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旺俊散文】南渠西——我儿时的村庄

[复制链接]
查看1525 | 回复2 | 2020-6-12 17: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渠西——我儿时的村庄




     梦里的儿时,离不开那个村庄,即便是过去了半个世纪,想起来还是有些欲说还休的感慨。
   7岁那年秋天,正是全国人民公社化和大办公共食堂的时候,一天下午,母亲领着我去了她的娘家。外婆家离我们村五公里,虽说不远,却很少去。外婆外爷见到我十分高兴,那一日,正好在外地工作的舅舅也回来了,家里人来人往,气氛热烈。晚上,昏黄的油灯照着,大人们说着些往日的家长里短,外婆和母亲坐在炕上,我躺在母亲身子后面,没有多久就呼呼呼睡着了。
   次日清晨,我睁开眼,看见母亲拿着布包准备离开,揉了揉迷糊的眼晴,敢忙穿好衣服要一同回家。外爷和舅舅劝我留下,外婆说“让你妈先回去,过几天你爸来接你”,说着便取出一把水果糖塞给了我。
   母亲走了,看着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有些忐忑,就这样我在这个村庄,开始了不寻常的年少时代。
   母亲回家后没过多久,有人捎来了我的书包和课本,并带来了母亲的话,说是让我就在这个村念书。
   次日,外婆要送我去学校,我说我不想念书,外婆说娃娃都是要上学的,不念书不行,我问外婆,“你们村的老师打娃娃不打”,外婆说不打,我半信半疑,磨蹭了半天,提出了个条件,让外婆一定告诉老师,如果我写错了字,一定不能打我,外婆笑着说行。
   那是1958年9月,已经开学好几天了,母亲把我送到了学校。一次念错了字,老师揪着我的耳朵,生气地说,“你长的这东西是个样子货”,然后,在我头上敲了两下,从此,我去学校时开始戴起了帽子。还有一次,那天天阴,早上喝的是稀饭,快要下课了,憋的难受,这时一个同学喊了声报告,说是要去尿尿,老师说“不准”,我想我要是喊,一定也是白喊,后来实在不行了,糊里糊涂喊了声报告,也没管老师准不准,拔腿就往门外跑,但是为时已晚,刚出教室门,没能控制得住,裤子全湿了,站在门外,我伤心地哭了起来,从此我就不想上学了。
   上了个把月学,事情有了变化。生产队长派外婆去水库工地,外婆说娃上学乍办,队长说是你的外孙子,送到他们家去,协商不成,外婆就带着我去了修水库的地方。
   水库工地位于县城西北,那地方叫白家河,离外婆家村庄40多里地,吃过早饭,生产队的一辆铁轱辘车,装载着粮食和行囊,还有几个派去干活的社员,由外爷赶车送我们去。我坐在车上,那天天气也好,太阳暖烘烘的,我很高兴。
   到了白家河,我们被安排在一户人家住,生产大队领队的头儿叫范子厚,他问外婆,“王嫂,你乍来了,这是谁家的娃?”外婆说,“这是我孙子,娃还上学,我不想来,队长不行,没办法呀”。“狗日的王正均,这老婆能干得了活,还有个碎娃”!范子厚骂着,其他人都在笑,那时五十来岁的人显得格外老态,外婆还是个小脚。
   王正均是生产队长,大跃进时,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利,不时向生产队要人,年轻人大都派了出去,队里还有生产要搞,没办法队长就派外婆去充数字。范子厚担心外婆和我的安全,也没有给外婆安排活路,说是让外婆等机会,遇有送东西的车,就让我们回去。那段时日,外婆帮那家主人做些针线活,别无他事。
   过了好些时日,也没有等到能拉我们回去的便车,我和外婆只好步行上路。第一天走了二十来里,走到途经一个叫尧头的村庄,外婆的妹妹我叫老姨,老姨家就在那里,在老姨家停了两日,第四天终于回到了家。
   那时都说人民公社是金桥,要通过大跃进的方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了共产主义,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干活不计报酬,吃饭不用掏钱。
