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汤斌昌 于 2022-5-14 10:52 编辑
潞村,位于湖州东南约9公里的钱山漾东岸,现属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辖区,古称“潞溪”,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潞村西邻锡杭大运河,北接号称“小莱茵河”的頔塘大运河,东南与南浔区和孚接壤。 潞村的历史,可以远从4700多年前的钱山漾遗址先民说起。据考,潞村钱山漾遗址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潞村作为村落何时形成虽无从考证,但在现存的《归安县志》《湖州府志》和潞村慎氏族谱等文献里均有略见一斑的记载。如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六记载“潞村市, 一百二十八庄,在县南十八里,宋景祐间知湖州事慎镛去任占籍于此,后人蕃衍,多业儒,东西村市廛数十家。”这史料表明潞村在宋代时已经形成了相当繁华的村落,历经元、明、清等朝代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蜕变、发展,直至今天的保护利用。 慎镛,衢县人。据宋史《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记载,慎镛,金部度支员外郎、秘阁校理。景祐元年(1034)由礼部郎中、秘阁校理出知湖州,辞官后定居潞村。慎镛为潞村慎氏始祖,钱山漾遗址考古第一人慎微之先生也出生在这村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潞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吴兴慎氏家族发源于此,村里还相传有出过三十六进士的佳话。 潞村钱山漾遗址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二两次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一批绸片、丝带、丝线等尚未碳化的丝麻织物。其中一枚绢片经碳14测定为距今4000多年前的家蚕丝织物,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家蚕纺织品实物之一。因此在2015年6月25日潞村被授予“世界丝绸之源”的荣誉称号,见证了誉满全球的“湖丝”从这里走出。 潞村地处水乡,择水而居,它的东北,西北及西南等不远处皆有山;望眼湖光山色,水鸭成群,白鹭翻飞,生态宜居,民间曾流传“潞村鹭鸶当路立,湖城蝴蝶满湖飞”的古对子吟诵潞村。潞村风光不失“清远美丽”,且物产富庶,天赋特厚,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属地。“春生夏发,秋收冬藏”,这里的村民四季劳作,勤劳致富,安居乐业。 潞村历有市聚。旧时仅从腾蛟桥到起凤桥一带,两百多米的临河街衢上就有朝阳楼、起凤轩等多家茶馆以及永和南货商店等商铺。人来舟往,交易热闹,集市繁荣,辐射远近数百里城乡。如近处的菱湖、双林、南浔,远处的嘉兴、苏州、杭州、上海等地都有生意来往,堪称湖州东门外的商贸集散地和信息窗口,更有农民革命思想时而暗中传播。潞村河湖港汊星罗密布,芦苇丛生,“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因地理形势隐蔽性很好,所以,1927年(民国十六年)春,在湖州中国共产党人的组织影响下,潞村小学教师王慕舟、朱新民以及小商贩吴鹃影等人在潞村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吴兴县第一区农民协会”,下设潞村、长超、东泊三个分会,矛头直指当时长期盘踞在农村的封建势力,在湖州农民运动史上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页。由此,2016年村里修建了“吴兴县农民协会纪念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解放后,曾一度为常潞乡(公社)的所在地,村里有学校、信用社、卫生院、邮电所、供销社、饮食商店、轮船客运码头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农具厂、水泥厂等乡镇企业单位;是集文化、经济为一体的中心小集镇,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 潞村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这里有申嘉湖高速“湖州东站”的出入口,湖盐公路傍村而过,村口有多个公交车站台停靠,离村东数百米处有正在兴建的湖苏沪高铁湖州东客运站。目前,潞村为钱山漾景区的核心地,它正积极借力“世界丝绸之源”品牌,打造集农桑文化产业、历史遗存保护利用、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世界乡村旅游小镇。 细品江南,都逃脱不了“小桥、流水、人家”三味。细品潞村,它因水而美,因桥而美。不得不品的便是那桥,村中有著名的“潞村四桥”。 潞村地处水网,九水环绕,民居错落南北两岸,街市临河,前店后居,为周围数十里水乡居民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为了方便居民来往,村小桥多,小桥枕水,桥桥相望。