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袁华 于 2015-3-2 13:06 编辑
这世间的事,有许多的必然,也有偶然。茫茫人海,就说这两个人吧,从相遇到相识,必然的成分自是太少,而偶然定然也不会太多。但我之与叶橹教授,冥冥中从一次偶然,似乎注定了就该有必然相遇和相识的结果。
2012年仲夏,与叶橹教授、顾坚兄、万广磊、邵华章、刘伟红等诸好友小聚于解放桥畔,席间酒酣之际,我起身敬叶橹教授酒,饮酒之前我给叶老说了个小细节。我问叶老,就目前居住在扬州人群中,能有多少人在20多年前读过您老的诗歌评论呢?叶老答曰不多。我说我算一位。叶老面色微怔,略感诧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特别是朦胧诗派的兴起,更是影响了一代人。那时候,我也是一位狂热的诗歌爱好者,我们都自诩是诗歌的孩子,对于一些诗歌刊物自是格外关注,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诗歌报》。刊物所发的诗歌,少了一些高端诗刊所发诗歌的晦涩与冗长,特别是一些口语化的短诗,隽永又秀丽,感觉更亲近、更自然,像翟永明、叶延滨、李发模、于坚等都是常见的作者,立马心生喜欢。那时确切地说应该是1990年,我刚刚走出校园的大门,我每个月都会骑自行车去一趟离家有50里远的县城,只为买一本安徽的《诗歌报》。也就是在那份杂志上,我见到了叶橹这个名字,因为是专栏作者,每期都有,所以除了当时刊物主编蒋维杨先生的名字外,就是对叶橹这名字印象最深,只是当时我并不知道叶橹教授人在扬州。 叶橹教授听了我的一番表述,满面笑容,大声说,袁华这杯酒更是要喝的,一言尽,一大杯白酒便一饮而尽。这次轮到我诧异了,毕竟叶橹教授已不再年轻,而且之前已经饮了不少白酒。看到我略显迟疑的表情,叶橹教授手举空杯,非常爽朗地笑着说,袁华,难道你还不如我这个老头子吗?那一刻,老人面色红润,满头银发。在心间,我忽然就想到了“鹤发童颜”这个词。接着,我双手捧杯,面含微笑,一饮而尽。其实,那一次并不是我和叶橹教授初遇,也不是第一次和老人一起饮酒。 大约是从1996年开始吧,我从徐州老家到扬州谋生,因为对文学的热爱,自然就开始关注这座城市的一些作家和诗人,也就是在那时候得知叶橹教授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说实话,那时候也不知道先生是年长还是年轻,更也没想过有一天会与他相遇并相识,当时只是想,能与先生同处一城,是一份缘,也是幸运的事。 后来,因为文字的缘故,我结识了顾坚兄、庄晓明兄、姜长荣兄、冯大勇兄。他们都与叶橹教授交往甚密,因了这些文友的关系,得以认识叶橹教授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说来很是惭愧,喜欢诗歌多年,对于写诗,一直维持在初学者的阶段,但我知道诗歌在我心中,始终都不曾走远。所以,2009年4月26日舒婷来扬州,我是怀着一份极度的欣喜去见面会现场的。而2014年12月11日《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先生来扬州,我有幸作陪小半日,得以当面聆听先生说教,获益匪浅。所有这些,说起来都应是诗歌在我心中青春永驻的见证。也就是因了心底的这份惭愧,再加上向来不善言谈使然,每次与叶橹教授见面,我大都当做一名聆听者,当然了,个中也还是有另外一个原因的,那就是叶橹教授身边向来都不缺追随者,我有点靠不着边呵。但每次见面我都很开心,听大家谈文论诗,看众人嬉笑逗乐,觉得心里很暖。 记忆里和叶橹教授还是有一次小长谈的,时间应该是2010年元旦前后吧,当时有朋友牵头以文学的名义在扬州怡园饭店组织了一次雅集,最后组织者又把活动延伸到了酒桌上,现场与叶橹教授同饮、小叙,并且还留影纪念,闲聊的时候本想将1990年的往事告诉叶老的,但当时心念一闪,终于未言。我是想,那样的偶然,就作为一份小美好长存于心,未尝不好。只是没有想到,时间到了2012年的仲夏,我终于没有做到守口如瓶呵。 对于诗歌,我一直心怀敬畏,同样对于这样一位以诗评为船,以叶为橹,以渡人为乐的老人,也怀敬畏之心。我也一直都庆幸20多年前的那次偶然和记得,同时更庆幸与教授在扬州相遇相识。叶橹教授在中国诗坛的地位及他为中国诗歌所做的贡献自不用我来评说,皇皇三卷《叶橹文集》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我只想说,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作为一名文学后生,我珍惜这份从偶然开始的相遇与相识,老人于我而言,是师,也是友!
小链接 叶橹: 原名莫绍裘,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评论界享有权威地位。师从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对诗歌文本及重要诗人的出现,有着卓越的洞察力,发现或推介了艾青、昌耀、闻捷等许多当代重要诗人。1989至1991年间,为《诗歌报》主笔的“现代诗导读角”专栏,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著有《艾青诗歌欣赏》(为“新中国文学大师名著赏析”丛书)、《现代哲理诗》、《诗弦断续》、《诗美鉴赏》、《中国新诗阅读与鉴赏》、《季节感受》、《<漂木>十论》、《现代诗导读》等多部作品。其中《艾青诗歌欣赏》曾深得艾青本人赞赏,推为诗歌批评的范本。近作《<漂木>十论》,是最早对洛夫长诗《漂木》这一出现于21世纪初的重要作品的系统性评论。 2014年底出版《叶橹文集》三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