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弓昌散文】记忆中的纵目小学

[复制链接]
查看1875 | 回复5 | 2019-7-29 17: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怀念岁月 于 2019-7-29 17:24 编辑


   
b6c8bf5aa206706ad210b0237614cbe3_u=1836832916,3853769207&fm=26&gp=0.jpg


    在我的故乡白水,有一座纵目小学(当地人称为完小),它位于洛河之北的纵目街道,是五六十年代享誉洛北的一座小学,凡在此上过学的,甚至三四十年代的老人一旦说起,也不免万般感念,心生敬意。

    纵目小学修建于20年代或30年代初。据老人们说,学校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乡绅赵子健(又名赵树勋)捐资修建。据有关资料记载,赵在1918年辛亥革命时期任曾任陕西靖国军所辖司令部团队第一游击支队司令,后来成为冯玉祥手下的一位混合旅的旅长,在当时的洛北可以说人人皆知,在白水及附近各县也是极有名望。赵在家乡可以说有两个值得记述的建筑,甚至可以说是功德。一是修筑了一座至今依然保留基本完好的纵目古城,在城的东南角建有颇具气势,建筑精致的炮楼(此楼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拆除),另一个就是在洛北众所周知、颇有名望的纵目小学。

    小学位于当时纵目街道的最北边,向南直对纵目街道。校门是一座高大的照壁式门楼建筑,大概有十多米宽,五米多高,砖雕石刻,高耸挺拔,很是威严。门外有宽大的青石板铺的平台,高約近一米、两米多宽雕有图案的护栏台阶。在门楼的两边,各有一块竖长、刻有文字的砖雕装饰图案。台阶平台上靠墙两边各有一道青石坡路,东边通向临近的药店,西边通向门前拐弯的南北大路。也许是为行走不便的人们使用,也许是为了学生放学避免拥挤,其设计之细微令人感叹。进入校门,有东西对称的廊房,是值班室和打铃员工的休息室。再下台阶,迎面是一座照壁,后面是一个大院子,东西各有四间砖瓦平房,是教师们的宿办室。对面的高台上东西两个大教室,外围装有护栏,和中间的走廊相通,学校开学、新生点名和开展小型活动都在院子里进行。教室中间的走廊有各种砖雕图案,自制的黑板,也经常贴一些宣传画,通知,供同学们观看。顺着中间走廊向北下台阶,东西各有两间平方,迎面是三孔大窑洞,是学校的食堂和炊事人员及学生的宿舍。可以说这是学校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俨然像几进几出的四合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砖木青瓦,结构独特,四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记忆犹存,如在昨天。

    学校大概有二十多亩地,西侧是一处大院,向南有一排十多间教职工宿舍和图书室仓库等,前面是一块菜园,靠围墙有一口水窖。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水窖和城墙的炮楼用地道相连,一直通到校园东侧的沟边,有一公里多。水窖中间有暗道,去掉木板,需要的时候放上,人就可以通过。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从炮楼底下的砖洞进去,经过水窖还一直走到沟口。地道大概有一米多高,只是个别地方塌陷,但基本完好,可惜的是,后来进入炮楼地道的洞口和水窖均已毁掉,假如存在,估计今天仍可以通行。在平房的后面设置有水泥制作的乒乓球台,成为学生们自由活动的场所。由于学校南高北底,形成一个自然的塬台,通过整修,这里就变成了一个舞台(当地人称戏台子)。最早村里放电影、学校的文艺活动,甚至外地剧团来纵目演出,都在此处进行,我说的这已是五六十年代的事了。

    沿土坡而上,西边有学校的东门,在砖窑正中的北面,建有东西排列大概各有三间的教室。校内靠墙的树下,种有包谷和豆子等农作物,校内的空地种有各类蔬菜,夏秋时节,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地畔也成为了我们读书的好去处。学校的围墙内,高大的槐树,椿树、杨树和其他树木整齐排列,这些树龄当时都应有三四十年。而当站在围墙外面,整个树干和庞大的树冠露出墙外。墙头上,树杈上都有鸟的歇息和鸟巢,鸟儿飞来飞去,非常引人注目,这也成为外地人远眺、进入纵目看到的第一景观。东北侧,长长的土围墙一直沿沟畔蜿蜒,墙内是学校的大操场,有简易的跑道和单双杠,跳远坑,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小时候,同学们打篮球,用力过大,就会扔出围墙,就要到沟里去捡。在校内路边的拐弯处,还有十多棵古树,树杆粗壮,枝叶茂密,应该是建校时保留下来的。道路旁,在砖砌的围栏内,种有冬青,松柏,花草等,稍宽的地方还种有果树。特别是每当夏日,校园内的空闲地,东侧学生住宿的窑洞后,及至沿沟坎的台田上,开满了油菜花,花香四溢,沁人心脾。丰收的季节,油菜花胖胖的果实,像精致的小棒槌,由绿边黄,由黄变白,沉甸甸的压弯枝头,给我们农家子弟以依恋丰收的喜悦和遐想。今天回想起来,孩提时操场的跑步锻炼,校园的取笑逗乐,甚至连路边的小径、地畔朗朗的读书声,背诵课文的幽静似乎还萦绕在心头,浮现在眼前,跳跃在梦里。这也许是怀旧的感念,我想更多的是孩提对全新校园生活的记忆,也是今天难以忘怀和珍爱的缕缕情思。