   虽然楼上楼下和电灯电话一时还看不到,干活不计报酬,吃饭不掏钱已经成了现实,仅这一点,就足以使人们对共产主义充满期待。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公共食堂,我们队的食堂开在车再民家,他们家搬到外婆家居住。他家的门房成了做饭的地方,上房还有两间厦子是放置米面油和蔬菜的库房,几个中年妇女是专职切菜做饭的炊事员,开饭时社员们排着队打饭,有的用竹筷敲击着碗沿,有的在说说笑笑,没有数量限制,只要肚皮撑得下,馒头和面条放开吃,年轻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晚上搞突击,干完活会有夜霄。
   那是我记忆中最快活的岁月,最欢乐的时刻便是吃饭的时候,那一会儿,上百号人,端着碗,揣着馍,庭院的台阶上,门外的半截巷道,一派热闹景象。青春时期的小伙姑娘,一边吃着,一边打情骂俏,有的还眉来眼去,暗送秋波,惹下了一辈子都没法偿还的风月债。
   从白家河回来,外婆成了队里的专职磨面的,早上从饲养室牵头毛驴,套在石磨上,我们那儿叫碨子,从早到晚给大灶上碨面,每天都是浑身的面粉。
   我又被送到了学校,那里成了我最不想去的地方,一天下午,我逃课在巷子里,远远看见老师,敢忙走进一户人家,躲在大门后边,老师又把我从那儿揪了出来,他说,“你到哪儿跑,养驴的还不知到驴的毛病”。
   从1958年秋到1968年冬,我都算是南渠西的人,我的粮户关系在这个村庄。那时队里分配给社员的粮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口粮,一部分叫劳动粮。基本口粮很少,劳动粮按照工分计算,这样的结果是,娃娃多的家里总是很困难。半截小子吃死老子,口粮少又没有劳动粮,多子女就是多困难。
   初时年岁小,时间长了总想回自己家里去看看,一个人不敢上路,只有跟着去公社办事或者走亲戚的人去一趟,巷子里的人叫我“黑人黑户”,有个年岁大的只要看见我,就说“黑人黑户”又来了,见到他我总是躲躲闪闪,与别的小孩玩时,一旦不高兴,人家就叫我“黑人黑户”,而南渠西的朋友在生我气时则说:和家庄的,滚回你们的村庄去!从此我就失去了村庄身份认同感,直到现在。
   邻居看着外爷外姿面黄肌瘦,认为不该养着我,有些人当着我的面对外婆说,“你赶紧把这娃送回去”。一天午饭时,我端着碗坐在大门外边的青石门墩上吃饭,一个小伙用白多黑少的目光看着我说,“看把老汉老婆饿成啥了,你个碎怂,还不滚回去”!他还举起手做着要打我耳光的样子。我惊慌地瞪着眼,等他走了几步后,小声说:“日你妈”!他转过身子看了我一眼,大概是没有听清楚,要不肯定会打我的。
   饥荒最严重的时候,外爷的侄儿从甘肃酒泉回来了。外爷的哥哥16岁跟人去了甘肃,从此杳无音讯,父母临终时叮嘱他说:“一定要把你哥寻回来”,为了找到哥哥,外爷曾经步行去过兰州,始终没有探到音讯。哥哥流落在河西一带,据说先在敦煌,后来到了酒泉,临终时叮咛儿子,说是遇有灾荒没法生活时,去回合阳老家。那时候,河西走廊已经饿死了很多人。骇人听闻的边家沟事件,300多名右派活活饿死,有关数据表明,三年困难时期,甘肃有170万人死于饥饿。
   外爷的侄儿叫王智信,大个子,30来岁,媳妇和孩子还在甘肃。一天吃中午饭时,他看了看我说,“二爸二娘,粮食这么紧张,把这娃送回去吧”!我刚把一块菜圪塔塞到嘴里,眼睁睜看着那个叫二舅的人,半天说不出话。我哭得很伤心,外婆安慰我,外爷不高兴地说了二舅一顿,其实他也并非恶意,只是那时太穷了。
   外爷小时候,家里很穷,只有几间房子,正因为日子不好过,家里才打发哥哥出外学手艺,没想到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得来。快到解放时,外爷已经奋斗了两院房子,后来为供舅舅上学,卖掉了一院。我曾说:”爷爷你有先见之明,要不是卖了那院房子,咱家肯定是富农了”。因为有些田地,土改时定了个“小土地经营”成份,要是定个富农可就麻烦大了,“地富反坏右”属于“阶级敌人”一类。
