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陕北民歌:唱不完的哥哥和妹妹
最近,一首题为《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的陕北民歌非常火,只要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都是有关这首歌的演唱提示。演唱的人很多,既有女歌手,也有男歌手,有用高音演唱的,也有用中低音歌唱的,除了人唱之外,还有用各种乐器演奏的。近年来,演绎哥哥妹妹的陕北民歌不少,但是,借助现代化的传媒工具,火到这首歌的程度的不是很多。这首歌的原唱,是位叫马美如的姑娘,她年龄不大,一口地道的陕北话,高亢嘹亮的嗓音,活泼洒脱的表演,产生了百听不厌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这首歌对我的震撼,引起了我对陕北民歌,尤其是陕北爱情民歌的深思。 一首歌能够产生强悍的艺术魅力,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完美的结合。在众多用陕北民歌元素创作的歌曲中,最为辉煌的当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了,这首歌应该是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诞生已经半个世纪了,它以典型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陕北民歌的内容包罗万象,我在这方面没有进行过专题研究,所知道的只是个大概。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为分水岭,以前的陕北民歌在题材上主要以家庭个人爱情的不幸为主,表达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与悲情故事。1942年毛泽东《在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陕北民歌进入了革命民歌的新时代,延安新秧歌运动开展后,专业文艺工作者改编了大批优秀的革命民歌,如《东方红》,《翻身道情》、《夫妻识字》、《绣金匾》等等。一些革命民歌在形式上用的是民间曲调,但不能说是旧瓶装新酒,而大部分革命民歌在音乐上都经过了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和改造,那些经过二度创作的革命民歌,有的曲调刚健雄壮,有的音乐语言质朴洗练,感人肺腑,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西北风"歌曲风靡全国长达10年之久。"西北风"歌曲多采用陕北民歌的音调,以信天游苍凉刚劲的曲风为主,它的特点是情感真挚,直抒胸意,易于上口。"西北风"歌曲吸取的是陕北民歌的养料,它是以陕北民歌为基础的黄土情音乐在新时期的充分展示,如果说陕北民歌是源,"西北风"歌曲就是流了。 在陕北民歌经历了凤凰涅槃几度辉煌的历史中,陕北民歌中最为丰富的是其中有关哥哥和妹妹之类题材的歌曲。长期以来,受极左思潮和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民间爱情歌曲登不了大雅之堂,文革时期更是被当作黄色歌曲,封资修之类受到批判,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代,有关这类的音乐文化被视为靡靡之音流氓歌曲,传唱这类歌曲会有座牢的风险。 这种对文化艺术的条框抑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各种形式的百花齐放。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写道:"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一一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思想解放步伐的加快,国家对濒临衰落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的重视,陕北民歌中大量有关爱情题材的歌曲,经过文学艺术家们的二度创作,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陕北民歌中歌唱爱情的歌曲,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咏叹,"唱之似哭,听之凄然。"歌词内容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语言准确生动,比喻形象妥贴,把难以化解的心头悲哀与精神压抑,用民歌曲调的形式表现出来。陕北民歌中的爱情歌曲,是一种旋律性的哭泣,它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和这种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实现的最为粗砺直白的呐喊,通过这种带有旋律性的抒发,使郁积在胸中的重压得到缓释。可以说,陕北民歌是陕北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辛苦难的精神调节器,正是这种悲壮苍凉的音乐文化,形成了陕北人粗犷豪放的典型的带有明显地域性的性格特征。 陕北民歌中的爱情歌曲,总体风格特征是悲壮,苍凉,豪放,是对生活中的情感悲剧带有野性的痛苦演绎。越是现实生活中短缺的,文学艺术中越是表现的强烈。千百年来的陕北,贫而且穷的寻常后生(陕北方言中的小伙),讨个婆姨相当艰难,更不用说对爱情的企盼。现在虽然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水涨船高,讨个婆姨财礼动辄20多万,据说讨个二婚女人甚至更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与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有关,据说我国男多女少的比例高达3000多万,这个数字相当于甘肃省和西藏的人口总和,这就是说有3000多万男子无以为家。