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到了,两天前我表弟给娃娶媳妇, 真风光, 二十辆小车, 婚车是宝马车。这放在现代的农村,虽属不上第一, 也能算个第二。近四十席的客,杀了一头猪,还另外割了二十斤肉。鸡、鸭、鱼,应有尽有。
据说这个娃,是一个什么包工头,这几年也发了,在西安买了房,这次结婚在农村老家待客。
新房屋里屋外, 包括院子、厨房收拾干净利落后,就讲究吃喝,这几年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喝水、喝茶都挺有讲究的。人们三三五五议论着过去,品味着现在,嬉闹声、叫喊声夹杂着逗人的玩笑声充满了新房和整个院落,给婚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早上的臊子面,带着酸香辣的味道,扑面而来,弥漫了整个村庄,使整个村庄都溶入幸福美满的氛围中。
吃过早饭,我和几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坐在一起,聊起了社会的变迁,聊起了新旧时代的变化,一位老哥侃侃而谈他结婚的前后过程,令人感慨,回味万千。
房内炉子火越烧越旺,无烟煤在炉内串起了不大不小的火苗。炉子上两个不锈钢杯子,轮换着、喝着主人家的高档茶叶, 还有人喜欢喝哪“十万大山”的茶叶。“好猫”烟味、茶香味弥漫着整个房间。
这位大哥是八十年代初结的婚,那时农业社还没解散,他说:“记得腊月二十左右,结婚那天,托关系找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连拉人带拉东西,这还算不错,那时许多人结婚都步行,陪的嫁妆用架子车拉着,就连新娘也和亲朋一样走路。他当时还在一家小企业上班,眼看结婚的日子临近,就是没有一身像样的衣服,老人满打满算家里钱还不够娶媳妇,并要外借几百元钱,那时人都缺钱,借钱相当困难,原打算买衣服的钱落空了。没办法,老人做工作,让把旧衣服洗干净,让裁缝用熨斗熨平一下就行了。”
“我看家里实在困难,心里难受。不甘寂寞,虚荣心极强的我又为新婚衣服伤起了脑筋。一天,我打听到单位有一位职工,买了一身新衣准备过年,我讨好的向他求借,让他回家给他爸妈说好,只借我穿一天,结婚后马上归还。还好,他爸妈同意了,我高兴地把这事回家告诉我父母,可母亲又说,借就借三天,咱农村有讲究,三天后归还,那怕咱就穿一天,也得在家里放两天, 这样咱脸上也有光气,这事也就终于这么定了”。
我瞪着吃惊的眼神,呆呆地望着这位看起来老实巴交的老哥,心想,结婚都借衣服,更别说吃的。那时人们的生活就是寒酸啊?我也知道,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人们出门吃饭要粮票,扯一尺布要布票,割肉要肉票,就连买一、二斤黑白糖都要糖票。
“那天早上也是臊子面,虽说是臊子面,汤锅的臊子能数得清,就连葱花、油炸豆腐也都寥寥无几,更别说木耳什么的。客待了二十席,那时六人为一席,只割了十五斤肉,三十斤豆腐,十斤菜油。其它都是些不值钱的食材和自己地里所产白萝卜、红萝卜和白菜”。
这位老哥说到动情处,眼圈满是泪花,长长叹了一口气,又从烟盒中抽出一支烟,我急忙用打火机把烟给点上,又拿起杯子,上了一杯茶,双手递了过去,我被那时的生活困境所触动了。心情久久回荡在那个贫瘠的日子里。“那时没有服务队, 只请了一个厨师。上午吃的是菜,共计九碗,用一个大方盘一次端上。什么菜呢?说出来现在年轻人可能都不信,四角四碗豆腐拌方块白萝卜片,每碗上面放三、四片切的薄薄的肉。两碗带汤的粉条,两碗绘白菜,中间一碗大杂绘菜,馍是自己蒸下的。这在那时是招待亲朋好友的最好佳肴。”
那时人们生活艰苦,谁家有事,早就打听,图的是好好吃一顿,改善一下生活。有些队上人来时,一人领两个娃,菜往往不够吃,六个人座位,加上站立的小娃,大小七、八个人。你说这够吃吗?又些吃完临走时又用馍夹上些菜也拿走了。 娶媳妇是图的心情高兴,家里人也不管这些,一个劲地让客人吃好,喝好,菜吃完了再上。难得娶一回媳妇,热闹一场。
腊月天气,天寒地冻。呼啸的西北风刮的天昏地暗,天慢慢飘起了雪花,就连树上的鸟儿也躲得无影无踪,大街行人稀少。不愿进屋子的人们在大门外燃起了大火,用各种废弃的木料和玉米秆烧着,驱赶着寒气,烤着双手和双脚,并三皇五帝夏商周的谝着、笑着。
听着老大哥一番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我笑笑安慰道:“你看也不过来了嘛,你儿女不都有了满意的工作,外孙、里孙都上学了嘛。”“是啊,社会发展得真快!”老大哥眉飞色舞地又说“咱们做梦都想不到,现在娶媳妇这么排场,吃得好,喝得好。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电话,都换成手机了,还分什么智能手机,手机上网,电脑什么的。有些咱们还真不会玩。现在社会真好!改革开放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幸福生活越过越甜蜜, 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