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君散文】故乡的小城

[复制链接]
查看989 | 回复3 | 2021-9-23 07: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乡的小城(散文)


弹指一挥间,我离开故乡的小城差不多二十个年头了。当然,我并没有远去,居所之地恰好是故乡与都市的交界处,仿佛在故乡的门槛上徘徊,日夜听着故乡的声音,依旧闻着故乡的味道。
是节奏慢了,裹足不前。还是,根本就舍不得离开呢?
故乡的小城,便是安徽省肥西县的上派镇。上派的名称,来自一条河。这条河,名曰派河,起源于紫蓬山北麓的江淮分水岭之间,以蜿蜒的姿态,穿过迷茫阡陌,跨越沧桑野肆,经巢湖,入长江,奔大海而去。
派河,收拢了多少条小溪,方汇聚成一湾清流。她遇见的第一个镇子,便是上派。往下看,还有两个地方,即便规模很小,也是说得着的。嗬嗬,上派、中派、下派之名,一呼即出。悠悠荡荡的一条河,就这么牵着上、中、下三派,在巢湖北岸演绎着无穷的故事。
派河,一定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浸染了什么样的风雨,暂且不说。为什么叫派河呢?可能与支流太多有关。我只知道,早年间的派河很弯很窄。曾经的上派……
淮海战役以后,江北地区基本解放,上派就是这时重见天日的。
我的一位姨夫,十三四岁就跟随他的伯伯参加了红军,是个“红小鬼”,在紫蓬山区打了很多年的游击。1949年,他是人民解放军某部的营长,奉命率领一支部队南下,第一时间接管了上派。据他说,那时的上派,就一条老街,与派河成“丁”字形。其建筑虽是徽派风格的,却矮小凌乱、破旧不堪。房屋也大多是民居,商铺很少。镇子上仅300多户人家,人不足1500口。没有电,到了晚上,一切都沉寂在黑暗之中。
上派,是方圆数十里唯一大点的镇子,差不多在县域的中心位置。从紫蓬山里走出来的县党政机关,也就自然而然地驻足于此了。
我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小城上派的,还赶上了“大跃进”的火红岁月。这个时候的上派,已有了一条新华街,既傍着派河,又连接着老街。合肥到安庆的主干道合安路,从小城的西端穿过。县委、县人民政府等党政机关,就建在合安路的东侧。各种商业、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所需的设施与机构,也都迅速地依托合安路与新华街,悄然地兴起了。
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小城在工农业齐步推进的同时,城市建设也在发展之中。首先,在县委、县政府机关的西南面,将合安路与老街之间的“无路之巷”打通,建成了青年路。
谓之青年路,意思是小城很年轻。尽管,这条路只有几百米的长度,很不起眼,却非常的了不起。从此,小城有了“一环线”,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青年路外侧,开辟了一条上三路。老街之东,又兴建了一条人民路。而派河的北岸呢?也沿河建了一条工厂路。如此,小城“一环”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面拓展开来,使得小城的规模扩大了好几倍,很多机构纷纷从县委、县人民政府大院里迁出,名目繁多的企事业单位,各种民生机构如雨后春笋,一夜成林,让小城逐步走向繁华,迈进了新的时代。
然而,小城能够称其为“城”,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了。其触发点:一是合肥大都市建设的带动,二是上派作为合肥主城西南副中心的整体推进。
合肥人都知道一句话:紫蓬山是合肥的后花园,巢湖是合肥的大水缸。上派就憩息在紫蓬山与巢湖之间。合肥市区倾情紫蓬山,拥抱巢湖,就必须对接小城上派。因此,以几条道路为框架的都市态势,铺天盖地般地掀开了大建设的先声。金寨路是主轴,绕开上派老城区,在原合安路的背后,向舒城方向延伸。小城内的合安路段,成了一条大街,便被命名为巢湖路。紧接着,合肥市区向西南拓展的翡翠路、集贤路、玉兰大道、森林大道等都毫无疑问地把小城西部的乡村,在瞬间变幻成了小城的一部分。东北部呢?青龙潭路、莲花路、滨湖大道等道路,又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的资源引到了小城。还有,在小城的西南方向,继合铜路之后,又在距离小城近十公里处,绕城兜底一般的开辟了一条深圳路。同时,小城的北部,几条路都与合肥主城区的南环线方兴大道相连,一下子将小城的未来都描画出来了。
这么多条路,不仅让小城形成了“一环”、“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的多环线城市格局,还使得小城与合肥主城区无缝衔接。更有趣的是,与主城对接的六七条路,无一不跨越派河。于是,一条路,并有一座桥,成为派河上最独特的风景。
早年间的小城,就合安路横亘于派河上的一座桥。是一座混凝土水泥桥,混合两个车道,桥面基本持平于两端的河堤与街道。就这样的桥,与小城对应,也显得非常的气派。所以,小城人称其为“大洋桥”,仿佛这桥是洋人造的。由于根治水患,疏浚河道,桥两次拆除重建。重建后的桥比原来升高了很多,桥面扩大到双向四个车道。桥也因路改名,叫巢湖路桥,“大洋桥”成为往日故事。