   二舅回来后事情变得很糟糕,家里有两行厦房,外爷把一行分给了侄儿,自己留下的跟危房差不多。不久二舅卖了两间,不卖不行,妻子和小孩还在酒泉没法生活,后来家里被盗了,外爷外婆的寿衣不翼而飞,也是二舅偷的,后来他承认了,说是那边小孩病了,实在没办法才做了不该做的事,时间不长,他又把剩下的三间连同半边院子也卖了,原先的一家成了两家,这事对爷爷打击很大。
   还有件亊记忆犹新,是我偷了同学家地里的东西。一天上午,外婆要我闹点野菜,我常去村东的沟边和金水河谷,大人去不了的地方,对我来说小菜一碟,凡是猴子和山羊能到的地方,我都不在话下,常去沟壑挖野菜割烧炕柴,练就了我极强的攀爬能力,虽然小小年纪。
   我发现隐藏在半沟的小块坡地有些见绿,就奔了去,果然有所收获,不多时小小布袋就鼓了起来。回家的路上,一路小跑,还哼哼喞唧唱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
   我以为没人能知到这事,放下东西出门去玩,同学的爸爸怒气冲冲朝我走来,骂了句“你个碎怂”,接着就赏了我两个耳光,这时我才明白那是他家的,要是知到同学家的,我就不会去偷,可是已经这样了,也只能让人家出气了。脸上烧乎乎,很疼很疼,眼前先是一黑,觉得嘴唇麻木,嘴里甜丝丝,伸手一摸,粘了不少血,鼻子也出血了,擦眼泪时,又把血抹在了脸上。
   围观的小孩跑去报了消息,外婆来了,和同学的爸爸吵了起来,“你看你把娃打成啥了,你下手就这么狠,娃娃家,你吓唬吓唬”,外婆一边给我止血,一边理论,同学的爸爸见我那样子软了下来,说他一时在气头上,不该打我,给外婆赔了不是。那以后我明白了,私人的东西不能偷,生产队的可以,灾荒年月,人们都是这样。
   秋天粮食种类较多,有谷子,糜子,绿豆,黑豆,包谷,荞麦,棉花,还有红薯萝卜之类,人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干啥都要捎带点能下口的,衣兜里,有时还在鞋里多少带点颗粒。拾棉花时,生产队在妇女交完棉花后,挨个进行人身搜查,办法总比困难多,顺手牵羊的事还是堵绝不了,尤其是妇,也不是哪儿都敢随便摸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到四年级叫初级小学,五六年级叫高级小学,初小各村都有,高小每个公社也就两所,一般设在大村庄和公社所在地。初升高分数不达标,要么来年重考,要么回家劳动,考试时全公社的集中在一起,试卷是密封的,监考老师扳着面孔,转来转去,盯得很紧,像是防贼似的,考场雅雀无声,显得严肃而神秘。
   南渠西小学4个同学,有两人没有被录取,入学时班上30多个。每年都有辍学和留级的,小村庄教学质量不如大村庄,大学校一个班一个教室,小学校两个年级坐在一起,叫复式班。二年级时,有个姓王的来教我们,那年他17岁,小学毕业没能升上初中,家族里有人在县委组织部,他就成了老师。那时17岁正是找对相的年龄,他人也长的俊,有个姑娘看上了他,两人耳鬓斯磨,教学的事也就受到了影响。一次我和同学去交作业,碰上两人正在咬嘴唇,觉得希奇,很神秘地用咬耳朵的方法,把这事告诉了朋友,很快大家都知到了,王老师让我俩站了3天。后来他被辞退了,正是3年级升4年级,新来的老师重新考了我们,20来个同学只有5个升了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读完小学就能算得上村里的文化人,六年级升初中之难就不用说了,我们学校毕业班90多个,只有19名考上了初中,结果免强读了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伟大领袖号召”停课闹革命”,实际上等于失学了。
   我的初小读了5年,想起来很可笑,头一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考试时听写拼音,声母还能答上,3个音节的韵母,好像从来就没见过,我咬着铅笔,看着老师的脸,渴望他能念出几个我能想得起来的字母。秋天开学时,我去了原来的教室,不曾有过丁点害羞的感觉。
