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山人随笔】乔山年俗图之祭灶

[复制链接]
查看863 | 回复1 | 2022-1-27 09: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引言
  乔山,地处渭北黄土台塬,属于六盘山余脉,东西延绵百余里,如一条苍龙与高入云端的秦岭山脉遥遥相望。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周原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盛世西周就建都于此。我国最早的周礼也出自乔山脚下,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子民们直到今天,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风民俗,过年便是民俗中最为隆重的节日。
  时间的脚步刚迈入腊月,就如同乘坐上时光的高速列车,一路呼啸着冲向春节的终点站。沿途分别有祭灶、扫舍、磨豆腐、杀年猪、蒸年馍、除夕、过年、挑灯笼、元宵节、燎荆芭等小站。列车在做短暂的停留后,再次启动出发……
祭 灶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也叫过小年。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乔山脚下的村庄却变成了空村。家庭主妇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进城帮儿女们带孩子去了,往往到了年关还不见返回,祭灶这个重要的仪式,就得靠那些留守在家里的老爷们去完成。老爷们却不会烙灶干粮,只好到超市去购买,一个重要的节日就这么对付着过,令人遗憾而又无可奈何。
  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应该都还清晰的记得,每年刚一过冬至,小孩子们就开始扳着手指数着过年的日子,那可是他们最幸福的渴望了。满怀期待的眼神不厌其烦地追问大人,啥时候过年呀?大人就说,从现在开始数九,五、六九到了,年也就到了。于是,大街小巷传来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好不容易盼到了腊月二十三,午饭后,家家户户的屋顶再次升起了炊烟袅袅,那是家庭主妇们在烙制灶干粮。
  烙灶干粮的面粉是庄户人家在磨面时,专门收的又白又细的头茬面,即使家里再困难也马虎不得,这可是给一家之主的灶爷灶婆上天言好事时带的干粮啊。
  女人将盆里醒好的面团倒在案板上,揉了一遍又一遍,直揉得面团起明发亮,并不时地起泡。随着揉搓面团的动作加大,气泡发出了“噗噗”的碎裂声,这就表明面团已经揉好了。接下来将面团用菜刀切成多块,揉搓成圆柱状,再用手撕成大小相同的面疙瘩,接下来用擀面杖擀成饼状,最后还不忘给饼子的面上撒一小撮芝麻。这时候,男人已经用麦草火将铁锅烧热,女人将擀好的饼子贴到锅底一圈。随着锅温的不断上升,女人的两只手就像挽花似的,不停地旋转着饼子,并不断地翻转饼子的正反面。约莫二十分钟左右,饼子便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直到饼子的两面火色焦黄焦黄的,看一眼就令人的喉结不停地上下窜动,不知什么时候,娃娃们的涎水已经流到了嘴角。
  “现在不敢吃,还没献灶爷呢。”女人轻轻地在娃娃伸过来的手上打了一巴掌。
  “吃一小块灶糖行不?”娃娃眼馋地瞅着放在锅台上焦黄香甜的灶糖问。
  “那也不行,等晚上献过灶爷了再吃。”女人用手指头抿了娃的额头说,“看把你惯成啥了,灶爷还没吃你就想下爪子,那还能成?”
  传说灶爷是保佑全家饭食和平安的神仙。每年到腊月二十三,便是灶爷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农家一年来是非善恶的时候,玉皇大帝根据这家人的行为,给全家人分配口粮。于是,农人就想尽办法让灶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确保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睦,生财有道,于是,就将玉米或谷子用水浸泡发芽,再把发芽后的半成品和水一起磨碎了,这些连汁带水的碎玉米,就成了制作灶糖的“酶”,相当于蒸馍用的酵母。接下来再把几十斤的小黄米煮成饭,晾到不烫手后,放入制作好的酶,搅拌均匀。经过一段“发酵”后,黄米饭里的淀粉便转化为饴糖,最后,把稀稀的糖汁取出,在热锅里煎熬成浆糊状,盛出到不烫手了,再搓成条状,放在屋外冻一夜,灶糖就凝固成型了,咬起来香甜嘎巴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孩子们最奢侈的美味了。同时,也是进贡灶爷灶婆最珍贵的食品,这样,吃了灶糖的灶爷灶婆到了玉皇大帝面前汇报时,自然也就甜言蜜语了。再说了,吃了农家人的灶糖,咋好意思说人家的坏话呢?