去年,小城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国家重点工程,“引江济淮”项目南端的一段,便是依托巢湖与派河,将长江水提引到淮河。对派河实施裁弯、取直、拓宽,达到既引水又能通航的目标。无疑,“大洋桥”又一次拆除重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桥已建成通车。新桥,完全颠覆了小城人的思维,半圆形的斜拉钢索,将整座桥吊在空中,如同悬在屋脊上的一艘帆船。桥的两端,一道彩虹似的高架桥跨越在摩天大厦的腰围上,气势恢宏,颇为壮观。
其他各条路上的桥,或平展腾空,或弯弓如月,或直挂云帆,或双柱擎……一座桥,一种展示,不由分说地将小城再一次推向了世人的眼前。
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没有框架,就不会有城市的规模。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撒豆成兵一般的多重建设,才是成就城市的主要元素。例如:横七竖八的街道,星罗棋布的居民住宅、机关场院、商业门点,各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还有,就是点睛之笔——园林湖泊。少缺了哪一项,都将是一个重大的遗憾。
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又是重中之重。近30年来,速度之快,分布之广,密度之高,规模之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俯瞰小城,从中心到外围,四面八方,几乎都是成方格状又交错连绵,或高或低的楼房。比如:中街·水晶城、泰来·傲城、名邦·中央公馆、金辉·锦绣云庭、绿地·新都会、旭辉·翡翠江来等等,不计其数,难道其名。
大规模的建设,随之而来的,必然的人口的增加。据估算,现在的小城,常住人口在15万上下。流动人口恐怕就更多了,只能以人头攒头,川流不息来概说了。
小城人尊崇古往,注重未来。以节约资源,追求时代特色为题。在小城的旧城中心,以及外围的新区域,开辟了多个绿色、休闲的园林。古埂公园、三岗花木城、祥源花世界、潭冲河湿地、光明大堰湾……花团锦簇,精彩灵动,让小城徜徉在深邃的文化与历史的氛围之中。
古埂公园,坐落在小城中心区域的人民路与青龙潭路交叉地带。原名叫古埂塘,是一处古文化遗址。考古发现:遗址呈台形,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揭露面积45O平方米,分为早、中、晚3期。不仅发掘了大量的陶器,还发现了平地起建的长方形房址。其房中间有长方形陶灶,灶旁有陶鼎、豆、盆及炉箅等物件。
专家说,这是安徽省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能清楚地看出有三个层次,即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三个阶段。按历史学家的断代理论,应该是四千多年以前的事了。
就是说,古埂塘真的很古。中国还是夏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热土上生存、繁洐。
如今,小城人踏着古人的足迹,擎着先辈的旗帜,让古埂塘成为一座有历史、有文化、有地域特色的名胜。
小城呢?派河如玉带似的,穿城而过。桥梁凌空飞越,让天堑变通途。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高楼大厦连天接地,霓虹璀璨,流光溢彩,不仅有都市的风貌,还张扬与传承着华夏民族悠久的文明。
偶尔,我也回小城走走。步行半天,却只能逛逛小城的一隅。开车呢?自认为是家门口,不用导航,倒常常迷失了方向。
有一回,朋友聚会,席间有人说:“我从合肥县到上派市来,居然找不着酒店了!”
民国时,合肥就是合肥县署所在地。一句玩笑话,却真实地道出了小城发展的日新月异,始料未及。
满屋子的人哄然大笑,有人要岔气了,有人满眼是泪。稍停,大家或扶窗远眺,或静坐沉思,都发自内心地欣赏与思考着我们自己的城,自己的家!


2021年8月18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洛沙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1-9-23 18: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合肥就是合肥县署所在地。一句玩笑话,却真实地道出了小城发展的日新月异,始料未及。
满屋子的人哄然大笑,有人要岔气了,有人满眼是泪。稍停,大家或扶窗远眺,或静坐沉思,都发自内心地欣赏与思考着我们自己的城,自己的家!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红叶无霜 | 2021-9-23 19: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镇化方便了人类的生动,也埋葬了一方净土,喧嚣搅扰了田园的宁静。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1-10-4 17: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00000.pn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