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米饭 于 2015-3-30 23:08 编辑
俗话说,娘在哪家就在哪。羊年的春节,我回宝鸡陪母亲过年,除享受亲情之乐外,还有美食享用,真是年味十足,其乐无穷。再加上西府花样繁多的名吃,到哪个亲戚家都是丰盛的年宴,目不暇接,美不胜收。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 吃着美味可口的年夜饭,不由让人忆起几十年来年夜饭的变迁,感受到人们生活的变化。"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百姓每天吃的内容,足以表明这个国家物质丰富的程度。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年夜饭更能突显出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年夜饭的变化也可谓翻天覆地。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凭券供应,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我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只有过年才能饱饱地吃上一顿大米饭,还有饺子、猪肉。”1957年出生的妻子说,“六七十年代,年夜饭的最大好处就是解馋。” 六七十年代在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的大部分。为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为鸡鸭鱼肉而奔走。那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大多数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因为供应有限,一定要手快才能买到好质量的东西。所以,临近春节,家家都让几个孩子起早贪黑排队去买,我也是其中一员。平时母亲手紧得很,不肯多用一滴油,过年时,似乎一下子大方起来,年夜饭有炸麻页、粉蒸肉、还有香喷喷的饺子,这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市场经济的引入,集贸市场的恢复,使年夜饭菜肴的种类由贫乏走向丰富,人们的胃口也随之大开,鸡鸭鱼肉成了年夜饭的主角。 9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年俗有了新的想法,特别是年轻人。从腊八开始,经过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逛庙会,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而如今的年俗活动被简化,有些内容正在消失。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新鲜蔬菜无论冬夏都能买到,且生猛海鲜、南方菜、北方菜应有尽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家老小下馆子去饭店吃年夜饭,既可以美餐一顿,而且可以省下洗碗刷盘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市区内一些上档次的饭店近几年预订年夜饭都要提前一两个月,一桌年夜饭千儿八百的也很常见。 近几年的春节,人们又唤起了对过去老式晚宴的回忆,寻找在城市中逐渐远去的“年味”。也有不少人开始订购年夜饭半成品,在家简单操作,就可以吃到美味年夜饭;不少饭店也推出年夜饭上门服务,人们可以在家里“订制”年夜饭,请酒店大厨作好后送菜上门,既方便,又享受了安坐家中迎接新年的那种温馨氛围。还有暂时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旅游团聚”、“异地团聚”,城市人到农村过年,农村人到城里过年等,逐渐成为传统节日里的新时尚。大鱼大肉等家庭普通菜肴吃腻了,年夜饭“前天”讲求吃饱,“昨天”讲求吃好,“今天”则讲求吃得健康,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豆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过了羊年春节,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吃了几十年的年夜饭,感受最深的是:年夜饭昔日是重吃,今日是重情。当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家人团聚,共吃团圆饭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那种充实的幸福感真是难以言喻。平日很多家庭成员为生活各奔东西,难得团圆,一起吃顿年夜饭,酒肴相对,倾诉感情,生活感悟,年夜饭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年夜饭的变迁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生活状况的巨大变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如今,年夜饭已经不再是满满一桌子的菜了,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美满,和对新年的期待。
(2015年2月28日定稿于西安裁云斋)
|