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鹿放歌 于 2015-3-22 08:59 编辑
无意中看到关于清明节民间习俗的介绍,荡秋千便是其中之一。一下子搅起了沉淀在记忆深处荡秋千的情景。 春暖花开,大地复苏,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大人们都下地劳动去了,小孩子三五成伙聚在一起荡秋千。一个人坐在秋千上荡,其他的围在一边看热闹,这个推一把,那个掀一下,一个人荡过去,一串串嬉笑声响起来。一个人荡够了从秋千上下来,几个人争抢着坐上去,最终还是一个人荡,其余的看。也有胆子大一点的,一个人坐在秋千的条板上,另一个人从坐的人背后上去,双脚分开踩在条板上,一起荡来荡去,如杂耍一般,增加了一点动作难度,也给打秋千增添了一些刺激和乐趣。有时下地归来的大人被我们的欢乐所感染,也腾出手来随手推一把打秋千的孩子。大人毕竟力气大,稍一用力,秋千就荡出好高好远,立即引起孩子们一阵充满羡慕和快乐的惊呼声。 那时候,生活艰苦,吃用的东西都很简陋,秋千作为一种玩具更不例外。老家过去的房子都是木架结构的脊顶瓦房,作为木架的构件,在“人”字脊的下面,相当于天花板的位置,每间房从前到后隔几米就有碗口粗的,和房间宽度差不多长,横担在隔墙上的檩,以檩为架,上面铺着用山里砍下的枝条编成的笆,家乡人称作“楼”,主要用于存放不常用的杂物。秋千一般就绑在紧贴着笆楼的檩条上。系秋千的绳是父亲犁地时常用的“撇绳”。犁地时,把“撇绳”从牛身的一侧穿过牛轭头一边的环儿和牛鼻桊,在绕回来穿过牛轭头上另一边的环儿,“撇绳”两端的头儿都掌握在犁地人的手里,通过拉紧左右两边的绳可以牵引牛犁地时前进的方向,所以“撇绳”比一般的绳长而粗,最适宜绑秋千。把“撇绳”两头相隔一肩稍宽系在檩上,垂下的一头在离地面四五十公分的地方系一个平置的条形木板,秋千就做好了。 也有把秋千绑在树枝上的。记得我家门前有一家人是独庄子,院子大,树多,其中有一棵枝杈繁密的大柿树。他们就把秋千绑在柿树平伸出的粗枝上。闲暇的时候不但我们小孩子围在树下打秋千、看热闹,大人们也聚集在那里寻开心。孩子们像比赛似的轮番上阵,谁荡得高,围观的人们就大声喝彩,越喝彩,打秋千的孩子劲头儿越高,惹得一些好事的大人童心荡漾,也坐上去荡一阵子,但毕竟动作神态与孩子们不一样,甚至有些滑稽搞笑,越发逗得人们笑声朗朗,不绝于耳。春意蓬勃的山野乡村在这打秋千的欢声笑语中,更加春和景明,生机盎然。
荡秋千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或者习俗,据说来源于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谋生,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攀援树木、跨越沟涧,在先秦时演变成秋千这种民间活动。在古代更是清明时节一种盛大的民俗活动,不但平民百姓参与其中,帝王将相也以此为乐,唐宋时期成为女孩子的一种游戏,在节日期间欢庆娱乐。刘禹锡就有诗云“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可见当时荡秋千的盛况。宋代诗僧惠洪的《秋千》诗中“飘扬血色群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更是把女子们荡秋千时身着华丽裙裾,衣袂飘飘,随风舞动,摇曳多姿的优美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 如今,除了踏青、上坟,清明节的好多习俗都遗失了,秋千在农村几乎见不到了,倒是成了城里人的一种休闲娱乐。几年前和女儿到公园去玩,在各种各样的儿童娱乐训练设施中,有两副挂在金属横杆上的秋千,却没有我小时候玩的屋檩或树枝上的秋千那么高,也没有“撇绳”、木板做的秋千那么粗旷质朴,更没有乡村里的秋千那种简陋而深厚的意味。去年,到洛南秦岭山里去玩,在一景区的入口处看到秋千,红色的杆柱,装饰着共色彩带的绳索,在周围的树木山色的映衬下煞是好看,女儿坐在上面玩着居然舍不得走。我便在想,女儿还能认识秋千,喜欢玩秋千,若干年以后的孩子,会不会不认识秋千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