷慨解囊的人。在他离休后那些年,他的生活快乐舒畅,每日买菜、和职工聊天,每当听到哪个职工说家中生活有困难时,他都毫不犹豫掏出钱来,予以安慰,帮他们解决暂时的困难。父亲对身边曾帮助过自己的人知恩图报,包括小小保姆,除付给工资外,每当听到她们的孩子需要交学费时,父亲都拿出钱来资助,小则几百,多至上千。父亲一生心里装的全是别人,他把自己的工资,全部用在他认为有价值的地方。而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从不讲究排场,几套衣服穿了一辈子...... 父亲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对前来看望他的领导,嘴上说不出来,心里却充满感激。曾多次嘱咐我们:感谢组织的关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甚至还关心着黄河厂38街坊社区门诊部的建设和发展。 我的老父亲!您那样的坚定、平凡、善良!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您还在与家人同桌吃饭,仿佛觉得在您弥留之际,我还在抚摸您那饱经沧桑的面容,亲吻您的脸颊!(作者 :西安黄河中学退休教师黄丽娟,是张强同志的小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