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4-11-1 22:04 编辑
丁宝桢和灌县南桥
文/何民
清明节这天,四川总督丁宝桢早早的就赶到都江堰,率文武官员、各州县代表与灌县县令兼水利府知事叶家伍一起到二王庙,净手之后焚香祷祝,先祭李氷和诸先贤,后拜百姓苍生,然后赶到渠首放水现场,主持都江堰一年一度的放水大典。 今年的放水大典与往年不一样,今年是都江堰几十来最大一次整修后的放水大典,又是几十年来最简朴的一次放水大典。时辰一到,三通炮响,丁宝桢大喊一声:放水!河工们砍断杩槎,一江春水汹涌而下,流向川西平原。 丁宝桢随即骑马沿官道急驰而去。按旧俗,他要赶在水流到成都之前回成都总督府,俗称“赶水头”,以祈一年之丰调雨顺。 丁宝桢气喘吁吁地赶回成都总督府,屁股还没坐热,一份云贵边情的急报就送到案头,也顾不得鞍马劳顿,立刻就起身赶往滇黔。行前一再叮嘱值班催促灌县水利府速递呈文和大修结算帐册。 这边灌县县令兼水利府知事叶家伍和河工总监张同吾正在县衙准备呈文和河工总结算帐册。都江堰大修结算帐册其实早已出来,二人正为此事一喜一忧。喜者,初丁宝桢奏请朝廷拨给官银9万两大修都江堰,严令一分一厘都都不许超支,且工程质量一丝一毫不得作假,民工生活一日三餐要保证干饭,还规定三天一顿牙祭,七天一顿回锅肉,如有怠慢,严惩不贷。叶县令接到任务,吓得冷汗直冒,如此苛严的要求,谁敢保证?但又不敢说个不字。 丁宝桢何许人也,朝廷一品大员,加太子太保衔,人称丁公保。早在山东任巡抚时,因不畏权势斩杀慈禧的宠宦安德海而声震朝野。叶县令接过都江堰大修任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在丁总督时常亲临河工现场,督察修建,无人敢偷奸耍滑,偷工减料和贪污受贿。河工完成之后结算,竟余白银一万多两。忧的是这一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如何处置。 河工总监张同吾说,这一年衙内衙外众兄弟跟着我们吃苦受累,担惊受怕,现在好歹也算完成了差事,总得犒劳犒劳大家吧。叶家伍知道张同吾的心思,说穿了就是把这银子作赏钱发给大家。看着白花花的银子,谁不眼馋呢。再说这一年大家确实也是很辛苦。但叶又惧怕丁宝桢怪罪,迟迟不敢分发赏钱。交上去吧,又于心不甘,朝廷的银子,交回去想再拿出来 ,难哪。此次大修都江堰,若非丁宝桢,谁有这么大的面子能从捉襟见肘的国库中挪出这笔银子 。思忖再三,叶家伍在呈文之外又提笔给丁总督专门写了一信,连同呈文、结算帐册一并差人送往总督府。 丁宝桢处理完边务回到成都,正在准备给朝廷的奏折,接到叶县令的呈文和大修结算帐册,阅读之后大喜,工程不仅如期完工,且银两尚有结余。银子有结余也在丁宝桢预料之中,但没想到会结余如此之多。但读了叶家伍的信,脸上的笑容就慢慢消失了。 信中叶县令自然对都江堰工程大修中自己和同僚如何辛苦,如何精打细算作出一番表白,其中当然不忘对丁公的操劳恰到好处地给予恭维,末了才说出想为大家请点赏钱的意思。丁宝桢原想如有个千二八百两银子的结余,给有功人员赏点也无不可,可如今结余甚多,他不由得担心起工程质量来。 第二天丁宝桢不顾年近花甲和车马劳累,也不通知灌县县衙,轻车简从,从成都洞子口出发,沿柏条河逆流而上,一路查看沿途沟河渠堤整修后的情况。又到渠首的鱼嘴、金刚堤、飞砂堰等处检查,准备返回到灌县水利府时已是傍晚时分。 从外江堤到灌县南门,直线距离不过半里多路,中间横亘内江,因无桥,从南岸进城,当迂回上游或下游过河,很不方便。故旧时灌县有句歇后语:灌县出南门———无路了。丁宝桢从上游过索桥翻玉垒关至水利府时,城内已是掌灯时分。 当晚丁宝桢留宿水利府,一夜辗转,到天明时,他心中已有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他派人通知叶县令陪他到南门视察。叶县令一听说丁总督昨晚到了灌县,心中不免十七只水桶打水,有点七上八下,惴惴不安。 见到总督大人,叶县令小心地说道:大人,卑职已将呈文和大修结算帐册送到总督府,想必大人已经过目。 丁宝桢点点头:看了。 还有,还有卑职给大人您的一封信,不知卑职的建议是否妥当? 嗯 。丁宝桢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 城门打开,一股凉凉的江风裹着水气扑面而来。 丁宝桢手搭凉棚眺望河对岸,虽近在咫尺,却无路可行。在这里修一座桥如何?丁宝桢指着滾滾江面问叶县令。 叶家伍在这一刻似乎明白了什么。 当年冬月,一个灌县百姓想了千年而慢慢不再想了的梦,在一阵锣鼓和鞭炮声中被惊醒了。总督丁宝桢大人要在南门的内江两岸修一座永久的大桥,并委任县令叶家伍为建桥总管。 在建桥开工仪式上,丁宝桢面对建桥民工和赶来观看的老百姓深情地说:乡亲们啊,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李氷率众修建都江堰,凿离堆而开内江,成就天府之国,建立不世之伟业。然而内江两岸百姓也因此困于交通之不便,丁某不才,愿以余生之力,为都江堰的百姓修一座桥,让灌县四门从此四通八达,结束灌县出南门无路的历史。丁宝桢是贵州人,贵州话和四川话几乎相同,丁宝桢在外做官几十年,乡音未改,乡音乡情,说得灌县老百姓心头热乎乎的。 叶家伍也在百姓面前慷慨激昂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有先贤李氷、诸葛亮、高俭、吉当普等鞠躬尽瘁,近有为建索桥而舍命的何先德夫妇,今丁公力建南桥,叶某自当为马前小卒,虽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南门内外欢声雷动。 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一座横垮南门内江两岸的大桥巍然耸立。经多方纳言,桥取名“普济桥”,是为普济民生之意。踩桥那天,全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丁宝桢在叶家伍等属僚的陪同下,穿上了平时极少穿的新袍服,领众百姓踏桥而过。两岸顿时鞭炮齐鸣,欢声雷动。此后便有“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之说。而另一句长达数百年的歇后语:灌县出南门无路了,从此进入了历史档案。 “普济桥”历经几次重建,后改名为南桥,成为今之廊桥,三层重叠,飞檐凌空,上盖琉璃瓦。桥头重檐彩塑,有珍禽奇兽、各种民间传说和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楹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数十幅。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
作者简介何民,男,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通讯地址:四川成都 都江堰市 红专街8号 邮政编码:611830 联系电话:028—87297188 手机13908194573 电子邮箱:djyh51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