   温饱问题难以解决,能上出名堂的屈指可数,学生也就没有积极性,一些学生因交不起资费而辍学,我常因为拖欠学费放学时被留了下来。小村庄还要轮流给老师管饭,自家人可以凑合,老师的饭不能马虎,其实供给老师的饭说来简单,一碟油泼辣子,一碟盐,两碟萝卜白菜之类凉菜,主食则是馒头或面条,这在1960年代并不容易办到。外婆把菜摆在饭桌上,再让我去请老师,看着碟子里的萝卜丝,有时不由自主捏上几根偷着吃,手又不大卫生,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三年级时的一天,父亲来了,说是要我回自己的村庄上学。那天晚上,外爷不住叹气,外婆一直淌眼泪,第二天上午,外婆拄着拐棍,领着我去了我们的村庄,把二爷爷三爷爷和几个族里的人叫来。外婆说前几年娃还碎,这两年稍大一点,能帮着干点活,实在没办法,离不开了,让我还在他们身边,她淌着眼泪,求家族的人给父亲说说,二爷爷三爷爷及其他人相互看着,不知该说些什么。
   外婆说我很醒事,已经能帮大人干些家务了。那年春大旱,井里的水不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用水,有时不得不去金水河取水,外爷还得挣工分,家里有一个铁桶,那时多是木桶,又笨又重,我一头担着铁桶,一头担个竹笼,笼里放几块石头,以保持两头平衡。大约两公里多,小道崎岖,尤其是回来时,有一段坡势很陡,没法歇脚,须咬着爬上去。回到家里,外婆高兴的直淌眼泪,不停的说:长大了,顶得住事了。

       四年级头一学期,开学有一个月,下午放学时,同学车乾显得特别兴奋,他把课桌里的东西全部装进书包,我问他准备干啥,他爬在我的耳朵旁说:”明天我就不来了”,我问他干什么去,他说“我爸同意我不念了,从明日起,我给饲养室割草,挣工分”。看他得意的样子,我很羡慕。
   同学们都为车乾高兴,过了一段时间,我也不去学校了,大概是看见车乾开始挣工分,外婆也让我停了学。一天外婆领着我去了她娘家,外婆的母亲还在,姥姥双目失明,姥姥喜欢我,每次到那儿,都让我坐在身边,摸摸我的脸,问这问那,姥姥问我念几年级,爱写字不,我告诉姥姥说我已经不上学了。姥姥问不上学干啥,我说挣工分,姥姥笑了。那一天,姥姥还有两个老舅,开始数说外婆是胡闹。外婆说这也是没办法,她和外爷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工分,年年都是队里的欠款户,大约三个星期,我又去了学校。
   虽然值不了多少钱,农民还是很重视工分,多挣点工分就能多分点粮食,没有人借故不去干活,更没有人装病逃辟劳动,生产队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多多益善。
   秋天活多,尤其是妇女,主要是锄草,抚弄棉花地,每个人任务均等,时间有限,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外婆做不到,要么星期天,要么外婆会去学校给我请假,她把请假叫“告假”,有个姓马的老师跟外婆沾点亲戚,他把外婆叫李姐,所以外婆给我去“告假”,没有不准的。
   稍大一点时,生产队给我有了确定的安排,但凡星期天,节假日,我的事情就是给牛割草,队里有3个饲养室,我被固定给一个女饲养员割草,每年暑假,我的衬衣背郛都是草绿颜色。
   上小学时,经常“忆苦思甜”,后来“忆苦思甜”结合着革命大批判,说是刘少奇邓小平要复辟资本主义,妄图让全国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说是有个学校搞忆苦思甜,请来了位老贫农,老贫农对新旧社会的概念比较模糊,开口说道:同学们,远的不说,就说1960年,吃糠咽菜,还饿死了人。同学们说,老大爷,1960年可是新社会呀,老大爷说,说的就是新社会呀,新社会也饿死了不少人呀!