现存的古桥有湧沧桥、锁澜桥、西舍古桥、腾蛟桥、起凤桥、化龙桥、天保桥等等,还有更多后来建造的水泥桥。其中湧沧桥、西舍古桥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腾蛟、起凤、化龙、天保合成“潞村四桥”,于2003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保单位,并已申报省级文保单位。桥名“腾蛟”“起凤”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天保”一词,最早出自《诗.小雅.天保》,谓上天保佑﹐使之安定。四桥命名雅致,寓意连贯吉祥,极富国学文化内涵;其建筑更是相互“借景”成趣,或长虹卧波,或月佩宝带,波光桥影,极具艺术效果,堪称千年美景,为潞村的绮丽增光添色。 腾蛟桥,位于潞村古村落东端,为宋代单孔石拱桥。南北向,拱券为分节并列式砌筑,附券睑石。饰系梁两对,其中一对为吞水兽。置有楹联石。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两侧各有踏步17级,桥额为阳文楷书“腾蛟桥”。《湖州府志·舆地略》卷23有记载,该桥为吴兴望族慎镛出资所建,后又于明正德二年(1507)修整。在清·道光年间重修,历经900多年。花岗石、紫砂石石质,桥身南北长约15米,桥面宽2.45米。造型雄伟挺拔,若“彩虹卧波”,桥拱与西距百米处的“起凤”意境构成极好的水上对景;更有成趣的是“腾蛟”身影正与西乡远处的金盖山群峰遥遥相映,巧成“潞村金山影”。假如你早上水路驾舟由东而来,就能在唐家漾水面清晰地看到“潞村金山影”之胜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远近照应,掩映如画,见之心旷神怡,江南水村图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起凤桥,位于腾蛟桥西100米处。为南北向单孔石拱桥。形制与腾蛟桥相似。部分金刚墙与两岸河埠合为一体。两侧桥额为双钩楷书“起凤桥”字样。北宋金部度支员外郎慎镛的侄子慎修所建,在清·道光年间重修,青石石质,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桥身南北长约9.5米,桥面宽2.6米,桥南北两侧各有踏步11级。 化龙桥,位于起凤桥西约200米处,为宋代单孔石拱桥。南北向,形制与前两座相似,置有楹联石,相传为慎镛侄子慎修所建。桥额为阳文楷书“化龙桥”,其两侧阴刻“道光元年”,“里人重建”。《湖州府志·舆地略》卷23有该桥记载,该桥于明正德三年(1508)由慎氏后人慎经修整,并在清·道光年间重修,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武康石、花岗石石质,桥身南北长12.2米,桥面宽2.5米,两侧踏步15级。此桥地处潞村古村落的重要位置,往南连接港南墩、匠人堡一带,直通和孚镇。旧时每到庙会社戏张灯结彩,人群簇拥,热闹非凡。至今两对系梁上还留有后人便于立柱搭建牌楼开凿的臼穴痕迹依稀可见。原慎氏祠堂(现修建成“潞村书院”)就在化龙桥北堍,在祠堂大门正前方有雌雄石狮子一对,置于露天处,很是威武。 天保桥,位于化龙桥西约100米处,南北向的支流东鸭港口,为东西向单孔石拱桥。形制与另三座有异处是桥面设有桥栏,间置望柱四对,中间两对为蹲狮望柱,造型栩栩如生。桥额阳文楷书“天保桥”。北宋金部度支员外郎慎镛出资所建,在清·道光年间重修,武康石、青石石质,东西长8.5米,桥面宽2.2米。桥两侧设栏板,并置抱鼓石,石狮望柱相对。桥两侧各有踏步10级。天保桥也和化龙桥一样,至今两对系梁上也留有便于立柱搭建牌楼开凿的臼穴痕迹,可见天保桥一带也是旧时居民活动的集聚地点。 另外,“潞村四桥”以外的西舍古桥也值得一提。《湖州府志·舆地略》卷23记载,潞村除四桥外有西舍古桥,“师姑桥”应是“西舍古桥”的谐音误传。西舍古桥位于天保桥的南面,为南北向三孔石梁桥。桥面由两块纵向武康石铺就,整体呈弧形,饰栉阶,系梁为鳌头状。该桥具有典型的宋元风格,无桥额,年代早于潞村四桥。 “潞村四桥”还流传着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宋朝时期,慎氏祖先慎镛曾在京城为官,后宋仁宗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知湖州府事。其间为方便百姓,在村中小河上始建规范桥梁,沟通南北两地。从东往西频频筑起四座石拱桥,起名腾蛟、起凤、化龙、天保。有朝中佞臣与慎鏞不和,在皇帝面前奏本慎鏞有反叛之心,筑潞村四桥其形、其名皆同京城卫城河上四桥相同。当时皇帝听信佞臣,下旨问罪慎鏞。里人闻之,见势不妙,为求得太平,更改建桥方案,把原来打算在“师姑桥”位置架一座与东面腾蛟、起凤、化龙并列南北向的天保石拱桥改建在东鸭港口,成东西走向;“师姑桥”保持原样,略作修整,把运来打算在“师姑桥”位置上建石拱桥的石料,移作在港南匠人堡建造了一条颇见气势的石拱桥,取名“锁澜桥”。钦差大人来此察访,禀告皇上说桥梁格局不同于京城四桥。这样,一场难于预测的灾难最终没有发生,但千年古桥留下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 潞村的桥,犹如垂虹卧波,又似玉带腾空,远衔青山近吞绿水,装点着小镇的美景,也诉说着潞村千年的变迁。 【作者简介】汤斌昌,男,浙江湖州人。年少爱好文学,于七、八十年代有文字见于纸质刊物。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数十年,并有较多诗歌、散文等习作散见于文学刊物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