  还有就是,祭灶这天,家庭成员都得在家,传说这天灶爷上天时,会清点家里的人口,好去玉皇大帝那里为家人申请来年的口粮。如果成员不齐,来年家里粮食就很有可能不够吃了。因此,这天不管家人是在天南还是地北,都得想办法赶回来,好让灶爷给每个人申请到口粮。
  祭灶这天,农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给年满十二周岁的孩子赎身,也叫成人礼。
  农村人生下孩子后,为了孩子顺利成长,奶奶们便会到附近的庙宇里求来一尺长的红布,年三十晚上,由孩子的母亲将这块红布缝制成项圈给娃戴上,过完年后,便将项圈挂在灶爷画像前,由灶爷佑护孩子平安长大。在接下来的每年三十晚上,孩子的母亲都要在红布项圈上再缝一层求来的新红布,直到缝满十二层为止,也就是孩子十二岁时,就算功德圆满了。民国以前,孩子十二岁即视为成年人,可以成家立业了。
  当初老人们在庙宇许下愿,等孩子成年后一定要按时还愿。经济情况好的人家许一头猪,一般情况的许一只鸡或者请人给灶爷念一天一夜的佛经,没钱的人家一般就许一盒香裱一烧了事。
  还愿也叫赎身,就是从灶爷跟前将成年后的孩子赎回来。家里人提前喂养一头大黑猪,在腊月二十左右杀猪,掏出内脏后将清洗得雪白的整头猪摆放在锅台上,身上盖着大红被面,供奉在灶爷面前。
  这天主人家还要请所有的亲朋好友聚集一起,好酒好肉地招待,庆贺孩子健康成人,祈福来年五谷丰登。
  在黄土台塬下的渭河两岸,却与乔山脚下给孩子赎身的仪式截然不同。他们同样给孩子做成年礼,却不是在灶爷面前还愿。附近年满十二周岁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齐聚附近的庙宇穿戴一新,脖子上戴的不是红布项圈,而是用细竹杆做的五角星。竹杆用彩色纸条缠裹起来,下面飘拂着七彩花絮,每个角都扎有一朵颜色鲜艳的纸花。孩子们在庙宇的院子里排着队,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跳起欢快的成年舞。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将附近的村民吸引了过来,大家合着音乐的节拍,给孩子们鼓掌庆贺,送上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
  塬下人将这一活动叫做打枷。意思是,孩子从今天起,打破了成长的枷锁,如迎风成长的树苗,在人生的道路上,再也没有任何羁绊,茁壮成长。
  夜幕终于降临了,清脆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开始了送灶爷升天的仪式。
  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灶时,一般都由男人主持,但是,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的男人们,觉得这点小事惊动他们有点小题大做,大都不愿意。女人们没办法,只好指导家里的男孩祭灶。说是男孩祭灶,其实全程都是女人在操办。
  女人点燃蜡烛香裱后,虔诚地在灶爷灶婆画像前作揖磕头,男孩则缓步上前,用木盘端着灶糖、灶干粮和贡果敬放在灶爷面前,供老两口上天庭的路上享用;接着端来一碗清水,撒上草节和掰碎的灶干粮,供灶爷灶婆的坐骑充饥。一番念念有词结束后,男孩站在凳子上,轻轻地撕下灶爷的画像点燃,连同香裱的纸灰,一起放进有草节的水碗里,端到自家的地里,找一块干净的地方轻轻地倒掉,期望来年粮食大丰收。在祭灶的整个过程中,男孩一句话都不能说,生怕惊扰到灶爷的坐骑,万一灶爷受惊了还怎能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呀?
  隆重而祥和的祭灶仪式,至此就算全部结束了,接下来就是静等大年初一凌晨爆竹声声,烟花璀璨,欢迎灶王爷归来。在整个祭灶和赎身的过程中,充满了农人最为朴素和美好愿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最美华章。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洛沙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杨文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2-1-27 11: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隆重而祥和的祭灶仪式,至此就算全部结束了,接下来就是静等大年初一凌晨爆竹声声,烟花璀璨,欢迎灶王爷归来。在整个祭灶和赎身的过程中,充满了农人最为朴素和美好愿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最美华章。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