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焕琴文学评论】民间视角叙事里的中国革命想象

[复制链接]
查看6178 | 回复22 | 2015-3-5 1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视角叙事里的中国革命想象
-----孟柯杭盖小说《渭北轶事》艺术特色赏析
林焕琴
叙述视角是作者与作品的心灵契合点,一个好的视角的选择与运用往往会使一篇小说意味迭出,意蕴烛照。描写革命,反映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可以说是中国作家从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一种文学写作实践。然而,中国人对于“革命”一词的爱恨情仇也在二十世纪后期走向了一个巅峰与极端,革命,使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得以独立,并最终以它的名义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然而同时“革命”又因它的强大而遮蔽扭曲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另一些东西,尤其是它霸道的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唯一时,“革命”在人们的精神层面开始走向了它的反面。我们开始厌烦“革命”。然而我们却无法剔除百年革命融进我们血液里“精神”,那种对旧世界旧事物颠覆性欲摧枯拉朽的力量常常让惯于和平的人们血脉贲张,孟轲杭盖是一个有着浓厚英雄主义情结的作家,他以民间视角的独特叙述完成了一次对中国革命的传奇式想象。而民间视角叙事策略的成功运用使小说的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民间视野中渭北地域多民族融合的独特的富有蓬勃生机的种群生命力使作家笔下的中国革命的发生地呈现出一种神奇性,小说的意蕴也由此具从单纯的民间传奇一跃而生出一种民族史诗的品性,史诗气魄弥散整部作品。
“渭北,泛指渭水之北。
可关中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的渭北仅指富平、蒲城、大荔以北和渭南下咭一带。言下之意很明确,关中乃关中,渭北乃渭北,互不统属,互不牵扯,互不相犯,不可一同视之。关中人的潜台词无非是想强调一下:关中乃大秦文明的发端之地,而渭北乃胡人归化于汉地之处,就不能涵盖在内了吧?
自古,渭北乃政治、军事、文化的敏感地区,处在游牧胡人与农耕汉人争夺的地域分界线上。不同部族种群可以随时不断迁徙。然,代表不同血缘族亲的姓氏却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从不同地方存在的姓氏,就能溯源寻根找到它们各自原属什么种系及部族。这不,在渭北之地均能梳理出不同时期胡人归化于汉地的珠丝马迹。”
由此开始,小说从匈奴,鲜卑,羌,柔然,月氏,突厥等等古代少数民族齐聚渭北的渊源开始为读者描述了一个孕育着蓬勃生机的生命族群的独特的渭北。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接大漠南临关中,中隔苍苍黄土原卯,进退自如。这种从民族族群与独特地理开始的叙述使小说故事呈现出一种传奇与史诗相结合氛围。我们的主人公唐哼囔唐玉山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注定生长英雄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宏阔深厚的背景里中国革命的根脉血肉丰茂。
其次,民间视角叙述里中国革命的陌生化描写使小说的价值倾向疏离于主流意识从而使读者获得更接近事件原貌的心理认同,而陌生化所激发的阅读神秘感使整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传奇性叙述氛围。
“进入黄龙地界,哼囔就感觉世事好像有些不一样了。偶尔能看见一些背着快枪,头戴破帽子的年青人,那帽子上都有红布做成的五星帽微,很多帽子已经洗得泛白,破烂地不成样子了,可他们还端端正正地戴着。
哼囔想不明白:世上还有穿着这么破烂衣衫的军人?原来红土匪就是这个样子?这土匪实在是有些……不像土匪。
不过,这时有专众人操心他们的吃喝了。他们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自己亲自睡觉,自己亲自上茅房。
当然,也要自己亲自骑马赶路。
进入洛川城,掌柜的不在骑马。马由元家老十七和千口王小五牵着,跟在掌柜的身后,他也像很懂规矩似的跟在掌柜的侧身后面。
他看到不断有人向掌柜的行军礼,说:“手掌(首长)好!
哼囔想不明白:“怎么能问候手掌(首长)好?难道我这手背就不好么?”真是怪事。
到了驻地才知晓,人家掌柜的真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大人物。他再次印证了自己的眼力,他哼囔行走江湖这么多年,能看走眼?可是,万一走了眼,可就把命搭上了。
掌柜的身边聚了很多人,说是工作。千口王安顿他住下,说首长十几天不在,事多。让他先在边区转一转。
哼囔想让元家老十七陪他。
他一直想不明白:手掌(首长)这么大的世事*,还怎么敢孤身犯险,潜入关中地界?这绝不是为了枪枝弹药、药品给养之类得小事。肯定隐藏着更大的事情。他知道队伍上规矩多,那叫军事秘密,他不能问。”
破烂的洗得发白的红军帽,奇怪的(手掌——首长)称呼,军事秘密的说法,能照出人相的铁皮盒子。这种陌生化的描述使陕北的红军革命洋溢着浓郁的民间传说色彩。
第三,在民间视角叙述里,主人公人生遭遇的苦难性,底层性更为突出,从而既隐现出中国革命的真实性,也隐喻出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唐哼囔与寡居之母只想过上平安的日子,但恃强欺弱的田葫芦不让,仗势欺人的田保长不准,血性的唐哼囔杀恶汉,背井离乡,贩药品,杀保长,竟成了江湖侠士。他练就了“十丈之内枪灭香火”的绝技,而更多的人们则是籍籍无名的平凡之人,他们的生活只会比唐哼囔差,这是一个没有阳光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革命的发生既真实又自然。
第四,民间视角叙述使小说脱离传统文学表达上囿于意识形态束缚的单一性,走进了一个更加接近生活本身运行姿态的天地,从而使小说意蕴获得更广泛的普遍性的人类化的品质,由此小说内蕴更广阔丰富而多元。
唐哼囔因为除暴产恶而名震渭北乡间,因为声名远扬而被当局抓的“红土匪”利用以图脱身,而唐哼囊又因碍于“江湖义气”而假戏真做使“红土匪”脱险,并送其到陕北洛川,尽管那些“不太像土匪”的军队令他好奇,尽管他们对他客气敬重有加,希望他能“跟他们一起干”,但他依然回到了他的大孔寨,作者没有拔高,没有渲染。而他的堂兄唐玉琪和陆姑娘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动机竟然是听信书古书上那句“五星显东方,利中华”的卦辞,这种不显山水的写法正得益于民间视角的运用,而正是这种不显山水的效果使小说进入到了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境界获得了意蕴的多元性,而读者却由此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朴素,真诚与民族性。
第五,生动的民间地域性方言的恰当使用使小说呈现出强烈的民俗性而闪烁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之光,为中国革命涂抹上一层植根民间关注民生的鲜活色彩。
方言的使用是小说的独特的语言特色,而这与民间视角叙述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这些方言才使唐哼囔,富平掌柜的,元家老十七,千口王小五等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群生活在渭北塬上的壮汉,他们喝着渭河水,坐着黄河船,吃着陕北大红枣,咥着关中裤带面,吼着大秦腔,走南撂北迎着太阳勇往直前的铿锵男人,中国革命有这些血性男儿其未来不言而喻。
中国革命就这样传奇般地在孟轲杭盖那莽莽苍苍的渭北复活。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林焕琴 | 2015-3-5 11: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上了一趟渭北,对《渭北轶事》感触更深。尤其站在富平南原北望,莽莽苍苍的北塬更能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reecash2016 | 2015-3-17 10: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黄叶斌 | 2015-3-31 15: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骊山 | 2015-4-1 22: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忙,好久没看版了。刚学习了大作,问好!{:soso_e181:}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5-4-10 2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soso_e100:}
林焕琴老师文安{:soso_e181:}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