但是,据说全国的"剩女"高达3700多万。这些不为人们所关注的数据,在年复一年地演绎着两性关系的悲剧。似乎人类在离财富越来越近的同时,却离爱情越来越远。我想起了小时候记下的两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爱情的价码,已经高的有些离谱了。 过去因为穷许多人讨不到媳妇,现在不再贫穷却更加讨不到媳妇。爱情这个词儿什么时候不再折磨人类呢!陕北爱情民歌的久唱不衰,有着深刻的生活基础,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们的精神饥渴和对爱情的向往。陕北的爱情民歌,算得上是用艺术表现爱情的经典之作,这样的范例俯拾即是,且以近年来流行的几首为例: 《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这辈子咋就爱上个你;一次次短信你不回,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酒瓶瓶倒来来酒杯杯碎,前半夜喝酒后半夜醉;梦见那哥哥你亲我的嘴,抱着那枕头我当成个你。哎我的亲亲哟,亲个蛋蛋小亲亲,我咋想得这么美,我咋活得这么累,哎嗨哟! 把一个情感失败者的状态写的维妙维肖,算得上是神来之笔,曲调苍凉高亢,不同凡响。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片尾曲《神仙挡不住人想人》的歌词:山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云彩。树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挡不风。神仙哟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挡不住人想人。羊啦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来容易哎哟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咱们招一招哟手。瞭的见那村村呀瞭不见那个人,哎哟泪格蛋蛋抛在那个沙蒿蒿林。 这首曲置于片尾赋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加苍凉悲壮的色彩。歌词与剧情在内容上存在着逻辑性差距,但是就基调而言具有风格上的同一性。"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那沟",是对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对人与人的接触造成的不变的沉重叹息,神仙挡不住人想人的奇特比拟和"挡不住"的多重反复,把人想人的情感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我特别注意倾听这首别具特色的歌曲,这样的安排也算是导演的匠心独具。 (男)一对对绵羊,并呀么并排排走,哥哥能什么时候拉着那妹妹的手?(女)哥哥你有情,妹妹我有意,你有情来我有意,咱二人不分离。(男)三月里桃花花开,妹妹你走过来,蓝祅祆那个红鞋鞋,站到哥哥跟前前来。(女)想你呀真想你,实实在想死个你。睡到半夜我梦见你,梦见咱俩一搭搭里。(男)我要拉你的手,还要亲你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俩个圪捞捞里走…… 这类歌词抒发的是寻常百姓的情感,用的是地道的生活语言,对诉求的表达直来直去,没有半点的市井缠绵与羞涩。这种高度生活化的语言对内容的表达传神而精道。 比兴是我国文学的传统手法,而陕北民歌可以说是运用比兴的典范。"一对对绵羊,并呀么并排排走,哥哥什么时候能拉着妹妹的手。""阳洼洼的糜子背洼谷,那达想你那达哭。"陕北民歌中用以比兴的事物,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民歌中有关爱情的民歌各具特色,但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的爱情歌曲,所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成就是无以伦比的,陕北民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够把两性情感演绎得如此精道,与陕北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虽然没有大山大川,却是原梁卯沟连绵起伏,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缺,村落稀疏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异常恶劣。走进陕北,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道曲折的山路,一个个荒凉贫脊的村庄,山沟沟崖畔上是一孔孔破旧的窑洞。陕北的村庄不仅规模小,居住也很分散,使得相互爱戴的年轻人接触起来十分的不便。 除了接触困难,还有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在陕北决定婚姻的并不是年轻人的两情相悦,传统观念与深度贫困,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情感悲剧。 很早的以前,一首《三十里铺》唱的家喻户晓,"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绥德三十里铺,四妹子好上了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高亢的旋律,朴实的语言把一段远去的故事凝结成了永恒。 