    纵目自古位于南北交通要道,在地域上,成为白水境内洛河之北的中心地带,也是纵目小学的所在地。解放后,纵目是乡政府所在地(当时称公社)。街道逢六过会,三乡五里的人们都来赶集,可以说颇为繁华。纵目小学既成为纵目的一景,也是洛北的一景。岂止是一景,它是洛北当时唯一的一所全日制的完全小学,至今年岁大的,有文化的,乃至解放后出生的,方圆几十里的学生基本上都在这里上过学,甚至同一位老师教了父亲教儿子,孙子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可以说,这座位于洛河之北贫瘠旱塬上的小学,以它的建校时间,建筑布局,师资力量。在校学生数量及严谨的教学质量,在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中期,为洛河之北最初的儿童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功不可没,对解放后农村家庭重视子女教育不无影响,也为从这里走出的颇有成就的莘莘学子盛名远扬。1968年的文革后期,为适应当时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还增设了初中班,后来一大批学生都是从这里上完小学、初中到外地上高中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代乡绅赵子健重教兴学,后人应当铭记;一代先师们,扎根故土,为洛北的教育呕心沥血,不辞辛苦,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大概在七十年代中期,由于街道拓宽向北延伸,加之学校年久失修,这座学校被拆除另建。但至今上了年级的老人,说起当时的纵目小学,仍感留恋,觉得惋惜。甚至老年人对老师的音容笑貌,家传后世也是铭记在心。我也一样,因为他是我称之为母校的母校,是我们孩提时最初启蒙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有着我们童真的追求和放飞的梦想。

    一座学校就是一部历史,也是万千学子的心灵归宿。历史是不可复制的,归宿也是不可遗忘的。但愿我们能记住它,一座学校和一个人的故事,一座学校和一群学子的故事,一座学校和他身上发生的故事。这就是我心中的纵目小学,一个享誉洛北的纵目小学,一个历史不能遗忘的纵目小学,虽然它在岁月的流逝中不复存在了,但不泯的记忆永远存在,幼时的美好永远存在,他的功绩永远存在……。

   作者又及:文章前图中使用的图片来自终南山下的西北民俗博物院,图片为赵家大院的门楼,(赵子健在纵目城内大院的门楼,后期主体搬移,现作为西部民俗博物院的大门和主要建筑展览)。赵家大院的门楼和纵目小学的门楼基本上在同一年代,和学校门楼样式有别,但建筑风格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纵目小学当时门楼之宏伟和建设规模之大。据目前笔者了解,学校大门的图片因年代的关系至今未发现有人保留,也许有一天会有意外的惊喜,那是后话。就此而言,我对校园的描述文章略显冗长,但也仅仅是个人的部分和片段式的记忆,试图求得一个完整的画面,毕竟四十多年过去了,它留给我的也不止于此,敬请阅者理解。本次发表略有修改)。
作者图片发稿用.jpg

作者简介:赵弓昌,网名《怀念岁月》,陕西白水纵目人,省作家协会会员。 1972年入伍,1988年转业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20152月退休。曾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副巡视员、陕西省机关党建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入选百度名录。现为西部文学编委会委员,西部文学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近年在多家报刊、有关网站发表作品,部分曾入选国家重要期刊,获全国、省级等级及优秀奖多次,被多家网站刊物转载,著有文集《我们一同走过》一书。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4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丹水情韵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丹水情韵 | 2019-7-29 19: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精彩,点个赞,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9-7-29 22: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点赞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禅悟个人认证 | 2019-7-29 22:24: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点赞,问好!遥祝笔丰。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VX止语默然 | 2019-7-29 23:2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点赞问白水乡党好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19-7-30 08: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075351osvjuji05ecihszc.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