   海吃海喝的日子持续了大约1年,到了1959年冬,算是真的吃上了二遍苦,因为人均口粮标准很低,老百姓把那个时期叫做“低标准”,官方的表述是“三年困难”时期。
   有馒头吃的机会越来越少,早饭只有稀饭,最初还不限量,打饭时大家都用大碗,刚开锅的稀饭很烫,有的不停用嘴吹,边吹边吸,有的用筷子转圈揽,动作慢了就没得喝了,先前的热闹景象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一片沉默。
   接着便是瓜莱代,就是用南瓜萝卜和蔓青及其他绿叶莱代替主食,下午的面条以莱为主,烫也成了绿的,我常先硬着头皮把菜吃完,然后停下来看着碗底的面条,看上好大一会再送到嘴里。
   后来食堂停火了,一段时间,每天发点面粉,一次外婆让我去领,叮咛我千万小心,因为太小心拌了一跤,面粉洒在了地上,我坐在那儿哭了好大一会,外婆拿着菜刀一点一点把带土的面粉收拾起来。
   学校放学很早,为的是让同学们挖野菜,冬天一片冰封,哪里有菜可找,傍晚时分,我曾几次溜出村庄,挦些麦叶煮着吃。吃糠咽菜成了寻常的事,村外的树皮剥光了,有人试着用棉花壳淀粉,说是也能充饥。好多次外爷去金水沟以东的村庄买来红薯杆,我和外婆推着石碾碾碎,然后揻成圪塔蒸着吃。
   1960年冬,因饥饿而肤肿的人随处可见,为了弄点吃的,人们想着各种办法,家里能卖的东西都拿了出去,有的人把衣服和自家织的土布,拿到北边的山里换粮食,有的拆掉了房子,严重的通货膨胀,倒置物价不断攀升,1元钱能买2斤萝卜,1斤包谷1元7角,1斤小麦3元7角,大肉在4元以上,这是一个时期的市场价,粮食只能偷偷摸模交易,而且很难买到。
   说是万恶的旧社会逼得穷人卖儿卖女,三年饥荒时期,已经没法卖得出去,很少有人能够买得起,只要能白送出去就算不错了,康爷爷一连送出两个儿子,大的十六七岁,小的十来岁。
   村里有个著名的贫困户,他家住在南巷西头拐过弯的半截子巷,没有大门,老头留着白胡子,行动不便,那个年近半百的妇人,有时挎个篮子,有时拿个布袋,经常领着小儿子去金水沟以东的村庄讨饭,我家门前是她的必经之途,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的模样,我记得分外清晰。
   那个冬天,外爷逃荒去了远在外地的舅舅那儿,爷爷有些肤肿,走时留下些钱,有时买点包谷,也就十来八斤,怕人发现,只能在夜深人静后,外婆领着我去别人家背回来。一天晚上,饿的睡不着觉,幸好有月亮,外婆让我去南边巷子,那里有一户卖蒸馍,只有在很晚的时候营业,一块钱一个,很小,我买了一个。昏黄的油灯下,看着一块白生生的蒸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外婆说让我吃,我不肯,我让外婆先吃一口,外婆浅浅咬了点,说啥也不吃了,我一点一点,慢慢品偿着久违的麦香,心里渴望着哪一天,每顿都能有馍吃,那个深夜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我常跟着村里的大人翻过金水沟,去县城买菜,主要是萝卜,红萝卜贵些,常买白萝卜,一次也就几斤,因为年龄小,没人愿意领,外婆要去求人。一次回来的路上,差点出了危险,县城南门外的公路很窄,对面来了辆汽车,一个骑自车的把我撞倒在地,那次后,人家不再领我了。为了给爷爷有个交代,买粮买菜的花销,我用粉笔把日期明细写在屋门背面。
   饥荒过后不久,外婆去世了,饥饿摧毁了她的健康。大约半年光景,外婆病了,村里没有买药的地方,也没有医生,外婆瞒着我和外爷,那个年代村庄的人都是这样,生了病能扛就扛,年纪大的人会去求神拜佛。在通往渠西咀的路上,有个小庙,小时候有几天我高烧不退,外婆到庙里拜了神,裹了几包香灰,我以为真是神仙给的药,喝了不见好转,很恼火,骂起神来,外婆赶紧捂住我的嘴,说是得罪了神灵不得了。老人都很迷信,一次爷爷肚子疼,外婆弄了一碗水,拿着三根筷子,一边念叨着邻居死去的人的名字,一边设法使筷子立在水中,念到哪个名字时筷子立住了,就认为是哪个人的鬼魂作祟,这时外婆会说:“你已经是另一世人了,不要难为我们,你走吧”!再往水中撒点面粉,有时外婆很生气,会拿菜刀朝筷子砍去。一个冬日的傍晚,外婆走了,等我从学校回来,她已过了奈何桥,那一刻,我觉得天塌了!
   过了两年,外爷也离开了我,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盼上好日子。2011年清明节前,我去了南渠西,看着两堆坟茔百感交集,是改革开放,使村民告别了贫困,村庄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20-6-12 22: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点个赞,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20-6-13 05: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充沛,内容精彩;欣赏佳作,遥祝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