过去,一些陕北姑娘为了摆脱贫困,通过婚恋远离家乡。几十年前,我们那一带一些找不到对相的年轻人,就去陕北解决问题。村上一个小伙领回了一个陕北姑娘,那姑娘牵线又引进了一个姑娘。这两个媳妇回娘家探亲时,总要带上几十斤白面,以孝敬家乡的父母。 这件事发生在1980年代,附近村庄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在陕北一个村庄住了一段时间,好上了一户人家的婆姨,不为别的,为了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在一个黑糊糊的晚上,那婆姨跟着我的乡党私奔到了合阳。 我曾想,这种姑娘外嫁的频繁发生,会使当地的性别比例失去平衡,因为贫困,不幸的事会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发生。 各民族的民歌,有关男欢女爱的歌唱普遍存在,而陕北民歌对爱情的表现尤其强烈尤其出彩,这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哀,使得他们的歌声才显得如此的动人。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过:许多人喜欢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都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1970年春,我随部队在内蒙古的巴彦诺日公停留了两天,部队要求要去牧民家里访贫问苦,我听不懂蒙古族的语言,去了一个知青户。那位和我同龄的知青小伙给我讲术了一件希奇的事。当地驻军的战士常帮助牧民做好事,一位蒙古族姑娘喜欢上了一个常来她家帮忙干活的战士,那个时代至多也就是搂搂抱抱啃个嘴,这样私密的事哪敢张扬,那个战士也曾告诫姑娘这事儿千万不能说出去。不同民族对爱情有着不同的认知,姑娘感到十分荣??,高兴的不得了,很快就告诉了闺密和别的人,事情传到了连队,那个战士因此受到了处分。 我在甘南的歌舞团工作时,一次去乡间演出,一个藏族学员请我去他家做客,见到一个大约40岁的中年男子,他对我说:"这是我的父亲,不是亲的,怎么说呢,"他笑着摸了摸脑袋想了想说:"就是你们汉族说的后爹。"说到这儿,他的后爹和我都笑了。接着他对我讲了自己阿妈和阿爸的爱情故事。 他说汉话不大顺畅,有时找不到合适的句子,这时他会瞪大眼晴朝我笑笑。他说他的父母亲原是一个村庄,两个人关系很好,生下了他,本来是要结婚的,但是两家的大人不同意,没有办法,他阿爸去了别的村庄当了上门女婿,他的阿妈带着他嫁给了现在的阿爸。小时候他主要在阿妈家里生活,有时也去阿爸的家里住上一段时间,两家大人都很喜欢他。后来演出到他爸的村庄,他又领着我去了他亲爹的家。 还有一个藏族小伙,他的舅舅常来歌舞团,一次我问他:"都是舅舅来看你,你爸那儿去了?"他把梁字老念成狼字,他说:"狼(梁)叔,我没有爸。"我说:"没有爸你是怎么来的?"他说"我也不知道,我妈也没有给我说过哪个人是我的爸爸。"说完他和我都笑了。 在藏族地区,年轻人可以自由恋爱,出嫁前的姑娘是自由的,私生子不受歧视。以前藏族家庭一般是让儿子去做上门女婿,或者去寺院当和尚,大多把女儿留在家里传宗接代。少数民族没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和禁忌。 少数民族民歌中也有大量表现爱情的歌曲,因为可以自由恋爱,自由地表达情感,所以,由此产生的爱情歌曲,也就不似陕北民歌那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少数民族民歌中的爱情歌曲,色彩是明亮的,大多是在歌唱和歌颂爱情。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陕北,可以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把自己的爱和恨,用最为粗砺的语言呼喊出来,但是,在行为上是不可以越过雷池半步的。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和这种情感需求在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悲哀,可以借用恩格斯给悲剧所下的定义进行解释,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口头文学,就像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嗄达梅林。据说有关方面对陕北民歌进行过搜集整理,大约有8000多首,数量十分可观,其中最多的是歌唱爱情的民歌。 爱情主题之所以是文学艺术中的永恒主题,是因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源于生活,人的生活需要爱情。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科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藩衍。" 文化艺术属于上层建筑,依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如此辉煌的陕北民歌文化艺术,却是产生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历史上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的黄土高原腹地,是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文化现象。 怎样理解这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够平衡的社会关系呢,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这就是说在生产力与文化发展相对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也会出现艺朮上的繁盛。如古希腊的神话与史诗,中世纪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陕北民歌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理论中得到阐释。 陕北民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陕北高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就地理形势而言,陕北南邻关中平原,北与蒙古高原接壤,历史上的陕北一直是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地方,元蒙政权失败后全国得到了统一,明初政府组织移民,山西和南方人口稠密地方大量向陕北移民,其中以山西中部较多。就生产生活方式而言,关中属于农耕文化,北方的蒙古属于游牧文化,作为过渡地带的陕北则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在这里各种文化混合于一体兼收并蓄,对陕北的民间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这种血脉传承的混合复杂性,铸就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精神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陕北劳动人民,使得艰难困苦的物质生存状况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巨大的差异和鲜明的对比。 唱好陕北民歌是个很困难的事,即使是专业歌唱家,也不见得能够把陕北民歌唱好,这不是说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够高,而是他们的声音音质不一定适合表现这类独具特色的音乐题材。比如《可可西里》一类藏族歌曲,唱的最好的还是藏族歌手。 演唱陕北民歌要学好陕北方言,只有在学好标准的陕北方言的基础上,才能唱好陕北民歌。普通话属于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普通话是中国人的国话。京剧属于国剧,京剧表演艺术的语言基础就是普通话,只有普通话才能表现京腔京韵。就像大秦正声的秦腔必须说标准的陕西话,甘肃和宁夏人唱秦腔,须得先学好陕西话,否则就没法做到字正腔圆。所谓的大秦正声,就是标准的陕西方言语音系统。1971年我去看宁夏秦剧团的演员练功,一些宁夏籍演员学说陕西话,当时觉得好生奇怪,我试着用宁夏话唱了几句秦腔,还真有点离谱。做到字正腔圆是各个剧种的基本要求,依照标准的方言语音吐字,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指的是字的发音不仅饱满还要达到方言对调值的要求。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有轻声就是汉语语音对调值的标准要求,另外还有有关语流音变的规则,比如"好好学习",两个好字连读时,后一个字的语音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叫做语流音变。汉语是各种语言中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人的母语,是一个地方的人际交流勾通的工具,也是最显著的地方特色。什么叫乡音,乡音就是方言,方言是一个地方的人在语音上的认同,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当你听到久违的乡音时会倍感亲切。凭着方言我们会把不同省份的人区分开来。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方言,所谓隔山不同语隔水不同音,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是形成方言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不断加速的城市化,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普通活,方言的交际功能在不断地弱化。 语言语音及声腔的不同是由于发音方法的不同,南方人发出的声音清澈柔和细腻,北方人的声音比较浑厚粗犷,南方人多用唇齿音,陕北方言鼻音浓重,不同的方法形成了南北东西不同区域的语音风格,这种千差万别的发音方法造成了汉语语音音乐性的多样化,是一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陕北在行政区划上虽为陕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陕北方言在语音声腔上却与标准的陕西话相去甚远。陕北方言是以晋语语系为基础的地方语言,这是因为在明朝移民时,大量晋西、晋中和晋南的人口被迁入造成的。山西移民与陕北原著居民相互融合,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方言。高亢嘹亮是民歌的一大特点,陕北民歌尤其突出。陕北高原千沟万壑居住分散,隔空对话需要放大嗓门,梁卯沟谷放羊放猪,或者独立劳作,可着嗓门喊几声,抒发情感排遣寂寞,这样的生活方法在一代接一代改变着人们的发音器官,使他们具备了发声高亢嘹亮的物质基础。 陕北民歌和作为大秦正声的秦腔,是三秦大地两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陕北民歌和秦腔,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会在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不断取得新的更高的艺术成就! 2020年12月 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